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問題已經相當嚴峻,依據犯罪學思維范式,此類行為屬于越軌行為,結合犯罪預防理論,能夠實現事前的積極預防。當前我國并未將代寫、買賣論文納入刑法規制的框架內,如若構建刑罰預防體系,需要設置一套新的罪刑標準,其可行性、合理性均有待商榷。作為“治標”之方,通過提升風險、增大難度、降低收益等制度的設計,可以建立代寫、買賣論文行為情境預防防控體系。作為“治本”之策,通過不同渠道社會道德控制,形成以高校為主體、多方融合參與的社會預防體系,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術觀,從意識維度徹底根治學術不端行為。由此,形成以情境預防為基礎、社會預防為支撐的防控機制,實現“標本兼治”。
關鍵詞:高校學生;買賣論文;刑罰預防;情境預防;社會預防
中圖分類號:D91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5-0063-04
一、問題的提出
大學是人類知識傳承和創新的搖籃,學術性是其本質特征,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學術論文是學術性的主要評價指標。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1版)提供的信息,此次被評價期刊共計6099種,其中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3966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共2256種[1]。從數量看,我國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學術期刊出版大國,高校師生可謂是論文發表的“生力軍”。對于我國高校學子,特別是廣大研究生群體而言,無論是修完課程、順利畢業,還是評獎評優、繼續深造,都需要相應的學術成果,因而發表學術論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容忽視的是,作為一類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代寫、買賣論文逐漸衍生成一門龐大的黑色產業。國家衛健委官網2021年下半年累計通報醫學科研誠信案件310起,其中144起涉及論文代寫代投、論文及數據買賣,占總數的近一半[2]。如今這一黑色產業蔓延的勢頭不減,高校學生無疑是該產業鏈末端不可忽視的重要“消費群體”。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既容易使其形成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嚴重影響個體的成長成才,又破壞了學術公平原則,阻礙我國學術界的健康良性發展。
當前,我國并未將代寫、買賣論文行為納入刑法規制的框架,即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不被認為是刑法學上的犯罪行為。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高校學生可以為所欲為。在犯罪學思維范式下,犯罪的概念并不受制于刑法條文規定的束縛,只要具有相應社會危害性的客觀存在,都可以認為是廣義犯罪行為。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屬于犯罪學視角內的越軌行為,因此完全可以運用相應的犯罪預防理論,阻卻、限制越軌行為發生,實現積極的事前預防。筆者分別從刑罰預防、情境預防、社會預防三種犯罪預防模式出發,嘗試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防控體系,以期防范、杜絕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環境。
二、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行為入刑的必要性探討
自古以來,刑罰始終被視為與犯罪作斗爭的核心手段。刑罰預防是犯罪預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通過設立和適用刑罰以防止犯罪行為的發生。在我國現有的刑法規制體系下,并不包含代寫、買賣論文行為,如若期以實現刑罰預防的功能,需要重新建構一套新的罪刑設置體系,其可行性、合理性均值得商榷。
(一)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原則的考量
按照現有法律框架,特別是結合對私權利主體“法無禁止皆自由”原則的考量,買賣論文可以視為知識產權體系下著作人身權的自由轉讓。從表面看,買賣論文行為似乎是購買者“冒名頂替”,發布著作權不屬于自己的文章;但實際上,購買者先前已與論文撰寫者達成相應協議,撰寫者默許其使用著作人身權。而民法又高度強調當事人意思自治,鼓勵平等主體間自主、自由地讓渡自己的合法權利。代寫作品一經完成即意味著撰寫者把發表權和署名權轉移給購買者,后續的修改、保護作品完整權也一并轉移給了購買者[3]。
事實上,在民事司法實踐中,對于買賣協議本身的合法性問題,只要論文賣出方依照合同約定向購買方提供了論文代寫、代發服務,法院往往對此持較為寬松的態度,認定其屬于意思自治的范疇,進而確認雙方的協議有效[4]。
(二)刑事立法技術難度高,司法實踐阻力大
立法并非一蹴而就之事,買賣論文入罪對立法技術層面的要求更為嚴苛。首先,由于實踐中并不能逐案逐人準確探究當事人買賣論文的具體原因(例如“代寫學位論文”“發表論文以評獎評優”“提交課程作業”等),不同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能反映行為人不同的主觀惡性,但主觀惡性無法具體量化(例如無法判斷“代寫本科學位論文”與“代寫參評國獎論文”二者孰輕孰重),加之“馬太效應”的影響,實踐中很多人又“一稿多用”,因此難以對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做統一歸類,進而確定一檔相對具體的法定刑。又如,雖然當事人雙方的確存在買賣論文的客觀事實,但購買者在原版論文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改動和調整,甚至通過“洗稿”等形式,將原文“脫胎換骨”,最終形成了一篇全新的論文發表。怎樣認定上述行為的性質,改動的范圍、程度、標準如何界定,此類情況是否依然有必要進行刑法規制,都需要深入探討。
