——在深圳大學的演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知識分子·文學作家:當代小說四家*
——在深圳大學的演講

2022-04-07 07:44:31王德威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22年5期

王德威

(哈佛大學 1.東亞系;2.比較文學系,馬薩諸塞州劍橋市 02138,美國)

本次講座以四個故事來叩問:什么是知識分子?什么是文學作家?文學如何思想?

這四位當代中文以及華語世界的小說作者融合了個人的生命歷練、小說創作以及歷史思考,寫下他們的心路歷程。他們的作品有虛構成分,然而更多的是個人生命的記載。在這四位作家中,首先介紹王小波先生(1952—1997),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和思想界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在他1995年過世之后,一時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其次是郭松棻先生(1938—2005)。他出身臺灣大學外文系,1966年到美國加州大學深造。1970年,在海外發生了“保衛釣魚島運動”,這是一個左翼的政治運動。而來自于臺灣的郭松棻加入了這個運動,并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價。

第三位是陳映真先生(1937—2016)。他應該是臺灣從1949年到2016年(即陳映真過世的時間)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左翼思想者、社會活動家及作家。他的生命大起大落,他個人的堅定的意識形態信仰,未必受到廣泛認同。但他對政治獻身的熱情,以及他把這樣的熱情導向40年文學創作的漫長歷練,使他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文學代言者之一。

最后一位最為特別,是黃錦樹先生(1967—)。黃錦樹是生長在馬來西亞的一位華語作家。20世紀80年代末期,黃錦樹決定到臺灣留學。之后長住臺灣,且成為了一位知識分子、大學教授。但是,他寫作的沖動以及他對故鄉——馬來西亞的華人社群的持續關注,直到今天一如既往。

2018年4月,黃錦樹獲得了北京大學主辦的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這個獎項,每兩年頒贈給兩位作家。一位是中國大陸作家,一位是華語世界作家。第一屆的獲獎者,一位是大家所熟悉的賈平凹先生,另外一位就是黃錦樹。

這四位作家有非常不一樣的背景,但殊途同歸。他們在寫作的過程里都不斷叩問:什么是文學?什么是知識?

在我們這個時代,創作或閱讀文學的渠道早已多樣化、分眾化。但這幾位作家用最純粹、最嚴肅的方式來回應以上問題。在介紹這四位作家之前,我以最簡約的方式介紹我的理念架構及進入問題的方法。

首先介紹薩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存在主義最重要的代言人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文學創作者。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幾年,薩特面對整個西方(尤其是歐洲)戰后破敗的社會和人文廢墟有感而發。他不滿政治的現實,寫出了《什么是文學》(WhatIsLiterature? 1947)。薩特問到,在戰后百業凋零、民生頹唐的時代,作為知識分子的我們,為什么要文學?文學難道還有什么用嗎?他的回答是積極的。他認為,文學當然是有用的,文學和政治息息相關。他甚至認為,作者寫作文學的構思、過程與目的就是要與自己、與世界溝通,進而引起行動,把思想付諸于歷史實踐。薩特把文學的定義擴充到一人間境況里,我們思維與行動的契機。

其次介紹薩義德(Edward Said,1935-2003)。他是上個世紀末英美學界影響力最大的批評家。在他林林總總的貢獻中,最為人知的有兩方面。第一,他提出了“東方主義”的觀念。批判西方的思想界從十七八世紀以來虛擬或想象出了一個“東方”,然后把“東方”作為一個研究的學問。“東方學”代表了西方對于“東方”(包括中國、印度、中亞等西方以東的廣袤地帶)產生的一個大的學問體系。薩義德認為,東方主義代表西方殖民、帝國時代的文化霸權心態。尤其作為巴勒斯坦人的后裔,他對這樣的文化霸權感同身受。第二,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在千禧年之交引起學界極大反響。他問道,“什么是知識分子?”對薩義德來講:“知識分子是一個流放者,局外人,業余者,也是一位面向權威、運用語言說出真話的作者。而他說出真話的方法是爬梳另類資源,打撈湮沒的文件,復原被遺忘或被拋棄的歷史。”延伸薩義德的“知識分子論”,可以這么說,知識分子運用文字、想象力,把自己不隨俗的、反省的、批判的聲音付諸于文學表現,也是一種有意義的行動。

