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崇粼 翟海濤
摘要:韋拔群同志生于晚清民初的這個特殊時期,各類思潮紛紜交錯,革命運動風起云涌。出身于富農家庭的韋拔群曾接受過新式學堂的教育,卻并未讀書入仕,而是重返家鄉,成為鄉村知識分子的一員。他變賣家產,四處游歷,赴廣州農講所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回到廣西開辦農講所,領導農民起義,最終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道路。綜觀其革命歷程,韋拔群由激進民主主義者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并通過創建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成功實踐,最終成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被后人贊譽的紅色革命家。追憶壯鄉革命風云,韋拔群同志的革命歷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韋拔群;鄉村知識分子;革命歷程;紅色革命家
中圖分類號:D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5-0010-03
韋拔群(1894—1932年),廣西東蘭人,壯族,曾用名韋秉吉、韋秉乾、韋萃。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卓越的農民運動領導人、百色起義領導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領導者之一。1932年10月19日凌晨,韋拔群被叛徒殺害于廣西東蘭賞茶洞,時年38歲。2009年韋拔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本文現就韋拔群從鄉村知識分子到紅色革命家的革命歷程進行研究。
一、韋拔群生活的時代背景
(一)動蕩不安的時局
從1840年到1911年這段時期,古老的中國不再安寧。西方列強的入侵,打破了往日里的平和寧靜,腐朽沒落的清王朝逐漸滑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894年韋拔群出生,那一年正是中日甲午海戰的時候,清王朝在東洋鬼子堅船利炮的轟擊下曲膝投降,《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此后,隨之而來的是八國聯軍侵華和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辛亥革命爆發后建立了民國,隨之袁世凱復辟,陷入了北洋軍閥混戰的時期,國家的命運危在旦夕。韋拔群出生于廣西,而廣西也經歷著新舊兩系軍閥混戰之局面,一時可謂兵荒馬亂。而后,桂系軍閥乘亂而起,對革命力量極力反撲與扼殺。桂系軍閥深知廣西地處邊陲,地理位置優越,把其當作自家后院是極佳的選擇,在那里大肆推行反動統治[1]。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廣西人民深受著種種壓迫,工農革命思想的萌芽開始在有志之士的腦海里形成。韋拔群同志就是他們的代表,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挺身而出,走上了革命之路。
(二)兩極分化的壯鄉
廣西位于我國的西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十萬大山將其環繞,自然環境甚是惡劣,韋拔群的家鄉東蘭縣,更是如此。《東蘭縣志》記載“東蘭素稱地瘦民貧,生產極其落后,人民生計艱苦……”[2]就在這樣的環境下,壯鄉的地主階層仍然魚肉百姓,四處斂財,壓榨鄉民。據《左右江革命史料匯編》記載“大土豪韋禮伯占1040畝;武篆的杜瑤甫、梁士訓占1000多畝。”[3]東蘭壯鄉農戶多給地主當長工,吃苦受累仍吃不飽飯,過著奴隸般的生活。韋拔群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雖然出身于富農家庭,但卻深刻感受到了壯鄉的兩極分化,他看到地主糧食塞滿糧倉,肆意揮霍和欺壓良善,也看到鄉親們吃苦受累、忍饑挨餓,在他的心中,同情農民、解救農民的思想開始萌生。韋拔群曾這樣義正言辭對地主說過:“你們這些兇神惡煞,我長大了一定打倒你們!”[4]
二、青年韋拔群及其新思想的形成
(一)韋拔群身世經歷與民主思想的初成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農歷正月初一,韋拔群出生于廣西東蘭武篆區的一戶富裕農民家庭。在韋拔群的青少年時期,就目睹著“三座大山”對人民的壓迫,因而在他的心中,常懷著對地主階層的厭惡與痛恨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隨著年齡的增長,韋拔群與地主斗爭、為鄉親謀幸福的想法愈加強烈。
1908年,14歲的韋拔群進入了東蘭高等小學堂。但韋拔群發現這里的教書先生仍然是清朝的打扮,所教授的知識都是晦澀難懂的經學史籍。年輕的韋拔群認為這些都不能救百姓脫離苦難,他私下里開始讀書讀報,學習新學。1911年,為了追求新知識,韋拔群選擇了省立慶遠中學。在慶遠中學讀書時,韋拔群努力學習新知,接受民主思想。后來,在一位親戚的介紹下,韋拔群來到了廣西政法學堂。但不久韋拔群發現所謂的“政法學堂”僅僅是一個幌子,“其實是舊書院換了一個牌子,還是那些舉人、撥貢、秀才把持學校,教學內容仍舊是老套。”[5]曾接受過新知的韋拔群自然不愿與這些遺老遺少們為伍,他希望能尋找到一條光明之路來救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故而再次退學。