即使通過擴充刑法條文將代寫論文行為明確入罪,在后續具體的司法實踐中,也會出現一系列問題。由于買賣論文行為大多都為當事人雙方意思自治的結果,除非產生嚴重矛盾,否則雙方一般不會主動公開相互的交易信息,這就增加了搜集、整合定罪證據的難度。
(三)刑罰預防適用的副作用
一方面,從一般預防的視角看,刑罰對潛在高校學生犯罪人的影響主要來源于其對個體心理的沖擊,形成一定的刑罰威懾。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在校大學生而言,他們的情緒變化較快、起伏較大,追求刺激,容易形成叛逆的個性,很可能會以身試法,以此滿足自我的求異心理;抑或抱有僥幸心理,選擇鋌而走險,從而使刑罰的一般預防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從特殊預防的視角看,刑罰的適用具有不可回避的副作用。正如標簽理論解釋的那樣,“被判過刑”作為一種標簽被直接“貼”在這些僅因買賣論文行為就受到刑事處罰的高校學生身上,社會大眾用有色眼鏡看待犯罪人,這使得他們在出獄后的成家、就業等生存和發展問題上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此外,由于論文使用價值的特殊性,論文越軌行為的主體常為高智商、高學歷人群,無論是文章“需求方”,還是文章“供應方”,他們中的大部分已經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從我國人才培養成本角度分析,買賣論文行為入罪難免有得不償失之嫌。同時,這與我國當前倡導的輕刑化、非犯罪化刑事政策理念相悖。
三、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情境預防體系構建——“治標之方”
英國學者克拉克指出,情境預防是通過確認、管理、設計、調整等方式,持久、有機地改變情境,影響行為人的理性選擇,減少犯罪的機會情境因素與促成情境因素,進而實現犯罪預防的效果[5]。作為犯罪預防的“治標之方”,如若在高校學生買賣論文越軌行為的防控實踐中引入情境預防機制,既具有簡捷經濟、立竿見影的突出優勢,又符合當前我國高校的客觀實際,能夠在短期內收獲預期的成效。現今世界范圍內涉及情境預防具體措施的概括和總結,以克拉克在2003年提出的“情境預防技術表”最為典型。筆者通過運用“情境預防技術表”的相應技術路徑,結合我國高校學生的現實因素,嘗試從多角度構建一套買賣論文行為情境預防防控體系。
(一)提升犯罪風險:利用大數據算法技術
如前文所述,雖然論文買賣現象在現實中早已大量存在,但此類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現難度較大。可喜的是,目前“中國知網”數據庫平臺已經完成了某些涉及數據的分析以及文章寫作語言的比照測試,實驗的結果初步證實,完全有可能運用技術手段,為確定論文代寫和買賣提供一定的線索。例如,孫維勇研究團隊在對某論文網站的文獻進行分析時,發現一系列有關“茶文化”的關聯文章,涉及的領域紛繁復雜,而通過結合大量不同維度的數據算法比照,可獲得相應的統計規律,進而確定該文是否涉嫌代寫。此外,也可以對大量文獻數據展開深入挖掘比照,從詞語表達、句子結構、段落體系等多元維度綜合分析某一作者的寫作風格,分析同一作者的不同論文,或者同一論文里的不同部分,判斷其寫作語言是否相似,如果不相似,則存有代寫、買賣的可能[6]。未來在相應技術條件成熟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的大數據算法,能夠實現對論文代寫行為的精準打擊,使越軌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增加犯罪難度:加大校內外監管力度
由于代寫網站多采“金蟬脫殼”之術,披著淘寶、京東等合法電商網上平臺的外衣,因此,國家相關行政監管部門要切實加大實質監督審查力度,通過技術手段屏蔽“代寫”“替寫”“論文編輯”等敏感詞匯或相關詞匯,避免用戶直接或間接檢索到相關內容。
針對校園內學生間的代寫論文行為,需要明確監督懲戒負責部門,拓寬學術不端行為的投訴和舉報渠道,方便學生間互相監督、檢舉揭發。高校要確立實體化、日常化的學術不端舉報查辦機構,并加大宣傳力度,讓代寫論文行為投訴有門,有關舉報得到及時處理。此外,無論是課程論文、發表論文還是學位論文,如若實現對寫作全過程的有效監控、科學管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論文買賣的問題。例如,高校教師通過定期、不定期與學生溝通交流等形式,掌握其課程論文、學位論文的完成進度,并要求學生提交本階段完成的論文中間稿、修改稿,以實現論文寫作的全過程管理。
(三)降低犯罪收益:破除“唯論文”錯誤導向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對學生評價、考核的主要標準依然是“發文量”的多少。即便不參與評獎評優,依然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將發表論文與畢業資格掛鉤,要求學生必須在正規期刊上刊發若干篇學術論文,方可達到學校自設的畢業條件。論文可以說是廣大高校學子(特別是碩博研究生)的“命根子”,部分學生“動歪腦筋”,代寫論文現象由此興起。
因此,高校要切實貫徹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門有關通知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學、綜合、客觀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決破除“唯論文論”和“論文至上”的錯誤導向。具體而言,一方面,在評獎評優的過程中,綜合考慮學生全學年的整體表現情況,建立多元評價指標,發表論文的數量、質量可以作為參考性指標,但絕非決定性指標;另一方面,建議取消碩士研究生發表論文與畢業相掛鉤的制度,針對博士研究生,可以側重評價論文發表的質量(核心期刊代寫的可能性小),而非簡單機械的“數量加分制”,由此大幅降低代寫論文可能獲得的收益,通過改變相關的情境因素,實現事前的積極預防。
四、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社會預防體系構建——“治本之策”
社會預防的核心在于構建完整、健康的社會環境,清除可能誘發越軌行為的因素,它側重從源頭出發,立足人的人格世界。社會預防既是犯罪事前預防的重要環節,也是根治高校學生代寫、買賣論文亂象的“治本之策”。具體而言,通過不同渠道社會道德控制,構建以高校為主體、多方融合參與的社會預防體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術觀,從意識維度根除學術不端行為。