第三位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 )。他是一位法國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激進的思想家。對他來講,文學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休閑和消費的文化活動而已。文學本身的閱讀、生產、流通的場域,已經充滿了政治的動力和張力。一個偉大的文學就是“最民主的文學”。在文學的世界里,生命最大的或最渺小的事情,最無法想象的或最實證的,全都被作家放在同一個文字平臺上平等對待。從這個觀點來看,比如《紅樓夢》就可以是一個朗西埃定義的“民主的文學”。這部作品里的神話與歷史、陷溺與度脫、興盛與衰亡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眼下,支撐一個信念,那就是——文字,可以包容、調動、思考人生現象。文學,對于朗西埃來講,是一種“感性的配置”。文學作者能夠將生命喜怒哀樂、穿衣吃飯等等不同的感性的資源重新排列組合,以文字展現結果。對于朗西埃來講,這里有政治的動因,文與政的互動總以最實在的感性方式進行。

最后一位是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猶太裔的美國學者,也是一位當代重要的女性學者。阿倫特的體系與上述范例又有不同。對阿倫特來講,語言不是一個透明的溝通工具而已;語言是人之所以為人安身立命的基礎。這里講得非常非常重。我們處在“后現代”的時代。各種資訊似乎不斷地告訴我們,語言其實只是流動的符號而已,一個虛擬的東西。阿倫特提醒我們,語言其實是人對于自己尊嚴的一個認識和肯定。對她來講,語言的敘述能量,即你怎么把這個事情說出來的敘述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怎么去敘述我們的生命?我們怎么把這個事講清楚、講好呢?它是如何安頓我們自己的——“我是誰?”“我要做什么?”“我在歷史里擔負的責任是什么?” 阿倫特的這個觀點,已經和中國傳統的所謂立德、立功、立言的“立言”思維相近。言說不是后現代的游戲,“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我們對自己負責的開始,就是把自己的言說好好的掌握。

以上都是比較枯燥的理論背景,以下介紹故事。從故事的講述中,我們也許可以理解這四位知識分子是怎么以文學來印證他們對生命問題的思考或辯證。

首先我介紹大家熟悉的王小波。王小波是20世紀90年代風云一時的人物。他是一個自由思想家。他逝世前后,大學生對王小波的追捧曾是一個奇妙的現象。王小波1952年出生,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曾經短期在北大教書。1980年代后期,他決定要做一個專業的自由寫作的作家。他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妻子李銀河,是中國性學研究的先驅之一。1984年至1988年間,王小波和李銀河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深造。當時,他有機會跟從一位名師——許倬云(海外20世紀70—80年代最重要的歷史學者之一)。回國后,王小波雖然在經濟領域教書,卻對文學躍躍欲試。他總是希望寫出一點東西。他覺得只有通過“書寫”,才可以辯證生命中各種矛盾和遭遇。他選擇小說虛構的形式。與此同時,他也寫作了許多的雜文和散文,非常有“魯迅風”的作品。

20世紀90年代,產生了“王小波體”,用俚俗輕佻的方式,寫著很嚴肅的東西。王小波在《懷疑三部曲》中寫到:“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對于我們這樣以正統是尚的文化,突然有一個作家說,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有趣在混沌中存在,當然是驚世駭俗的。

