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 333403)
談到嬰戲圖,我們可能會首先聯想到年畫,年畫中孩童的形象與嬰戲圖有很多相似性,而且兩者都表達了我國傳統的向往吉祥歡樂、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反映著時代的社會風俗和人們的價值取向。年畫正式產生于北宋年間,當時為木板年畫,由于當時社會經濟繁榮,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當時的汴京(河南省開封市)和臨安(浙江省杭州市)的歲末交易市場上都產生了大量印賣的木刻年畫,內容題材也廣,有了戲曲、小孩、風俗等。南宋時由于雕版印刷用的彩色套印工藝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中國木板年畫的蓬勃發展,比如當今依舊被熟知的楊柳青年畫就是在當時出現的,而由于宋代政府重文輕武,文學藝術也迅速發達,同時由于雕版印刷和老書畫的影響,許多窯口上也都曾用嬰戲圖作裝飾,尤其在瓷枕上。
宋代是特殊的年代,其特殊性也表現在其對孩童的重視,這在陶瓷裝飾嬰戲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陶瓷裝飾隨著社會風氣而變遷,正因為宋代文學和藝術的空前發展,農業、商業、手工業也高速發展,而且形成了藝術作品從產生、流通到消費的一系列完整的體系,市民的精神需求也不斷提高,不論是年畫還是陶瓷裝飾中的嬰戲圖都傳達著我國傳統的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不論是陶瓷繪畫還是其藝術品也在逐漸迎合大眾的需求。
嬰戲題材是中國陶器紋飾中的很大組成部分,嬰戲圖案是中國陶瓷上的紋飾之一,據考究,嬰戲圖案首先出現于唐代長沙窯和越窯器物中,并不多見,但是其藝術特征明顯,特別是“嬰戲蓮紋壺”中將孩童的可愛天真表現在瓷器上,對后世嬰戲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年畫在清代步入鼎盛期,清前期、中期出現了大量以嬰戲圖案為主要裝飾的年畫,而這時期的陶瓷裝飾嬰戲圖也隨之步入鼎盛期。陶瓷裝飾的創新脫離不了社會歷史的背景,嬰戲圖至今流傳經久不衰也正是源于人們的美好期望和對孩童教育的不斷重視。
明清兩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明代陶瓷業可以說是繼往開來,而清代則是在模仿加極少的創新。明清陶瓷在中國瓷器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陶瓷裝飾方面也多種多樣,而嬰戲圖是其一重要代表紋飾。
永樂和宣德時期的嬰戲圖為釉下青花繪制,在中國經過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的滅亡以后,陶瓷的發展在成化時期又開始復興,此時的嬰戲圖已漸多,以青花瓷器和斗彩繪成,青花呈色淡雅,斗彩繪制的嬰戲圖色彩豐富艷麗而不俗,畫面淡雅細膩、線條流暢柔和。成化官窯斗彩嬰戲圖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新工藝,這時期的瓷器小巧別致、做工精美,嬰戲圖的盛行可謂是時代的產物。成化民窯嬰戲圖多作為碗、盤類等器物上的紋飾,較之官窯畫面更隨意灑脫,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時期民窯嬰戲圖中的孩童頭部基本為正圓形,額頭前多有劉海,成化民窯陶瓷嬰戲圖孩童的面目一般都不是很清晰,但不影響其神態。到了嘉靖年間,瓷器生產數量遠超過之前,此時的陶瓷嬰戲圖也大為發展。嘉靖官窯嬰戲圖紋飾青花、五彩、斗彩、色地填彩俱全,而且畫面內容也更加豐富,但畫風趨向更為草率。此時期的官窯青花帶有紫紅色調,使畫面更加濃艷,童子后腦多外凸,在五彩和斗彩嬰戲圖中孩童后腦外凸更加明顯,這似乎成為了時代特征。嘉靖民窯嬰戲圖中童子后腦大,多穿深色衣服,頑皮與憨態并存。萬歷嬰戲圖的時代特征則是層次繁縟、缺乏章法,此時從陶瓷嬰戲圖紋飾中已經窺見當時社會經濟的衰敗。
嬰戲圖在乾隆時期之后,孩童人數以及場面都勝于前代,其表現技巧也比較多樣,有青花、五彩、琺瑯彩、粉彩等,而此時畫面多為貴族子弟游玩場面,容貌較呆板,缺乏民間的活潑氣息,在紋飾上喜用開光技法。康熙時期,其中期嬰戲圖官窯紋飾一般多采用中國畫中分水的方法,晚期整體紋飾在瓷器上的比例縮小,但畫工更為細膩,此時期的民窯風格多樣化,前期采用單線平涂,后期更為流暢,五彩、青花器物均有,其童子的特點是頭發左右分塊,或頭頂挽起來,也沒有了后腦凸起的現象。而雍正時期,官窯紋飾以花卉為重工,嬰戲紋飾較康熙時期減少,此時嬰戲圖特點是畫面中孩童面目清秀,此時的青花呈色淡雅,民窯中嬰戲圖也只見青花、五彩等,畫法比較刻板,但構圖較疏朗。乾隆時期官窯嬰戲紋飾人數場面都超過之前二朝,畫面熱鬧,孩童千姿百態,構圖繁縟、色彩艷麗,表現手法主要有青花瓷器、粉彩、琺瑯彩、斗彩、色地加彩等,使傳統的嬰戲紋飾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雍正、乾隆時期社會太平,表現在圖上就是孩童天真爛漫,畫工精細,清中期嘉靖、道光、咸豐時期則孩子呆板,反映著社會衰敗。
嬰戲圖是我國陶瓷裝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經時代變遷而不曾中斷,可見其藝術價值之高。在如今以孩童為題材的裝飾紋樣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藝術家們運用國畫以及油畫等各種技法將嬰戲圖的創作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景德鎮的藝術家們運用顏色釉來繪制嬰戲圖更是大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