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吐蕃”讀音溯源

2022-04-08 06:55:35符必文南小民
西部學刊 2022年5期

符必文 南小民

摘要:對“吐蕃”讀音學界長期爭論不休,亟須統一認識,而統一認識亟須商榷明理。《“吐蕃”讀音之辨》一文認為“吐蕃”讀吐bō的觀點失之偏頗,值得商榷:藏族自稱bod因而就遵循名從主人原則將吐蕃注音為吐bō,看似合理,然而闡釋還不足以讓人完全相信;所謂藏族自稱bod乃至農業活動的bod都與漢文“吐蕃”讀音無關;所謂諸學者從漢語音韻角度論述的“吐bō”論多主觀臆測并不成立,相關論述也難免偏頗;將“吐bō”論與“吐fan”論兩相比較、辯證分析,也不能說“吐蕃”就讀吐bō。所謂“吐bō讀音更符合當地人的拼讀與語言習慣”的說法本質是一種求“好”的主觀傾向而非歷史唯物的求“真”精神。實際上時至今日,有關古藏族bod部“吐蕃”的語源問題學界還沒完全解決。

關鍵詞:吐蕃;本真讀音;語音規范

中圖分類號:H1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5-0005-05

一、引言

(一)“吐蕃”讀音亟須統一認識

2015年4月15日,國新辦發表了白皮書《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1],從國家層面對古代藏族“吐蕃”政權的性質作了權威定論。但是,“吐蕃”的讀音問題在歷史學界、語言學界、辭書學界乃至藏學界多有爭鳴,目前尚無統一共識。如朱宏一強調吐蕃循名從主人原則應注音“吐bō”[2];南小民等則強調,循名從主人原則給“吐蕃”注音“吐bō”不合史實也不可取[3];“吐蕃”的歷史本真讀音讀[n]尾元韻,今音fān。

(二)統一認識亟須商榷明理

《西部學刊》2019年10月刊發了西藏兩位知名學者周艷霞、周瑩的論文《“吐蕃”讀音之辨》(以下簡稱“周文”),該文對“吐fan”論與“吐bō”論都有所述評,似乎立場公允,但其重彈“名從主人”之調,從音韻論源等論據出發,認為“吐蕃”讀作吐bō更符合當地人的拼讀與語言習慣,最終還是滑向“吐bō”論。

“理越辨越明”,基于我們對“吐蕃”讀音的認知與“周文”并不完全一致,故愿借學術期刊就其主要論據與“周文”作一商榷,以期就教于方家,辨明學理,為“吐蕃”一詞統一的準確規范的注音提供可靠的學理依據。

二、“吐蕃”讀音商榷

(一)“名從主人”原則能否說明“吐蕃”就讀吐bō?

“周文”說:

“名從主人”原則是一個譯介原則,它要求譯者在譯音時要盡量接近原文讀音。據“名從主人”原則,很多學者如謝仁友等認為,藏民們認為“吐蕃”應讀為“吐bō”,故應尊重這一讀音。(1)藏族自稱bod(按:是藏文的拉丁轉寫),bod的來源和含義有三,三種說法雖不完全相同,但是都聚焦一個“博”字,最后讀音都回歸到了“bo”。(2)西藏在遠古時期被叫作“播卡年雅楚”或“蕃康雅楚”①,敦煌古藏文文獻將聶赤贊普稱為“博嘎六牦牛之主”。《三國志·張嶷傳》文中曾涉及“漢嘉郡界牦牛夷”,實際上“六牦牛部”與“牦牛夷”指的應是同一事物,而在這里生活的人民依然沿用“博”音。(3)“蕃”bod字作地名在古藏語中具有“農業”之意。在《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出現的詞語“藏蕃”,“蕃”被理解認為就是農業人口自稱之意。因此,很多人理所當然地將代表藏族的“博”與代表農業的“蕃”聯系起來,認為其讀音為“吐bō”。

憑借藏族自稱bod,周文因此就強調按照“名從主人”原則將其注音為“吐bō”,乍看有一定道理,實際上其論據頗值得商榷。原因如下:

(1)“周文”對bod的來源和含義的解釋,最多只能說明藏文bod一詞的音義脈絡,與“吐蕃”一詞的讀音卻并無關聯。“吐蕃”一詞是隋唐時就已產生的漢語歷史詞,本為“吐谷渾蕃部”簡稱,后約定俗成轉指古藏族bod部[4];“吐蕃”并非藏語本有之詞,況且藏族人民歷來沒有主張并經常性地自稱“吐蕃”,因而吐蕃的審音和注音不存在“名從主人”一說。所謂有藏民認為“吐蕃”應讀“吐bō”,應是受錯誤發音潮流的影響,不足以反映流傳千年的漢文“吐蕃”的真實讀音。

周文所謂“名從主人”原則是譯介原則之一,譯音時要盡量接近原文讀音,這沒錯,但認為“吐蕃”一詞應按“名從主人”原則注音“吐bō”,這就不是事實。如前所述,“吐蕃”一詞是隋唐時就已經產生的漢語歷史詞,并非譯音詞;只不過被約定俗成地用以指稱古代藏族而已。元明迄今的一系列藏族史籍,用[thuhan]、[thuen]、[tu:phan]等藏文拼寫來對音譯漢文“吐蕃”[5],這些藏文才是真正的譯音詞,卻又何曾見有“吐bō”讀音?難道藏族史家們不知“吐蕃”讀“吐bō”?唯一的解釋就是“吐蕃”一詞歷史上根本就沒有“吐bō”讀音。

(2)至于“周文”所謂遠古時西藏的稱呼“播卡雅楚”或“蕃康雅楚”,是藏文(bod-kha-nya-drug,漢譯為“六牦牛部”)的不同的現代音譯,其中用漢字“播/博”對音bod沒問題,但若說“吐蕃”或“蕃”對音bod,則是主觀臆測,沒有任何確鑿的歷史文獻根據。所謂“蕃康雅楚”一類漢文現代音譯,還有“蕃”字作地名在古藏語中具有“農業”之意以及“藏蕃”一詞等現代說法,其書寫前提都是默認“吐蕃”讀“吐bō”。現在,又以這種主觀的現代音譯寫法為據反過來證明流傳千年的漢文“吐蕃”讀音,豈非循環論證、以今度古?所謂《三國志·張嶷傳》“漢嘉郡界牦牛夷”與“六牦牛部”的關系最多說明古藏族的族源,與“吐蕃”讀音更無關聯。

總之,“周文”所謂把代表藏族的“博”(bod)與代表農業活動的“蕃”(bod)二者牽強附會地關聯,理所當然地認定“吐蕃”讀音為“吐bō”的結論不成立;“名從主人”原則也不能解釋“吐蕃”就讀“吐bō”。

(二)漢學界的音韻源論能否證明“吐蕃”就讀吐bō?

“周文”說:

(1)在《西康圖經》一書中,任乃強先生提出應把“吐蕃”讀作“吐bō”,同時在《吐蕃音義考》文中再次堅持“吐bō”之說,其原因是蕃原讀“若婆”,對譯藏語讀音為“bod”;此外,根據古音方言推測,他還認為“吐蕃”是“大蕃”的轉音。(2)《吐蕃名義小議》中記載,常鳳玄先生親自參與修訂《辭海》時,研究人員增入“吐蕃”“吐bō”讀音。(3)根據“吐蕃”與Tibet之聯系,王力先生堅信“吐bō”之說。(4)以《廣韻聲系》中番、蕃兩字對“吐蕃”讀音深入研究為依據,牙含章先生認為“蕃”字有“補過切”“孚袁切”之兩種讀法,因此認為“蕃”在唐代讀作bō。

“周文”廣征博引諸家觀點,力圖從音韻角度證明“吐bō”成立,但相關論述多有臆測,難免偏頗。理由如下:

(1)從唐朝《唐韻》、宋朝《廣韻》到明朝《正字通》、清朝《康熙字典》等歷朝辭書中“蕃”字都沒有任乃強[6]所謂“讀若婆音”的任何線索。查任先生相關論述原文,其所謂“蕃原讀若婆”的理據無非是唐初吐蕃的“蕃”字以番為聲,古音鄱云云,并引《史記》《詩·小推》等文獻強調古代“番”字皆讀知“鄱、婆”音,番、蕃二字在周、秦、漢世,皆無“翻(fan)”音。音韻學知識告訴我們,先秦兩漢上古時期,“番”字分化有歌、元二韻部,相應地從“番”作聲符的字也已分化為歌、元二韻部,如播、鄱、嶓上古音屬歌韻,潘、蹯、蕃上古音屬元韻,且上古音韻文里還未見“蕃”字押歌韻的表現。僅由“番”有歌韻音同于鄱、婆韻,就認定“蕃”也讀作鄱、婆韻而忽視“番”的元韻音系字和“蕃”的元韻表現,這是一種狹隘、片面的觀點。所謂古代“番”字皆讀知“鄱、婆”音,番、蕃二字在周、秦、漢世皆無“翻(fan)”音,這類看法實為主觀臆斷,否則,潘、蹯等字古音同于“蕃”韻,也可讀若“播、鄱”,豈不謬誤?故任先生所謂“蕃”原讀“若婆”對譯藏語bod的觀點不成立。

至于任先生所謂“吐蕃”是“大蕃”的轉音的主張也多有誤會。實際上,“吐蕃”與“大蕃”在隋唐之際本來就是兩個并存的詞語。如下面的史料語例:

①《太平寰宇記》②記載曰:“疊州,大業末陷入吐蕃,唐武德二年復置疊州。”

②《新唐書·高祖本紀》記載曰:“武德六年四月己酉,吐蕃陷芳州。”

此處“大業”是隋煬帝年號,“武德”是唐高祖年號,彼時古藏族bod部尚與隋唐無任何交往。這里“吐蕃”是指“吐谷渾”蕃部,見南小民[3]、巴桑[4]等。

③《北史·任城王湝傳》記載曰:“(王)湝頻牧大蕃,雖不潔己,然寬恕,為吏人所懷。”

④《南史·明僧紹傳》記載曰:“昭明太子聞筑室不就,有令曰:‘明祭酒雖出撫大蕃,擁旌推轂,珥金拖紫,而恒事屢空。’”

⑤《隋書·源雄傳》記載曰:“高祖遺雄書曰:‘公妻子在鄴城……徐部大蕃,東南襟帶,密邇吳寇,特須安撫。藉公英略,委以邊謀,善建功名。’”

此處《北史》《南史》作者為隋唐李大師、李延壽父子。《隋書》則由隋唐人魏征主編。分析上述語例背景可見,在古藏族bod部首次通使唐朝的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之前,“吐蕃”作為“吐谷渾”蕃部簡稱已在小范圍使用,而“大蕃”作為封疆大吏的封(屬)地之義在南北朝以至隋唐已廣泛使用并見諸史籍。上述“吐蕃、大蕃”之“蕃”今讀均為fān,并不指古藏族bod部。故任先生所謂唐代“吐蕃”是“大蕃”的轉音的“吐bō”論主張也不成立。另外,安才旦[7]、謝仁友[8]都對“吐蕃”是“大蕃”的轉音的主張進行批評,說其據古音方言來推測不成立,茲不贅述。

(2)至于常鳳玄先生在其《吐蕃名義小議》[9]中介紹他參與《辭海》修訂時對“吐蕃”注“吐bō”音,具體理由是什么?“周文”并無介紹。我們查閱常先生原文所述,其理由無非是:第一,因“古無輕唇音”,蕃字唐代及以前尚不讀fan音,按漢文古代切韻“蕃”可讀bo,正是藏族自稱bod的漢文音譯。第二,唐代李賢《后漢書注》中有“蕃音皮,又音婆”之注音。第三,古藏語bod與bon互通;吐蕃的“蕃”雖有元韻帶-n尾音,也有非元韻與藏文bod對音而讀bo。第四,唐吐蕃和元代土缽、土波均準確地對音藏文bod而譯過來。