這里看看1992年讓王小波成為一個現象的作品——《黃金時代》。王小波在1972年下放時開始構思這部作品,到1992年發表,整整寫了20年。這樣的一部作品,想必是驚天動地的傳世之書?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其實不然,這部作品其實有濃重的情色成分。故事講的是一個叫王二的年輕人,下放到農場,遇到一個被污蔑為“破鞋”的女醫生。兩人被控有了奸情,既然無法證明自己無辜,只好證明自己的“不無辜”。他們將錯就錯,以人人撻伐卻又心向往之的性愛作為對抗壓迫的方法,他們放浪形骸、胡天胡地,每次被斗后交出一份又一份的“性愛”報告,然后在眾人批判中繼續“墮落”,才有更多可供下次批評的材料。受害者和加害者成為了不可思議的同謀:每一次批判和懺悔都比上次更露骨,更刺激,更不可告人,但卻更撩人遐思。這正處于“文革”的最高潮。這是那個最狂亂、最荒涼的時代,卻也變成了最不可思議的“黃金時代”。

王小波寫作了“文革經驗”的最特別的一種寓言。他稱之為“黃金時代”(當然帶有諷刺意味的),也是一個“色情”時代。一切的欲望,一切各種政治的動機,真的假的,都“赤裸裸”曬在太陽底下,產生了一種不可遏抑的、欲望的群體游戲。在這個定義上,這部作品其實又是本非常荒涼的作品,講述了人和人之間被剝奪了一切之后,一種無可奈何的“創造性”。

再以《一只特立獨行的豬》為例。在“文革”中,王小波最羨慕的是一只個性古怪、充滿斗志的豬。豬,本來就是被養來要被殺的被吃的。在被宰之前,這只豬常常做出很多驚人的事情。給它不好的,它不吃;它心情不快樂,就自己爬到房頂上去溜達,獨處一段時間。這是一只不合群的豬。王小波說,“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只特立獨行的豬。”

王小波刻意地用色情的語言來反證一個時代的狂躁和虛無。1992—1997年的五年中,他又寫作了大量的雜文和小說。1997年突然心臟病發作逝世,年僅45歲。王小波成為那一代年輕大學生的偶像,是身后才開始的。他沖破了當時很多思想與生活的禁區,來表達朗西埃所說的——那個時代的生存者的感性以及七情六欲,他們的妄想或是希望,并通過重新的配置與重新的運用文學虛構的方式來見證那個時代的躁動和不安。

現在我們再介紹陳映真的故事。陳映真1937年出生在臺灣的北部山區三芝鄉,來自于一個基督教傳教士家庭。在20世紀50—60年代初國民黨統治時期(即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陳映真開始對左派革命主義發生興趣。那時候,西方的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介紹到臺灣,他必然也受到影響。同時,他對魯迅以及左翼的文化開始展開探索。陳映真的作品充滿深沉的象征的意味,他描述一個小城知識分子走投無路的彷徨,白色恐怖氛圍下的社會性麻木,充滿沒有出路的嘆息。他早期的作品充滿傷感、頹廢的元素。1968年,他因為組織讀書會被捕入獄,直到1975年因蔣介石過世而特赦。

陳映真歸來后對第三世界和階級問題日益關懷。他認為一個作家的本職不只以寫作來取悅讀者。一個作家應該是通過寫作來挑釁讀者,教育讀者,甚至鼓動讀者。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卻給陳映真帶來了很多的震撼。曾經,他想象“文革”可能是現代中國一個重要的現代化契機。但“文革”的結束和后果卻讓他作為一個左翼信仰者,產生何去何從的惶惑。

陳映真1983年的一個故事——《山路》——有著動人的表述。這部作品講述了四五十年代臺灣共產黨的一群青年男女艱辛奮斗的過程。這群在右翼勢力控制下從事左翼革命工作的青年男女,注定要面對生命中最嚴酷的考驗。故事女主人公蔡千惠出身良好,但因未婚夫向往革命,隨之加入地下黨。地下黨的領導(黨小組長),英勇帥氣,蔡千惠有了仰慕的感情。在一連串的國民黨逮捕左翼革命分子的過程中,蔡千惠的未婚夫和黨小組長同時被捕。告密者是蔡千惠的弟弟。蔡千惠的未婚夫被判了終身監禁,而小組長被槍斃。

