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王曉玲
摘要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存在的融資周期長、不良貸款頻發等諸多問題,遏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而區塊鏈技術發展速度迅猛,其可被追溯、公開透明、集體維護等優勢,能夠彌補供應鏈金融的不足,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以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為核心展開,總結供應鏈金融在風險管理、信用、信息以及資金方面的困境,通過分析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的契合點,提出“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如何通過實行全方位動態監管安全機制、建立共同信息平臺、引入智能合約、利用區塊鏈數字系統的方式助力供應鏈金融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 供應鏈;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技術;中小企業融資
DOI: 10.19840/j.cnki.FA.2022.01.005
供應鏈金融主要來源于現代供應鏈金融管理研究的發展,隨著生產逐漸由企業的內部分工發展為企業間分工,供應鏈管理在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0世紀90年代末,深圳發展銀行提出了“自償性貿易融資”的理念和“1+ N”系列產品,在2005年提升為供應鏈金融服務,并在2006年率先推出了“供應鏈金融”的品牌。在此之后,我國的供應鏈金融呈現出了加速發展的趨勢。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全面部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有關工作,推動我國供應鏈發展水平全面提升。該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積極穩妥發展供應鏈金融,意味著供應鏈金融的創新與發展已上升到國家層面,行業將迎來新發展。但供應鏈金融目前存在著不少棘手的問題,如參與的主體之多導致信息的不對稱;由于存在多方委托監管等現實弊端,導致利用偽造的倉單來騙取貸款的負面事件頻繁發生等,嚴重阻礙了供應鏈金融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出現的區塊鏈技術由于其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保護隱私、數據追溯等特點,完全符合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應用場景,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國外學者對于供應鏈金融的研究起步較早,通過SCF原型框架表明,供應鏈金融模式可以以買方、供應商、庫存或者固定資產為中心來管理融資、現金流和財務收益,使整個供應鏈收益達到最佳[1]。隨著區塊鏈技術于2008年的出現,國外學認為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典型的數據結構及其需求使它正成為下一代互聯網的核心組成部分,將給供應鏈金融帶來新的發展機遇[2-3]。
國內學者通過分析區塊鏈技術的構成和功能,梳理供應鏈金融業務特征以及對供應鏈金融代表性企業的調研[4-5],認為區塊鏈技術與供應鏈金融業務具有高度的匹配性[6-9]。首先,供應鏈金融業務存在信息孤島問題[10-11],而區塊鏈具有數據統一存儲、無法隨意篡改、可追溯的技術體系,有助于解決供應鏈金融交易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12-13]。其次,可以有效解決供應鏈金融企業間的信用問題,使得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都能安全、高效地融資[14-17],防控一定的道德風險[18-19]。區塊鏈的使用還可以幫助企業獲得更高的貸款[20-21],解決目前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22-24]。但目前,對于區塊鏈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仍存在著一定的法律、技術和業務風險[25-26]。
供應鏈金融雖然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比區塊鏈技術相對較早,但還沒有得到充分地發展,兩者仍然屬于新生的事物。在當前的疫情背景下,許多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區塊鏈+供應鏈”金融這一新型模式或將成為其唯一出路。通過整理可以看出,國內學者也是在最近三年開始對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的研究,是相對零散的,理論模型尚未成熟,可借鑒的案例也非常少,仍有諸多需要探討的地方,因而有待于將區塊鏈技術和供應鏈金融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本文將針對供應鏈金融所面臨的困境,結合區塊鏈的技術特點,提出對供應鏈金融的優化對策,在理論及應用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
一、供應鏈金融未來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風險管理困境
傳統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一方面在于只有核心企業能對供應鏈進行全局掌控,由于是最主要的增信提供者,存在著核心企業資信風險。另一方面是各參與主體之多,相互之間信任程度低,因此導致企業的風險評估成本與風險控制成本高。
從三種主要的傳統融資模式來看,應收賬款模式存在著應收賬款真實性、核心企業支付風險以及轉移賬款風險等問題;存貨融資模式主要是倉單風險、物流企業資信風險及質押物價值風險;預付賬款模式則存在核心企業資信風險、商品監管風險以及質押商品價格變動風險問題。
從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存在的風險管理問題來看,主要面臨表1所述問題。
(二)信息困境