常文上述“吐bō”論理由其實都有可疑之處:一是“古無輕唇音”是清代錢大昕③所講古漢語聲母的變化規律,并不涉及韻母;即使“吐蕃”的“蕃”因“古無輕唇音”在唐代不讀fan音,但完全可能讀bian一類重唇音聲母帶鼻音韻尾-n音;著名藏學家王堯[10]提到唐代吐蕃的“蕃”音pian。查閱古音學家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古無輕唇音》一文,記載曰:“古讀蕃如卞……卞、變、蕃皆同音”“古讀藩如播……播讀為藩”,給出的“蕃”字古讀正是“卞、變”一類至今還讀重唇音聲母帶鼻韻尾-n音。所謂“蕃”古音可讀bo實屬牽強附會之辭。

二是唐代李賢《后漢書注》中確有“蕃音皮,又音婆”之注,但該書他處提及蕃縣又僅注“蕃音皮”。李賢是唐高宗之子,做太子時曾召集文官注釋《后漢書》,因注釋工作非一人所為,故書中對蕃縣之“蕃”注音不一;又因《史記》中蕃縣是寫為“鄱”,故所謂“蕃音皮,又音婆”之注應是某文官據《史記》所為。但東晉徐廣《史記音義》里又注“鄱音皮”,唐代史學家司馬貞在其著作《史記索隱》中,也根據舊典懷疑“蕃”應初改為“鄱”,后來漸漸訛誤為唐代的“皮”音,而且在查閱注音蕃縣的古文獻基本都說“蕃本音翻,改音皮”[11],所以按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之說,李賢《后漢書注》“蕃音皮,又音婆”之注實不足以佐證“蕃”在唐代有bo音。

三是至于唐代古藏文后加字-、-可互換背景下,bod與bon互通,這確有其事;但即便我們承認“蕃”字可對音藏族自稱bod,那也是在“陰陽對轉”機制下的對音,并不意味“蕃”字非得改變元韻性質遷就于bod的發音來讀bō[12],何況藏文中“吐”字對音還沒著落,怎可認定“吐蕃”一詞必然對音/bod呢?

四是元代“土波、土缽”等詞是蒙語稱呼藏族Tbd一類詞語的音譯(不過省略-d尾),并非藏文bod的對音,也不等同于“吐蕃”。實際上,南小民等[11]強調:元代、明代漢文中稱呼藏族的既有漢語本有詞吐蕃、西蕃,也有一批蒙語發音詞“土波、土缽、禿伯歹、土卜惕”等,易與吐蕃混為一談……讀音自不能混。總之,常先生的“唐吐蕃和元代土缽、土波均是準確地從藏文bod的對音中譯過來的”結論難以成立。

(3)至于王力先生如何從“吐蕃”與“Tibet”的聯系中確認“吐bō”讀音的,我們尚不得其詳,但可肯定的是王力先生主編的《古漢語常用詞典》中“蕃”并無bō音;即便王力先生曾把“吐蕃”與“Tibet”相聯系,也不能說“吐蕃”就讀“吐bō”,理由如下:一是“藏族”之外文“Tibet”的概念大約在十三世紀就已形成,較早的詞有Burutabeth、Riboth等,但漸漸定型為Tebet、Tibet的時間在十三世紀末《馬可·波羅游記》問世后。“吐蕃”與外文“Tibet”就起源來說,時間有早有遲,自然來源有差異,幾乎毫不相干,僅僅在所指含義方面有所相同。二是路易·巴贊等法國學者曾指出:歐洲語言里指稱“吐蕃”“Tibet”來源于中世紀旅行家向蒙文Tbt和波斯語Tibbut的借鑒……唐代漢人則采用以-n結尾名詞Tpn,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對音為thuo-piwen,加拿大漢學家蒲立本對音為tho-puan,因此“吐蕃”在七世紀一定是帶有-n尾而非-t尾音。可見西方頗有學者考證吐蕃的“蕃”字唐代發音應讀為重唇音聲母,同時帶-n韻尾。此外,法國漢學家伯希和[13]強調“吐蕃”應保留Thu-pw'an的古音讀法,法國學者石泰安[14]把“(吐)蕃”讀為fan;日本藏學家佐藤長給“吐蕃”擬音為t'ub'iwen,其中“蕃”字都是類似的鼻音韻尾讀音。所謂通過“吐蕃”與“Tibet”的聯系認定吐蕃“吐bō”這一讀音,并非必然成立,也無確鑿根據。

