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構文化是字詞、語句、篇章和語音構造所蘊含的文化特點,與各民族思維方式、心理模式密切相關。就漢語語構文化而言,具有復雜性、和諧性、邏輯性、意合性及整體性等特點。基于此,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構文化的應用,就是要在轉碼的同時轉移思維,給予文化差異以充分地尊重,將課上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突出漢語所具有的特色,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系統且高效地開展。
關鍵詞:漢語;語構文化;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5-0119-04
作為既強調語言又強調文化的教學活動,對外漢語教學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關鍵是要掌握文化、語言的關系,通過對語言結構進行分析的方式,提煉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將其融入日常教學。鑒于此,本文選擇將語構文化作為主要研究內容,通過對語句等要素所蘊含的語構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得出可為日常教學提供指導的理論成果,以期降低留學生學習漢語文化的難度,賦予其更為理想的交際能力。
一、什么是語構文化
從文化學、語言學視角來看,語言語構與情感表達、各民族生活特點密切相關,換言之,只有對語構所具有的民族基礎加以了解,才能做到準確掌握相關的語言規律。
語構文化指的是字詞、語句、篇章和語音構造所蘊含的文化特點,與各民族的思維方式、心理模式密切相關。對漢語詞匯進行分析可知,其可分為單純詞、合成詞兩類,其中,單純詞可以被簡單地理解為單音節詞,多出現在古漢語中,而合成詞的特點是構成語素數量在兩個及以上,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較高[1]。對漢語詞匯構成形式進行分析可知,合成詞構成形式普遍具有派生、復合以及重疊的特點,其中,復合類合成詞占比較大。分析構成形式有助于人們對詞匯背后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無論是對具象詞匯,還是對比附詞匯及辯證詞匯進行分析,均能夠提煉出相應的文化現象,并在不同方面對文化因素進行展示。
蘇慶春對思維模式、詞匯結構間存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他指出具有穩定、內在和抽象等特點的語言成分,其所包含人文意義往往相對單一,同時詞匯結構較其所包含意義更加抽象,要想準確掌握詞匯形式、構成方式等內容,應選擇從人文性視角出發進行研究。洪堡特認為語言和民族精神密切相關,在分析民族語言形式相關內容時,有關人員可酌情引入精神文化的內容。例如,對漢語、英文所存在結構差異進行分析時,可將文化差異納入研究范疇。
二、漢語語構文化的特點
(一)復雜性
漢語存在的時間長達數千年,綜觀漢民族誕生至今所走過的發展歷程能夠發現,漢語始終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語法結構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導致該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其一,生活所具有的復雜性,給漢語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漢語結構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變得更加復雜;其二,對人類而言,語言的作用主要是表達思想,其發展進程極易被人類在不同階段所提出的精神、物質需求所影響,只有對這一特點有所了解,才能對語言發展所遵循規律形成正確認識[2];其三,漢語表達和語構復雜程度密切相關,各民族語構均經歷了從簡單過渡至復雜的過程,而漢語的特點主要是其在起源和發展期間均表現出了和其他民族語言的不同,這也使得漢語語構文化具備一定的獨特性,對其進行研究自然很有必要。
(二)和諧性
1.前提條件
作為典型的符號系統,語言的構成要素包括語音、語法、詞匯和語義,上述要素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語言和諧性產生影響,其中,語音為“物質外殼”,語法為“結構規則”,詞匯為“建筑材料”,語義為“主體內容”[3]。
2.文化和語音的關系
語音系統既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又可以體現客觀世界。由此可見,作為“物質外殼”而存在的語音,其所包含音素組合往往能夠反映出人類對世界的感受。研究表明,各民族語言所表現出語音特點,通常與其文化因素密切相關,二者所遵循的演變及發展規律大致相同。
漢語所依托語音體系的特點可被概括為對立整齊,同時存在相應的轉變機制。以漢語拼音為例,拼音的構成可被拆分成輔音、單元音/復元音兩部分,按照一定的規律對二者進行拼合,同時各音節均有相應的聲調,且不同聲調所表達含義往往存在明顯差異。對比分析英文和漢語可知,西方哲學側重于實,我國則更看重虛,強調“神似”。例如,在漢語中,紅糖中的紅字并非對其顏色的描述,而是從側面介紹紅糖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紅代表喜慶吉祥[4]。英文則將紅糖一詞譯為brown sugar,這是因為糖的顏色與棕色相近。
(三)邏輯性
通過觀察和分析語法結構不難看出,漢語和時間順序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這說明內在邏輯性是漢語的固有屬性。
對漢語而言,線性順序主要指的是使用者以時間原則為依托,展開相應的言語鏈條。由漢語字詞所組成語句,通常具有明顯的流水樣態特征,由此可見,漢語遵循語言思維,具有流暢且清晰的內在邏輯,人們運用漢語進行交流時,往往需要以時間順序為核心原則,而漢語具有的時間順序性,通常可經由連動詞得到直觀展示。一般情況下,同一語句所包含述謂成分的時間關系可逆,例如,“他關好門窗睡覺”和“他睡覺關好門窗”,在特殊情況下,則無法對時間關系進行調整,例如,“我去飯店吃飯”和“我吃飯去飯店”,這是因為上述語句所包含述謂成分的關系為行為和目的,只有到飯店后才能吃飯,將目的調整到行動前,通常需要加入相應的虛詞,例如,“我為了吃飯去飯店”。
(四)意合性及整體性
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其思維模式往往具有綜合性以及整體性特征,這與我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簡單來說,就是從全局視角出發,對詞句所表達內容進行把握,將體悟和整體置于重要地位,正是因為上述定式思維的存在,才使得漢語表現出明顯的意合性,強調利用感染力較強的詞句達到傳神寫意的效果。對漢語歧義句進行分析的方法如下:以語境為依托,對單個語句進行化解或排除,從而做到正確領悟語段含義。