信息維度存在的問題可以說是遏制供應鏈金融未來發展的最大阻礙,一般供應鏈中所涉及的企業從幾十個到幾百個不等,不斷加深的產業分工精細程度會導致企業的數量急劇增加,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僅依靠核心企業很難管理好整個鏈條上的全部企業。因此,在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會將自身的管理權分散到下級的供應商,這種管理權的分層看似解決了管理問題,實際上卻導致整個供應鏈出現了另一問題,那就是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資金、物流等各方面的信息很難被較遠端的企業,尤其是其中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實時、全面地掌握。信息困境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信息不對稱導致資金提供者無法正確、快速、全面地評估中小企業資信狀況、經營狀況和物流方面等相關信息。由于所需數據龐大,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考慮到自身的授信額度和風險管理,銀行等金融機構就只會接受供應鏈中的一級供銷商,不愿放貸給與核心企業沒有直接合約的中小企業。針對供應鏈金融的作用,反復強調的一點作用就是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現狀,而信息不對稱會嚴重制約供應鏈業務規模的擴張,制約供應鏈金融的良性發展。
第二,信息不對稱導致業務流程透明度低,供應鏈中出現“信息孤島”。由于供應鏈內部本身企業層次不齊,信息化水平也有高有低,尤其是小微企業的信息管理能力相對較弱,同一鏈條的企業之間ERP系統不能夠做到互通,影響整個鏈條的信息共享水平,導致整體資源的浪費和效率的低下。

第三,難以保證第三方企業操作的規范。信息的割裂會引發鏈上交易者的一系列沖突和矛盾,從而影響交易效率。一旦出現糾紛,也很難劃清各自應承擔的責任,為此,在存貨融資模式和預付賬款模式中,供應鏈金融引入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即便如此,業務操作透明度低、信息的不全面,導致很難保證引入的第三方監管機構的操作是否達到規范,也不能夠完全避免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隱患。
(三)信用困境
實際上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時,未能及時構建能與之相匹配的市場信用體系,沒有同步并完善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有關的法律。同時,由于信息維度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在信用機制上存在很多的詬病。
一方面,資金提供方從自身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會更多地參考核心企業的信用優良程度來決定是否對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發放貸款,因此核心企業成了整個鏈條的“心臟”,肩負著增信的重擔。這就會導致兩方面問題的出現,一是如果核心企業這一“心臟”出現問題,將會導致整個系統的癱瘓。二是當前供應鏈管理技術的有限,導致核心企業很難對所有交易的真實性提供保障,“心臟”機能如果不夠強大,無法保證整個供應鏈上其他個體的信用,供應鏈的整體兌付就會出現危機。
另一方面,從鏈條內部的各個主體來看,由于每個參與者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維系彼此之間的紐帶僅僅是買賣,并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協同機制來約束彼此,企業間的信任機制十分脆弱。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的法律空白和管理漏洞為企業謀取自身利益而選擇弄虛作假、招搖拐騙提供了可能。一旦出現像價格失真、產品假冒偽劣、洗錢等問題時,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很難做到查證追責,從而導致整個供應鏈的極大損失。
由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傳統供應鏈模式在信用維度問題上存在的一大突出表現在于大量不良貸款的發生。根據2019年末的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大概在1.86%左右。其中,各類別金融機構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都產生了不少的不良貸款,嚴重打擊了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勢頭,限制著供應鏈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四)資金困境
首先,資金端存在的缺口問題嚴重。目前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資金提供者主要是商業銀行、網貸公司、保理公司等機構,其中銀行對于核心企業的要求較高,最終能夠達到其標準的企業數量較少,仍然以國有企業、政府投資項目等有保障的服務對象為主。同時由于銀行的審貸流程是分初級審判和風險控制兩部分進行,也會導致無法及時滿足供應鏈對于資金的需求。而保理公司的資金很大一部分都來源于自籌,并需要全額征稅,一旦資金流轉不通,就會導致保理公司變成了空殼公司,并不是穩定的融資來源。從網貸公司獲取融資又會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同樣也不是最優選擇。
其次,融資對象和額度有限。傳統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主來進行授信,覆蓋面遠遠達不到整個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本身規模較小、實力有限,其還款能力很難靠自身就能實現證明,由于處于傳統信用評級體系的劣勢地位,制約了很大一部分急需資金的企業。同時,傳統供應鏈模式依然以應收賬款、存貨和預付賬款為主進行動產質押,這又使得融資額度十分有限。
最后,手續復雜,成本較高。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在交易過程中需要辦理的手續居多,辦理過程十分繁瑣,在牽涉諸多主體的同時,每一次企業間的來往都必須有蓋公章的紙質函作為憑證。現有融資方式都是根據蓋章的詢證函日期為依據,這就需要企業動用大量的人力資源,浪費大量的時間,增加許多不必要的資金支出,一旦賬戶發生變更,將會導致更大的工作量,耗費更高的成本。簽章手續多造成交易過程復雜的問題,再加上過程中存在著第三方抽取利潤的可能性,會導致一些企業“賠了夫人又折兵”,拉低整個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運轉效率,制約其發展速度的加快。