(4)針對民族學家牙含章先生根據《廣韻聲系》記載“蕃”有“補過切”和“孚袁切”之說而認定其在唐代可讀“bō”的觀點,中國社科院鄭張尚芳先生2006年在《中國語文》刊文明確指出,經過認真核對《廣韻聲系》記載的相關論述,結果發現“蕃”只有“附袁切”“甫煩切”讀音,但是“番”有“博禾切”“補過切”“普官切”“孚袁切”“附袁切”五種讀音。牙含章先生[15]所引“補過切”和“孚袁切”都是“番”的讀法,而不是“蕃”的讀法。所以在唐代時“蕃”讀作“播”,沒有充分事實證明。唐宋時期,吐蕃的“蕃”沒有“波、婆”讀音,“蕃”字既沒有“薄波切”,也沒有ō韻母,即使從漢代到唐代、宋代“波、婆”等字也沒有ō韻母④,音韻學界的擬音可證明“蕃”無“bō”音。蕃注“bō”音讀若“播/婆”是立足于“播/婆”今音而言,與唐音根本不合……用元代后出現的音節“bo”來比附一千多年前的歷史名稱“吐蕃”而不注意其間的歷史音韻分段變化,是很不理性的。

綜上可見,“周文”所謂的漢學界的音韻源論也不能證明“吐蕃”就讀“吐bō”。

(三)“吐bō”論與“吐fan”論兩相比較、辯證分析能否說明“吐蕃”就讀“吐bō”?

“周文”說:

(1)關于“吐蕃”的兩種讀音,“吐bō”論傾向于用西藏歷史的證據進行闡釋,但是“吐fān”論則是多用中原地區的文獻進行闡釋。(2)應當用一分為二的態度認識“蕃”,即作為多音字來使用這一問題,將“吐蕃”王朝與“蕃”字的唐人解釋做明確區分。(3)綜合各方面因素來考慮,“bō”之讀音更符合當地人的拼讀與語言習慣,“吐蕃”具體特指松贊干布政權時期應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讀作“吐bō”。

結合前文可見,“周文”對“吐蕃”讀音兩種觀點的概括本身存在偏誤,相關結論也有偏頗:

(1)“周文”說“吐bō”論傾向于用西藏歷史的證據進行闡釋,實質還是在強調藏族自稱bod與“吐蕃”的對音關系,混淆了“吐蕃”本屬于漢文歷史詞的“他稱”性質,還是在所謂“名從主人”原則里轉圈而走不出來。周文說“吐fān”論是從唐朝歷史“以大觀小”的角度進行論述,抹殺了南北朝以來的“蕃漢對舉”傳統和“吐蕃”本身初指“吐谷渾蕃部”的詞源。

(2)正如前文所言,在唐宋時期,吐蕃的“蕃”字既沒有“薄波切”,也沒有ō韻母,即使從漢代到唐代、宋代“波、婆”等字也沒有ō韻母。所以“周文”所謂“蕃”即作為多音字來使用(按:即默認“蕃”字可讀“bo”音),現音譯為“bō”(吐蕃可讀“吐bō”)自然不成立。

(3)誠然,吐蕃之“蕃”若真讀“bō”音,可與藏族自稱bod相聯系,看起來很好,但很遺憾,這不是歷史真實。北京大學孫玉文教授曾說:我們要尊重科學,首先在于求“真”,而非求“好”,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周文稱吐蕃之“蕃”讀“bō”音更符合當地(藏族)人的拼讀與語言習慣,“吐蕃”應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讀作“吐bō”,這種觀點本質上是一種主觀求“好”之傾向,而非歷史唯物的求“真”精神。