(一)弘揚學術誠信精神
高校要堅持人本理念,深化學術誠信精神培育觀念,汲取國內外先進學術誠信體系建設的經驗,建立健全完備、有效的學術誠信制度。高校教師應當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嚴格要求學生恪守學術規范,形成良好的學術誠信習慣。學生家長要言傳身教,秉持誠實、恪守誠信,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生要重視自身學術誠信品質的塑造,樹立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明晰肩負的學術責任,堅持實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提升創新能力。由此,形成政府主導、高校積極響應、家庭成員帶頭落實、學生自覺遵守的“合力”,多主體共同參與,全面弘揚學術誠信精神,加強學術誠信文化建設。
(二)加強學術誠信教育
一是豐富學術誠信教育的方法。首先,統一編印學術規范手冊,設立學術誠信網頁專欄,深入解讀學術誠信相關規定,特別是對代寫、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與處理。學校應定期公布學術不端行為處罰公告,內容涉及數量、類型以及對違規學生的處理結果、警示教育案例典型通報等方面[7]。其次,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微視頻、公眾號推送等形式,大力宣傳科研誠信典范榜樣,發揮其模范帶頭作用,營造誠實守信的科研環境。最后,增加學術規范相關課程,積極推進學術誠信類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增設科學道德與學術誠信等公共必修課程,建立課程案例庫。
二是拓寬學術誠信教育的廣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術誠信內容,做到在教學過程的細微之處體現學術誠信精神,實現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效果。組織學生進行系統性的論文寫作規范訓練,讓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得到積累與訓練,全面提升學術能力。
三是提升教育的效果與可持續性。高校應當將學術誠信教育納入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廣泛開展以學術誠信為主要內容的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培養廣大學子的學術誠信意識。結合不同學科、不同年級學生科研學術實際,分層次制定相應的學術道德規范,嚴明學術紀律。通過學術道德意識養成、學術誠信宣誓承諾等多種途徑,增強學生的學術誠信觀念,使學術誠信教育入心入腦,并外化為堅實的學術行動。
(三)凈化學術研究環境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學術研究的總體水平與學術成果的產出率有待提高,學術創新能力弱,導致代寫、買賣論文行為屢見不鮮。深究其原因,部分高校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分析能力不足,尚未形成獨立人格。這種精神氣質的缺乏,與當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不完善的考核評價制度等密切相關。要扭轉上述局面,就需要構筑寬容自由的學術生態環境。因此,大學規章制度和行政管理規范在約束學生的同時,應體現一定的寬容性,充分賦予學生展示個性自由的權利和空間[8]。此外,充分尊重并肯定學生的勞動成果,特別是對理工科學生創新性的學術失敗給予寬容的態度,有效治理學術泡沫,實現學術研究的非功利化。
五、結語
作為一類典型的學術不端行為,高校學生買賣、代寫論文問題必須堅決鏟除。結合我國具體國情,當前并不適宜簡單機械地運用刑罰預防手段,將此類越軌行為直接科以刑罰處罰。通過構建以情境預防為基礎、社會預防為支撐的犯罪防控機制,“治標”與“治本”聯動統一,多方主體協同配合,使代寫、買賣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盡早扼殺在萌芽狀態,實現事前的積極預防,在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真正捍衛學術尊嚴,促進學術的高質量發展,還“象牙塔”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杜一娜.《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21版)正式發布[DB/OL].(2021-11-26).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75966.
[2]李鯤,張宇琪.揭秘“論文工廠”:低至千元起訂,代寫代發“一條龍”[N].新華每日電訊,2022-01-12(7).
[3]羅祥.代寫代發行為的法律責任[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6).
[4]印波,鄭肖垚,郭建泉.組織論文買賣、代寫行為入刑必要性研究[J].中國科學基金,2019(6).
[5]張遠煌.犯罪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265.
[6]孫雄勇,耿崇,申艷.學術不端檢測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1).
[7]楊萍,靳麗遙.高校學術誠信體系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178.
[8]文豐安.中國大學學術規范化與治理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147-148.
作者簡介:許梓蓼(1998—),男,漢族,河北唐山人,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刑法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