(二)“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優化思路
通俗地講,可以將區塊鏈等同于一個大的賬本,鏈上的一個個區塊就好比賬本中記錄的一筆筆賬,每條信息對應的就是每筆賬上的記錄。在這樣一個總賬本中,每個參與用戶都是記賬人,記完的賬本頁將會發給其他的記賬人進行確認,并隨時更新保存。與傳統賬本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區塊鏈是由所涉及的集體所共同維護的,地位相對平等,每個個體都可以參與記錄和查閱。
由于區塊鏈技術所具備的種種優勢,供應鏈金融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可以被區塊鏈技術改善優化,兩者具有極高的契合度,可謂“天生一對”,如圖1所示。
(一)實行全方位動態監管安全機制
供應鏈金融業務涉及方方面面,是一個復雜的金融生態圈。其基礎結構為基礎系統、平臺系統和垂直應用三部分,其中的平臺系統包括交易、風險管理、物流和金融服務四個分支。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對于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依賴程度非常高,需要借助核心企業的信用提供運轉動力。核心企業不僅要對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負責,還要承受來自銀行等主要資金提供者轉移來的風險,很難做到面面俱到。那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將全部的交易過程通過智能終端層、區塊鏈層和應用層三個層次構建的全方位動態監管安全機制來進行管理監督。
首先,智能終端層由物聯網感知終端構成,其主要作用是監管產品生產、運輸、銷售過程,在區塊鏈中記錄所涉及的產品規格、負責人員、時間等全部信息,并在物流環節可以及時查詢產品實時狀況。其次,負責記錄的區塊鏈層是整個機制的“大腦”,可以記憶整個交易環節中產生的所有信息,能夠向業務的有關方實時更新交易信息。最后,應用層是方便用戶查詢信息的環節,企業可以通過專門的系統連接到區塊鏈層,自行查詢想要了解的全部內容。
以應收賬款模式的存在問題為例來看,如圖2所示,模式主要風險在于應收賬款的真實性和核心企業信用風險上。那么通過全方位的動態監管安全機制,整個業務流程中除了貨物收發需要實地確認,其他環節都可以鏈上完成。核心企業可以與上游企業簽訂電子訂單,并向企業開具電子應收賬款單據,生成智能資產,資金提供方可以通過區塊鏈層進行審核并自動發放貸款,最后核心企業自動還款,規避了原有模式中應收賬款的真實性風險和核心企業的違約風險。
(二)建立供應鏈共同信息平臺
首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解決了資金提供者無法正確、快速、全面地評估中小企業資信狀況、經營狀況和物流方面等相關信息的問題所在。加入區塊鏈技術后,供應鏈金融各主體之間的信息都需要通過區塊鏈進行操作,可以說區塊鏈是一個通訊聯絡員的身份參與到供應鏈業務中。以“雙鏈通”為例,通過共同信息平臺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的交易信息將發布在區塊鏈中,鏈上的用戶都可以進行信息查詢,資金提供者可以對區塊鏈中的信息進行驗證,此外還可以查詢物流方面的相關信息。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這一做法,必須要求所有企業信息化,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成本巨大,而且技術上也需要一定支持。此時,可以構建一個無門檻的大型信息平臺來有效解決這一應用存在的信息化問題,如圖3所示。

其次,能夠消除供應鏈上的“信息孤島”。在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中,產品、資金、物流等各種信息是割裂開來的,導致供應鏈金融的運作并不流暢,僅單一的依靠核心企業所提供的信息。區塊鏈技術中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優勢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每個主體都將處于區塊鏈的同一個等級,在分布式的記賬本中,每個用戶都能獲得共同的信息,相互之間非常清楚各自的狀況,銀行可以不需要單純依靠核心企業來了解上下游企業的狀況,原本因為信息不對稱而處于劣勢地位的中下游企業,也可以根據這一共同信息平臺上的信息公平地參與到交易之中,同時也不會再因為資金提供方對情況真實性的不確定而被拒絕貸款。
最后,針對第三方企業存在的問題而言,共同信息平臺可以做到及時有效地記錄每個交易。一是能降低第三方企業的監管難度,二是能避免第三方企業出現監守自盜的情況,對第三方企業產生一定的約束。
(三)引入智能合約降低信用風險
傳統供應鏈金融模式過于依賴核心企業這一主心骨,一旦出現問題,整個鏈條都可能陷入癱瘓。此時,依靠區塊鏈技術在全鏈條簽訂一個“智能合約”可能是有效的解決途徑。這一“智能合約”可以早早預設好合約規則和觸發的條件,以及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場景模式,只有按照約定規則進行,預設操作才被自動觸發。也就是說智能合約只會依賴于真實的業務數據,避免人工虛假操作,保證在沒有第三方監管下依然可以順利執行合約。這樣,既可以避免核心企業出現信用問題,也可以減輕核心企業以及其他第三方監督者的壓力,保障鏈條上其他企業的信用。

此外,智能合約可以借助于被稱為區塊鏈技術核心的共識機制算法,這一算法目前已經有十余種,能夠對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同時,區塊鏈技術中使用到的哈希函數計算方式,通俗地講就是通過計算出的一個值計算出下一個數值,像串珠子一樣將所有的數據串聯在一起,這使交易者很難做到私自篡改其中的數據,即使做到也會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其他用戶也會發現這一情況。以“雙鏈通”的平臺架構為例,通過螞蟻區塊鏈硬件隱私保護技術,可以確保多方參與的安全性、隔離性。其基礎服務集成支付寶核身與企業網銀核身能力,業務中臺核心服務實現云化,更多聯盟參與方可以直接通過簡單API加入網絡。每個交易的參與者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監督者,共同維護整個區塊鏈,極大地提高了供應鏈條的信用。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并不是單純地披露整個鏈條中的產品、資金、物流的全部數據,除了通過共同信息平臺來化解信息不對稱這一難題,更能有效地保證交易數據的安全。但正是由于這一模式會將全部的信息儲存在區塊鏈中,在交易過程中,如何防止信息泄露,保障企業的隱私依舊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