這時蔡千惠做出一個決定。她偽裝成小組長的未婚妻,來到他貧困的老家,以懺悔救贖的心立意幫助這個家庭度過難關。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傳奇:一個少女,偽裝成另一個人的未婚妻,自我犧牲,協助小組長家庭走向小康,最后成為中產階級。這個家庭的子弟們長大了,對這個“大嫂”也都很孝順。故事的高潮是,已經老去了的蔡千惠,有一天很舒服地坐在臺北的位于高級地段的家中,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消息,一個叫黃貞柏的政治犯終于被假釋出獄了。這個叫黃貞柏的政治犯不是別人,正是當年她真正以身相許的未婚夫。

故事的女主角蔡千惠產生了難以自拔的罪疚感。她覺得自己有罪,背叛了自己的未婚夫。而她認為自己更大的背叛是在過去的三四十年的生命里,讓李家(小組長的家)從一窮二白,一點一點地變成了中產階級,被所謂的資本主義所馴化。她不但背叛了她所愛之人,甚至也背叛了她所愿意相信的革命理想。但這個革命理想原來就是由一個浪漫的寄托——蔡千惠對小組長的暗戀——所轉嫁產生的一個理想。

故事的最高潮,蔡千惠看到未婚夫出獄消息后,不知道為什么,失去生存意志。她茶飯不思,被送到醫院里,一點一點地萎縮而死。彌留時,她寫了一封信給多年未見的未婚夫。她敘述自己一生為革命理想(轉嫁的革命理想)的犧牲,最后幽幽問到:“如果大陸的革命墮落了,國坤大哥的赴死,和您的長久的囚錮不,會不會終于成為比死、比半更生囚禁更為殘酷的徒然……”

試想,1983年的臺灣,居然有一個叫做陳映真的作者,用女性的口吻來回顧臺灣共產黨所來之路,叩問自己所堅信的革命如何在后革命的現實下遭到嚴酷考驗;還有革命的成敗所帶來的后果及困惑。這是一個非常真誠而且大膽的作品。這就是所謂的《山路》三部曲的一部。這部作品在大陸受到很多批評家的討論。陳映真的左翼思想要何去何從呢?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但也正因如此,我以為陳映真可以視為當代左翼文學創作者中最誠懇、最真實的一位作家。他不懼怕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歷史挑戰,堅持自己的理想,無怨無悔。2006年,陳映真選擇了永遠地回到中國大陸。2016年,逝世于北京。

今天在臺灣,陳映真是一個完全被抹消的名字。但不論立場,即使從文學角度來看,陳映真寫作、思考的方式,都深深讓我們感動:原來文學還可以這樣寫,還可以強烈帶出一種閱讀和思考的沖動,讓你不斷地去詢問他為什么是這樣的。還有(陳映真)做出自己決定后,仍然一步一步走向個人的歷史選擇,死而后已。

第三個要介紹的是郭松棻的故事。郭松棻也是臺灣人。他來自于臺灣臺北一個非常受尊敬的家族。他的父親是郭雪湖,曾經是日據時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郭松棻出生于1938年,1958年進入臺灣大學哲學系,后轉外文系。他熱愛文學與思想,喜歡薩特存在主義,典型的上個世紀中的臺灣“文青型”學生。郭松棻大學期間參與很多實驗電影、劇場活動,也是臺灣最早介紹并批判薩特思想的作者。1966年郭松棻赴美深造比較文學。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順利進入博士班,完全可以循規蹈矩,獲得學位,留在美國,安居樂業。