三、結語

綜上,“周文”從“名從主人”原則、漢學界的音韻源論等論據出發,認為“吐蕃”讀“吐bō”觀點失之偏頗、不合事實。從“吐蕃”詞源、漢語音韻學及漢藏對音角度來看,吐蕃的“蕃”歷史本真讀音都讀[n]尾元韻音,即今音fān。此觀點亦是前輩語言學大師諸如黎錦熙、呂叔湘、丁聲樹等編纂辭書時一致贊同的。按:“周文”稱“吐蕃”讀“吐bō”這一說法的支持者甚多,主要有黎錦熙、汪怡、趙元任等人,但黎、汪、趙等人參與編纂《國語辭典》卻給“吐蕃”注的實為“吐fān”音,至今中國臺灣沿用的《國語辭典》(重編修訂本)注音仍是“吐fān”。可見,“周文”相關表述疑有誤。

當然,囿于歷史資料的缺乏和時代的局限,不能苛求學者們一下子能對吐蕃讀音有一個全面認識。實際上時至今日,有關古藏族bod部“吐蕃”的語源問題學界還沒完全解決。但當今資訊發達,對“吐蕃”讀音的研究和認識可以日益深入全面。以上是我們對“吐蕃”注音的商榷意見,希望包括周文作者在內的專家學者們能就我們的拙見提出寶貴批評意見,以共同推進對“吐蕃”的歷史真實讀音研究,早日統一共識,了結這一學界公案。

注釋:

①意為六牦牛部,與聶赤贊普的“博嘎六牦牛之主”相呼應。

②《太平寰宇記》采摭繁富,考據精核,廣泛引用歷代史志資料計約二百種,且多注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史料。作者樂史自南唐入仕宋朝,歷任知州、三館編修等職。

③清代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凡今人所謂輕唇音,漢魏以前,皆讀重唇,知輕唇之非古矣。”

④漢語o韻母約在14世紀形成,唐代并無o韻母,唐代波、婆對音藏文pa、ba可旁證。(王力《漢語史稿》,172-175頁;周季文、謝后芳《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匯》,波、婆字條)。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西藏發展道路的歷史選擇[N].人民日報,2015-04-16(14).

[2]朱宏一.一部貫通古今的新型字典——《漢字源流精解字典》評析[J].辭書研究,2017(2).

[3]南小民,張華娜,張照涵.論“吐蕃”的辭書注音——兼與朱宏一先生商榷[J].辭書研究,2018(5).

[4]巴桑.“吐蕃”讀音的藏、漢文依據考察——兼論“吐蕃”一詞的準確注音[J].辭書研究,2020(3).

[5]南小民,巴桑.論漢文“吐蕃”的注音原則——基于藏文文獻里的“吐蕃”拼讀[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6]任乃強.西康圖經(1932年成書)[M]//民國叢書:第五編.上海:上海書店,1992.

[7]安才旦.吐蕃一稱語源及含義考辨[J].中國藏學,1988(4).

[8]謝仁友.“吐蕃”音辨[J].中國語文,2003(6).

[9]常鳳玄.吐蕃名義小議[M]//藏學研究文選.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10]王堯.藏漢文化考述[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

[11]南小民,周志琴,孔凡秋.“吐蕃”音原——兼與《“吐蕃”音辨》文商榷[J].中國語文,2020(2).

[12]南曉民.漢語詞“吐蕃”的起源和本真音讀考[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13]伯希和.漢譯吐蕃名稱[G]∥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14]石泰安.西藏的文明[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2.

[15]牙含章.關于“吐蕃”“朵甘”“烏斯藏”和“西藏”的語源考證[J].民族研究,1980(4).

作者簡介:符必文(1991—),男,漢族,四川達州人,單位為西藏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語詞。

南小民(1971—),男,漢族,陜西咸陽人,西藏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語詞、語言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

主站蜘蛛池模板: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色精品视频| av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免费看a毛片|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亚洲第一福利视频导航| 色综合激情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国产久操视频|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久久成人18免费|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伊人网址在线| 曰AV在线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99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欧美性爱网| 91无码网站|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亚洲人免费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综合片|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麻豆精品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日韩午夜伦|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人人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六月综合|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成人国产三级在线播放|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日韩第八页| 制服丝袜 91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欧洲av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片| 夜夜操国产|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一个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色久综合在线|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欧美高清日韩|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人人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