那么此時,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做到自行根據實時的產品質量、產品價格和各種產品外部的相關信息進行交易是否達成的判斷,避免將與此次交易無關的信息泄露出去。在執行階段,應收賬款、存貨、預收賬款還會被“智能合約”實時追蹤監測,自動應對發生的各種變化情況。在后續還能利用公共的區塊鏈賬本加強對資金流向的管理和監督,避免出現弄虛造假、招搖拐騙的現象,保障整個交易的順利進行。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在加入“智能合約”后,一旦發生經濟糾紛,還可以運用區塊鏈所具備的時間戳功能,再加上智能合約的動態監管,在供應鏈的全程查詢每一筆數據,確定各項交易和手續的發生時間、負責人和物流信息等,證明數據的歸屬,界定各方責任。可以說,“智能合約”是供應鏈上各參與者之間的紐帶,將各個獨立的企業緊密相連,增強了彼此間的信任。
(四)增加資金來源,減少成本費用
首先,以“雙鏈通”為例來說,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依然將核心企業作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此外,不斷吸納與核心企業相關的商業銀行、保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逐漸擴大整個聯盟鏈。這一聯盟鏈可以方便資金提供者如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平臺進行與融資相關的各種業務。隨著法律監管的不斷完善,未來可以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持下,嘗試通過數字貨幣、證券交易,實現多元化的直接融資方式,彌補目前資金端存在缺口的不足。
其次,對于中小微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來開發支撐自身業務流程的系統的問題,在今后,或許可以嘗試首先將這些中小微企業參與者匯集在一個初級的交易系統中,進行簡單的交易操作,幫助中小微企業上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燃眉之急。
最后,要不斷對傳統模式繁瑣手續進行簡化,降低交易成本。區塊鏈的公開透明度使試探性交易的成本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成本得到了下降。同時,降低銀行對貸款企業的風險評估所需要的成本,簡化傳統信用評價體系,有效提升貸款審核發放效率。
新冠疫情的出現,讓我們逐漸意識到一個成熟的線上平臺是多么重要。因此,要不斷推進技術上的創新,通過可信的方式將供應鏈交易中涉及到的產品與憑證進行數字化,使其能夠轉換為可以在線上進行操作的工作,省去之前人工蓋章、賬戶變更、提交申請書等線下步驟,以此降低供應鏈上各企業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監督成本,提高“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的運轉效率。
三、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
本文以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為核心展開研究,總結出供應鏈金融在風險管理、信息、信用、資金四個維度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區塊鏈技術優勢與供應鏈金融的契合之處進行分析,具體說明“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優化思路。對癥下藥,提出基于區塊鏈技術如何對供應鏈金融進行優化的,包括實行全方位動態監管安全機制、建立供應鏈共同信息平臺、引入智能合約、利用區塊鏈數字系統簡化交易過程,提高供應鏈金融融資效率。同時指出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發展“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模式的必要性。
(二)展望
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應用已延伸到數字金融、物聯網、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目前,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快布局區塊鏈技術發展。我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基礎,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20年9月22日在央行等八個部委共同出臺的《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中,明確指出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應加強信息共享和協同,提升產業鏈整體金融服務水平,提高供應鏈融資結算線上化和數字化水平。提升應收賬款的標準化和透明度,提高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效率,支持打通和修復全球產業鏈,規范發展供應鏈存貨、倉單和訂單融資,增強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保障支持。
疫情背景下,引入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成為許多企業的救命稻草。在聯合國2020年三月份的報告中專門提到“螞蟻金服開發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平臺螞蟻雙鏈通,支持中小企業供應商利用來自大企業的應收賬款向銀行申請貸款,幫助他們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應對資金緊張的局面”。應用區塊鏈技術優化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一方面有望實現“四流合一”,使覆蓋行業更加廣泛,使各行各業的聯系愈加緊密;另一方面,在傳統的以商業銀行融資為主的前提下,引入小貸公司、P2P平臺、商業保理等,使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渠道更加靈活多樣,未來可以為我國金融生態的高效、安全運轉提供更為可靠的保障。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深化發展,信息共享、線上化和數字化已成為必然趨勢。要做到這些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信息共享首先就要確保信息的真實性,這一點離不開區塊鏈技術的支持,線上化上鏈后對各方都是公平且透明的。“區塊鏈+供應鏈”這一新興模式未來還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以此模式為突破口努力打造“供應鏈+區塊鏈=產業鏈”的生態網絡,能夠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添薪續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突破,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新引擎。AFA