但郭松棻有一顆躁動的心。1970年的“保衛釣魚島運動”在臺灣和美國華裔留學生圈內爆發。當時美國主張將釣魚島歸予日本,引起海內外知識青年抗議。釣魚島雖然面積不大,但因歷代版圖歸屬和海底油藏等多種原因,引起東亞地緣政治震動。“保衛釣魚島運動”牽涉許多留美菁英分子,伯克利又是美國校園“民主圣地”,時逢越戰風潮,各種抗議此起彼落。當時臺灣留學生中有許多在離臺前已經受到殷海光等自由主義者啟發,對國民黨不滿,向往更民主、更自由的解放。因此,釣魚島成為海外青年知識分子愛國運動的引信,一旦爆發,迅速蔓延北美。就在這個運動的過程中,郭松棻、劉大任等一大群當時臺灣和香港留美學生(尤其是人文方面最頂尖的一群學生),突然完全向“左”轉。原因當然是國家民族主義。為了愛國,劉大任、郭松棻甚至放棄學業,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展開了全美大串連。當時,郭松棻等在美國參與了各種精彩的活動。

我們可能難以想象,在政治狂熱最高潮的時候,這群愛國學生決定效人民公社精神。穿衣吃飯甚至生孩子與否都成為“群眾”一起決定的事。當然,臺灣國民黨政權吊銷了他們的“護照”,認為這些人已經是“叛國者”。美國也把他們放在了黑名單上。1974年,這群學生應邀訪中國大陸,這次的訪問卻讓他們無比震撼。這些人充滿浪漫情懷,來到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所思所見卻讓他們的革命夢想迅速瓦解。

“保衛釣魚島事件”后,部分核心分子無家可歸,被安排進入聯合國充當翻譯。曾經要改天換地的熱血青年,現在在資本主義的罪惡之都——紐約——的聯合國里,每人每天從事周而復始的文件翻譯工作。這幾乎已經有卡夫卡寓言意義了。

但是,對郭松棻這樣有思想張力的學者作家,難道革命就這樣完了嗎?答案不是這么簡單。在從中國回到美國之后的那些年,郭松棻進入聯合國,韜光養晦,不再參加政治活動,但是他寫下大量文章,持續思考: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左翼……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作品日后都逐漸出土,我們這才了解,真正的左翼,一如既往。

郭松棻其實從來沒有放棄他對哲學思辨、思想上的左派的堅持,而這樣的一種堅持,最后導向他對“什么是文學”的重新定義。也許,文學不能帶來革命,而革命也未必帶來最理想的后果。但是,文學確實砥礪了一個有政治信仰、有思想堅持的作家,繼續打磨他的生命目的。這里的文學是要求心血絕對奉獻,而又絕不保證成功的。用比較夸張的話說,這樣的文學是“嗜血”的,一定要求你的“獻身”。這種文學(政治)信念某種程度上像是現代主義美學極致推衍,但任何知道郭松棻政治背景的讀者都會理解,他每一部作品都深深埋藏著前半生政治風險和政治奉獻的點點滴滴。所以他的作品,像《月印》《月嚎》等,都不容易看,因為有如密碼,需要不斷拆解。

郭松棻的現象,就像是陳映真的現象一樣,它代表了臺灣以思想為導向的文學政治的兩種極端。陳映真從文學開始,最后走向了為政治的活動,他最后甚至覺得如果不回到中國的土地上,他無以完成一生的志業。而郭松棻經歷早年政治狂飆,最后選擇自我流放在海外,閉關在他那個狹小的聯合國辦公室里、家中的書齋里,一個字一個字地不斷地去書寫,并“重寫”(他重寫的功夫是非常驚人的),一生魂牽夢縈的革命理想和問題。他用文字的方式再思考,再辯證,再書寫。政治在這里不是表面的你是哪一個黨派哪一個信仰,政治就是書寫行為的本身。在這里,他似乎完全地和世界斷絕關系。但在另外一方面,他內心澎湃的血脈,卻是無比的洶涌。2005年,他因為中風腦溢血突然去世。