1914年秋,韋拔群變賣部分家產,開始踏上了尋找救國救民的歷程。他曾多次去華南地區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進行考察。在韋拔群的日記中,記錄了當時的情景:“軍閥爭奪地盤,政客互奪飯碗,官僚專鏟地皮,紳士爭食弱肉,田主擄掠農民,富翁盤算貧農,兵災匪禍。”[6]這次游歷不僅開闊了韋拔群的眼界,更讓他堅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1915年末,聽聞袁世凱悍然稱帝,韋拔群決心舉兵討袁。他在東蘭招兵買馬,與百名青年赴貴起義,后加入熊克誠的護國軍。1920年韋拔群來到廣州,決意投靠孫中山,加入“改造廣西同志會”。這段時間,韋拔群結識了陳伯民、黃大權等革命戰友,并和他們一同建立了“改造東蘭同志會”,還進行了反“劉鄧捐”以及反對土豪劣紳的斗爭。在韋拔群的領導下,東蘭農民運動開始興起。三打東蘭的勝利更是讓農民群眾有了信心和勇氣,革命的熱情高漲起來。通過一系列的革命斗爭,韋拔群的思想愈加堅定,此時的他成為一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二)成為鄉村知識分子的韋拔群
鄉村知識分子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能認字讀報,也曾走出田間,探索外部世界。韋拔群雖然出身于地處偏遠的廣西,在信息閉塞的東蘭武篆長大,但他早年曾走出深山,到城中求學,先后前往許多城市游歷,這讓他眼界大開。這些通過游歷得來的見識,促使韋拔群日后建立革命武裝并進行武裝斗爭。韋拔群年少時,他經常會讀諸如《水滸傳》《神人岑遜王》《儂智高》《太平天國革命》這一類的書籍,這些書中主人公心系百姓、為民除害的作風和勞苦人民奮起反抗的斗爭精神都對韋拔群有很大影響。而后,他閱讀《天演論》《時務報》《新青年》等新學書籍、報刊,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深入其心,他與進步人士共商救國之路,以“憤不平”為筆名來宣傳自己的新思想。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經歷,韋拔群同志眼界、閱歷、學識都有了很大提升,成為眾多知識分子中的一員。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韋拔群重返壯鄉,成為鄉村知識分子的他滿懷斗志、行動堅定,但由于當時他未能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革命中走了彎路,直到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的思想才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三、韋拔群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
(一)韋拔群積極接受并學習馬克思主義
面對亂勢與危局,先進的仁人志士號召向西方國家學習,他們企圖用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去救中國,但在革命實踐中卻屢屢碰壁,以失敗告終。直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一種新的思想深入到進步人士的心中,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隨馬克思主義而來的還有馬恩的著作,諸如《共產黨宣言》和《階級斗爭》等,中國的先進分子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學習,逐步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內容及學說。馬克思主義斗爭學說日漸深入人心,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廣大勞動群眾才是真正的革命力量,明白必須同勞動階層結成聯盟。
韋拔群看到了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矛盾,他開始撰寫宣傳革命的文章,并把《新青年》等進步雜志帶回東蘭家鄉讓人們閱讀。同時,韋拔群也明白了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奪取政權。但究竟是要什么樣的階級斗爭是擺在韋拔群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他深知還像往日搞農民暴動是行不通的,也深知“散漫的各個爭斗是不濟事的,必須把各階級各部分自由爭民權的各種勢力,在一個統一的目標之下集中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廣大的國民運動,才有充分的反抗力量”[7]。明白了這一點,韋拔群就知道了馬列主義的價值和意義。當時廣州在開展農民運動,韋拔群聽聞即赴廣州,加入了當地的農講所學習。在農講所,韋拔群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訓,開始了用馬克思主義來武裝自己的新階段。
(二)韋拔群掌握運用并傳播馬克思主義
韋拔群在廣州的農講所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思想,毛澤東對這位農民運動領袖有著高度評價,稱他“讀了半本馬列主義,紅了半個中國,他是廣州農講所最好的學生!”[8]在研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后,韋拔群的思想逐漸改變,悟出了一個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社會的中國,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農民永遠都是被壓榨、被奴役的對象,而革命性最強的莫過于這一龐大的群體。他意識到,只有團結和組織廣大農民群眾,號召農民群眾為奪取自己的權利而奮斗,農民群眾才會更愿意去投身革命運動,為革命的勝利而奮不顧身。
1925年3月,韋拔群結束了在廣州農講所學習。回到東蘭縣城,他把鄉親們集中起來,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成立農會,積極開展農民運動。在韋拔群的積極號召和領導下,東蘭的革命運動興起了,農民的革命熱情調動起來了,“到八、九月間,東蘭縣便成立了七十多個農民協會,擁有會員兩萬余人。”[9]韋拔群作為“天才的宣傳家”,為東蘭農講所的建立和東蘭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不僅讓韋拔群成為廣西各族人民共同愛戴的領袖,也讓韋拔群本人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四、韋拔群開展革命實踐及向紅色革命家的轉化