參考文獻
[1] ChakuuSumeer,MasiDonato,GodsellJa‐ne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cha‐nisms,actors and instruments in supply chain finance: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16:35–53.
[2] Biktimirov M R,Domashev A V,Cher‐kashin P A,YuA Shcherbakov. Blockchain Tech‐nology:Universal Structure and Requirements[J]. Automatic Documentation and Mathematical Linguistics,2017,51(6):235–238.
[3] Hofmann E,Strewe U M,& Bosia N. Supply Chain Finance and Blockchain Technolo‐gy[M]. Springer Briefs in Finance,2018:1–91.
[4]白燕飛,翟冬雪,吳德林,等.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優化策略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4):119-132.
[5]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應用模式、風險挑戰與政策建議[J].新金融,2021(1):48-55.
[6]鄧柯.區塊鏈技術的實質、落地條件和應用前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35(4):53-61.
[7]朱興雄,何清素,郭善琪.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J].中國流通經濟,2018,32(3):111-119.
[8]許荻迪.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研究[J].西南金融,2019(2):74-82.
[9]常晶.從區塊鏈技術視角探究供應鏈自金融模式[J].財會月刊,2020(11):136-141.
[10]林楠.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研究[J].新金融,2019(4):51-55.
[11]龍云安,張健,艾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體系優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9(1):72-79.
[12]儲雪儉,高博.區塊鏈驅動下的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18(8):68-71.
[13]郭瑩,鄭志來.區塊鏈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的模式與路徑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9):79-85.
[14]李虹含,汪存華.區塊鏈賦能供應鏈金融[J].中國金融,2019(23):32-33.
[15]張路.博弈視角下區塊鏈驅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2019(4):48-54.
[16]郭菊娥,陳辰.區塊鏈技術驅動供應鏈金融發展創新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0(3):46-54.
[17]張正平,馬彥貴.我國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挑戰與對策[J].金融發展研究,2020(8):48-54.
[18]龔強,班銘媛,張一林.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J].管理世界,2021,37(2):22-34+3.
[19]薛洋.區塊鏈技術驅動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創新路徑[J].西南金融,2021,(2):38-48.
[20]李健,朱士超,李永武.基于綜合集成方法論的區塊鏈驅動下供應鏈金融決策研究[J].管理評論,2020,32(7):302-314.
[21]蘇應生,張宇婧,任棟.供應鏈買方中介融資模式研究——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視角[J].財經科學,2020(5):43-51.
[22]謝泗薪,胡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融資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金融與經濟,2020(1):85-90.
[23]鄭君宇.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網絡供應鏈金融創新優化路徑初探[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9,41(S1):18-20.
[24]周達勇,吳瑤.區塊鏈技術下供應鏈金融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J].新金融,2020,(10):49-54.
[25]劉蕾.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與合規監管[J].管理現代化,2020,40(3):10-12.
[26]夏兵,張軍令.我國銀行業“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現狀分析及推進建議[J].新金融,2020,(10):28-31.
(審稿:游宇編輯:馮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