最后是黃錦樹的故事。黃錦樹來自于馬來西亞,是移居到東南亞的第三代華人。過去一百五十年來,馬來西亞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堅持,已經成為傳奇。他們漂洋過海來到馬來半島,什么都可以放棄,不能夠放棄的是自己的文字,不能放棄的是自己在文化上的源遠流長的向往和執著。所以想象中的中國也許不是政治地理的那個中國,但卻是一個宗族的中國,文化的中國。

黃錦樹也是充滿了糾結的一個作家。一方面,他已經是一個外國人——他是馬來西亞人(現在已在臺灣定居)。馬來西亞是個獨立的國家,這個國家的華裔,不能再說他是法理上的中國人,而是華人。但另一方面,這些華人對于傳統的中國文化的執著,可能比你我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有機會到馬來西亞,到吉隆坡,尤其到檳城,我們會見證到非常特別的一個族群文化的生態。

馬來半島十八世紀中葉以后成為英屬殖民地,二戰的時候被日本人所占領。戰后,英國人希望重新拿回這個地方。但隨著20世紀50年代殖民勢力在全球退潮,1958年馬來亞聯邦宣告獨立。居住在馬來半島的華人到今天約有700多萬,占目前馬來西亞人口的1/4;而在二戰以前比例更高。面對英國殖民勢力,面對當地土著的不友善,華人曾經向往成立以華人為主的政治群體。英國在馬來西亞的最后一任總督,為了防堵當時正在萌芽的“馬共”活動(“馬共”里有大量的華人),實行了新村政策。新村是什么呢?就是英國殖民勢力強制大批華人遷徙居住在特定區域,用籬笆、鐵欄桿圍著,防止他們和“馬共”分子接觸。現在很少有人再提到20世紀50—60年代“馬共”的活動。對于黃錦樹而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已。因為,曾經有一個時代,擁有大量華人的“馬共”有他們的革命夢想。時過境遷,馬來西亞華人要如何看待這段歷史?

黃錦樹的《魚骸》寫于1996年,是華語世界最膾炙人口的名作之一。故事發生在臺灣大學,中文系有一個年輕的老師,從馬來西亞到臺灣求學,最后留在臺灣生活。這位年輕教師專長甲骨文,行動孤獨而詭秘,白天在學校教書,晚上也不回家。到了深更半夜,這個老師鬼鬼祟祟地來到臺大校園里的醉月湖邊。他不是賞月,而是抓了湖畔烏龜,帶回辦公室,宰殺烏龜,處理內臟,然后將龜殼洗凈,放在小酒精爐上慢慢燒烤,直到聽到“撲”的聲音。3000年前,巫師用龜殼占卜時,就是在火上燒烤龜殼,待龜殼裂開以后,按照裂縫來卜算命運吉兇。原來這個來自馬來西亞的臺大中文系年輕甲骨文教師,每晚上就在辦公室里執行三千年以前的占卜儀式。

你正覺得這個故事恐怖、荒謬的時候,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原來這個故事有另外一層情節:年輕的男教師曾有一個哥哥。哥哥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政府厲行“新村”運動時,參加了“馬共”,退入叢林,最后失蹤了。多少年后,這個弟弟都在想著:當年如果隨著我的哥哥進入了叢林,我今天到哪里去了呢?我一定要找到我的哥哥。他好幾次回到馬來西亞的叢林里,想要找尋失蹤的哥哥。有一天,泅泳一處湖泊深處(也就是曾經發生大規模“剿共”的地點),他居然摸到了一個骸骨。那是魚的骸骨?還是人的骸骨?就在此時,年輕教師似乎了解(也愿意相信),那是亡兄最后的命運。幾十年后,兄弟在這里相遇了。他把骸骨的一塊帶回臺灣,朝夕摩挲。每當有學生來問起,老師淡淡回答:“那不過只是魚的骨頭而已”。