(一)“東蘭農案”的斗爭及勝利
韋拔群開辦的農講所,使得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心中怒火中燒,昔日橫行霸道的地主、官僚怎能善罷甘休?他們給韋拔群扣上了“土匪謀叛”的罪名,大肆鎮壓東蘭縣的農民運動,造成震驚全國的“東蘭農案”。在1926年1、2月間,東蘭縣被殺害者多達500余人,韋拔群的家也被燒毀[10]。反動軍閥企圖通過大屠殺的血腥手段來讓韋拔群及其領導的農民自衛軍退縮,而韋拔群卻率農軍繼續抗爭。在西山,韋拔群成立了革命根據地,和反動勢力斗爭。在軍閥團長龔壽儀被調走后,韋拔群率軍主動出擊,成功地把根據地遷回東蘭武篆。1926年9月10日,韋拔群率農軍進行反擊,東蘭知事聽聞韋拔群領兵前來即倉皇逃走。這標志著韋拔群重新把東蘭縣奪了回來,讓民眾有了更強的信心。韋拔群深受廣大農民的愛戴,百姓自發上書政府要求重新審理此案。省政府被迫成立“東蘭農案調查組”及“善后委員會”,并發了《儉電》,“承認農運、農軍、農講所合法,撥給農軍子彈”“撤職、懲辦貪官,沒收土豪劣紳財產,交縣農會分別賑恤”等[11]。這次斗爭勝利的影響巨大,韋拔群不僅贏得了民心,還得到了中央的贊賞:“東蘭發生了縣長援助劣紳土豪屠殺農民數百人之慘劇,現時經韋拔群同志之努力,又將東蘭農民組織好,把土豪劣紳擊退至兩江之東岸,韋同志在東蘭已成為海陸豐之彭湃,極得農民信仰”[12]。
(二)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右江革命根據地建設
1926年4月,在中央的指導下,廣西黨組織開始建設,希望能夠發展一批先進分子,以建立右江黨組織。韋拔群在入黨申請書中說:“吾拔群,愿把五尺之軀交給黨,跟黨鏟除天下不平,建立一個平等的新社會。熱烈而生,熱烈而死。”[13]韋拔群這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此時廣西的革命形勢逐漸好轉,黨中央派來鄧小平、張云逸等同志來廣西,同任廣西農協副主任的韋拔群一同商議革命工作。廣西省政府也較重視韋拔群的農民運動,贈了一批槍支彈藥和武裝軍隊來支持韋拔群所領導的農軍發展。
1929年冬,紅七軍和右江工農民主政府成立,時任第三縱隊司令的韋拔群與戰友們并肩作戰,拉開了百色起義的帷幕,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讓革命有了新的發展。1930年2月,隆安、平馬、亭泗戰役爆發后,韋拔群領導的部隊在根據地堅守,以保證后備力量的穩定。此外,韋拔群還走進農村、深入鄉間,向勞動群眾宣傳革命思想,從而擴大了工農民主政權的影響力。他號召勞動群眾加入共耕社,一起來進行土地革命。一時間,右江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有了很大發展,為紅色革命提供了堅強的后盾。
1930年11月,紅七軍繼續北上進行革命運動。為了讓大部隊的力量更壯大,韋拔群不假思索地把精心培育的革命武裝編入北上部隊,而自己只帶一些老弱的士兵。韋拔群這種顧全大局, 處處為了革命利益著想的做法,無不凸顯著他作為一名共產主義者的革命風范。他對戰士們說:“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隊伍,無條件地為工農利益去戰斗。我們的目的是解放全人類,革命者處處是家鄉。”[14] 此時的韋拔群的思想在向著共產主義的方向轉變。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韋拔群同志革命斗爭中以忘我的犧牲精神詮釋了中國紅色革命的實質與內涵。
參考文獻:
[1]黃現璠,甘文杰,甘文豪. 韋拔群評傳[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2-35.
[2]東蘭縣志編纂委員會. 東蘭縣志[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82.
[3]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左右江革命史料匯編[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127.
[4]楊志功. 韋拔群的人生追求[J]. 傳承,2008(5).
[5]葉季壯. 回憶韋拔群[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64-72.
[6]庾新順,龍丕澤. 東蘭出了個韋拔群[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34.
[7]任建樹. 陳獨秀著作選編[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許欣. 毛主席關懷我廣西[N]. 廣西日報,1977-11-20(9).
[9]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 壯族人民的好兒子韋拔群[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213.
[10]陳秀祥. 東蘭農民運動( 一九二一—一九二七) [ 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6:45-61.
[11]黎國軸. 論韋拔群[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27-33.
[12]朱仲玉. 韋拔群[M]. 北京:中華書局,1959:112-116.
[13]陳欣德. 廣西革命烈士詩抄[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77.
[14]楊軍. 中華英魂韋拔群[M]. 南寧:接力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吳崇粼(1998—),男,漢族,河南南陽人,單位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基本問題。
翟海濤(1975—),男,漢族,江蘇宿遷人,博士,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基本問題。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