“魚骸”的“魚”字是有雙義的,始是魚的骨頭,也是剩余的殘骸。一切俱往矣,到了20世紀末,一個漂流在臺灣的“馬華”青年,仍然做著半個世紀以前的殘夢。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也明確點出一代海外華人,在政治、歷史與個人生命的抉擇之間,不斷選擇出路,最后難以為繼的僵局。而這個僵局,只能用文學的方式找到另外一個想象的、虛構的、跳躍的出路。所以,我用這個故事作為我今天講座的結束。

結束講座,我要提出什么是我心目中的文學?我們現在談文學太多時候都是局限在一個專業科目的定義下的文學,而這種文學不過就是詩歌、戲曲、小說、散文等文類?而今天當文學老師、學者在哀嘆著文學越來越衰時,我卻要說,“文”學在中國的整個廣義的傳統里,其實不應該被局限在這樣一個狹隘的學科定義里。

1902年,慈禧太后號召京師大學堂作出學制改革。我們現在在大學里面所熟悉的“文學”這個詞,其實是1902年以后的發明,也不過1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以前的“文”,其實有非常豐富的含義,請容我在這里做個說明。這個“文”,最開始是指大自然(包括生物、動物、人,運動留下來的各種痕跡),像鳥走路的腳走在地上所留下的痕跡,或斑斕的獸皮鳥羽形成的印記,人為制作所留下的裝飾圖樣……從痕跡、印記,到后來變成裝飾(所有裝飾的行為的總稱)。“文藝”這個觀點,是在漢代才真正的出現。那么用“文”來作為一種美的寫作的方式,其實出現的時間已經是到了漢代。到了漢代和六朝的時候,“文”逐漸成為“知識”的代名詞,延伸到文化、文明。天文地理,天文、地文、人文……而“文”化而廣之,也成為所謂氣質教育、氣質培養的代名詞。我覺得,在中國的語境里面談文學,必須要把對“文”的看法放大,才能了解“文學”本身的意義和重要性。它不再是狹隘的審美的文學而已。

最后,我用三個不同的方式來說明知識分子進入“文學”的三種不同的路徑。

第一個是梁啟超(1873—1927)。“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宗教,必新小說;欲新政治,必新小說;欲新風俗,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小說與群治之關系》,1902年)他認為,文學完全可以充分地展現他的政治力量。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世道人心。這樣的“文”鼓舞民心士氣。它充分的展現了“文”和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相互連帶的互動的正面的關系。

第二個是劉鶚(1857—1909),即《老殘游記》的作者。他認為,“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這里的“文”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啟發民心民智的一個啟蒙的工具,“文”也是一個抒情、明志的方法,“文”可能是一種可泣可笑的形式,用來表達我們對于一個時代各種各樣感懷的一種方法。所以相對于第一個啟蒙,這可能是一種抒情的、用情感性的方式來說明的文學的觀點。

第三個,我認為還有一種文學的姿態,那就是魯迅(1881—1936)的姿態。“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頌》)一個真正的文人,他不只是看到光亮的、清楚的、啟蒙的世界上的文明。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作家不再只是簡單地表達個人對時代的感懷、情緒而已。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作家應該有強烈的辨別、批判能力,有洞察明暗的審視各種各樣“文”的能力。這是一種鑒賞力,一種判斷力,也是一種批判和自我批判的能力。

“自在暗中,看一切暗。”當一切看起來黝黑的時候,“文”似乎隱而不顯,在黑暗里,你怎么能看到“文”呢?魯迅教導我們,在最黑暗的時候,真正有批判力和洞識力的知識分子作家“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有這樣的一種洞識和洞察的眼光,看到了各種各樣不同顏色的黑暗,然后做出他個人分辨是非的能力,這是一種知識分子作家的傳承,以此我們共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不卡午夜视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日韩av手机在线|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精品99在线观看|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一区二区自拍| 操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在线欧美a|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黑丝一区| 三区在线视频| 看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午夜色综合|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朝桐光一区二区| 欧洲亚洲一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黄网在线|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yy6080理论大片一级久久| 免费不卡视频|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青青草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91娇喘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