大局為重、以和為貴等觀點,則是整體性思維的體現。該思維在漢語中的體現可歸納如下:一是作為由記號、意符及音符構成的文字,對漢字進行分析時,通常需要遵循由整體至局部的原則。二是在表達概念時,漢語同樣表現出明顯的整體性思維。以樹根、樹枝和樹葉為例,在上述詞匯中,樹代表整體性事物,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及概括性特點,根、枝和葉所描述對象為事物局部。除此之外,從敘事結構方面來看,漢語對事情進行敘述的依據通常為事理或是時間,按照先整體再局部、先因再果的順序進行表達,這同樣是整體性思維的體現。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構文化的應用
如果將英語和漢語間的交流,視為海洋文明和大陸文明的“碰撞”,對外漢語教師所扮演角色則是連接雙方的橋梁,確保雙方能夠通過深入交流,透過語言結構對其背后所存在文化差異進行準確把握[5]。在此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主要是對母族語言以及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保證教學活動系統且高效地開展。
(一)在轉碼的同時轉移思維
面向留學生開展漢語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對其運用漢語思維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要想達成該目標,關鍵是要做到準確轉換母語、漢語對應語言代碼,在此期間多數學生均會經歷以下過程:有意識轉碼—無意識轉碼—形成漢語思維。例如,對英語、漢語進行轉換時,先要對語言編碼、思維方式進行轉換,這要求學生對二者在語言形式、文化內涵方面所存在差異有大致了解。在用漢語解釋英語時,應避免用英語單詞替代漢語詞匯這一做法,而是在漢語思維的指導下,對相關內容進行表達,真正做到以漢語思維為依托,高效完成中英對譯的任務。此外,留學生在轉換母語、漢語相關語素及詞匯的同時,還需要對自身思維方式進行轉換。由此可見,教師應將思維轉移的相關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反復對母語、漢語進行轉碼,待其漢語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后,便能夠做到在漢語思維的指導下,對個人見解或想法進行準確表達。
(二)給予文化差異充分的尊重
與其他教學活動相比,對外漢語教學所面臨的難題主要是如何使成長在不同環境中的留學生,對漢語含義具有準確且深刻的理解。教師應明確一點,在母語文化的影響下,留學生極易對漢語、漢語文化產生片面或不科學的成見,導致教學活動無法取得應有效果。要想解決該問題,關鍵是要帶領留學生對漢語思維加以了解,在確保其成見得到徹底消除的前提下,縮小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學習偏誤,引導留學生主動對漢語文化進行學習,真正做到以平等溝通和交流為前提,通過取長補短的方式,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有序開展助力。
跨文化交際極易被語言差異、文化差異所影響,進而出現不必要的誤會或是沖突,現將常見誤會劃分成以下三類,供相關人員參考:首先是某些詞匯或語句僅出現在漢語中,留學生難以做到憑借母語體系對其內涵進行分析,只有在學習并掌握全新結構后,才能對此類詞匯及語句加以運用。其次是受思維、文化方面所存在差異的影響,各國人民對相同事物的認知往往有所不同,這也會帶來沖突或是誤解。以紫羅蘭花為例,在我國紫羅蘭花象征著美麗,而在西方國家紫羅蘭花往往和“同性戀者”一詞共同出現。最后是母語和漢語對相同詞匯具有完全不同的引申含義,若留學生尚未做到準確掌握詞匯引申含義或是語句語境含義,極易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況。
除此之外,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還應引入針對性教學模式,通過逐一對比母語、漢語的方式,對可能給跨文化交際造成影響的語言結構、文化因素進行提煉,據此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為跨文化交際打造良好的環境,使其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實現[6]。
(三)將課上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
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對文化的滲透引起重視。研究表明,任何時期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其本質都是對文化進行傳播及滲透,教師應對此有所了解。事實證明,只有保證留學生對漢民族特有文化具有系統且全面的了解,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預期。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將文化底蘊作為講解的側重點,這是因為語言學習的核心為文化學習,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關鍵是要保證學生對文化具有準確且深刻的認識,無論是學習課文注釋及生詞,還是學習課文主體時,教師都可以將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注釋的作用主要是豐富留學生關于中國文化的知識儲備,生詞的作用是使留學生對漢民族所遵循思維模式有更直接地了解,短句及課文主體更適合被用來向留學生展示漢語語法。在對文化元素豐富的詞匯進行教學時,教師應保留對詞匯含義進行講解的部分,同時新增與之相關的文化知識,例如,利用具象詞匯對事物進行命名,包括面包車、鴨舌帽和瓜皮帽,這樣做一方面可使漢語所具有個性得到凸顯,另一方面有助于留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另外,現代漢語俗語及成語中,形象造詞的占比較大,向留學生教授此類詞語的過程,更像是引導留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對詞語所描繪圖片或故事進行想象的過程。例如,鶴立雞群是利用雞群中的鶴對才能、儀表極為突出的人進行比喻,再例如,走馬觀花所描述的畫面是一個騎在馬背上的人對沿途所開放鮮花進行欣賞,通常比喻某個人沒有對事物進行細致且認真的觀察。
將課上教學與文化教學融合,可確保留學生在對語言進行學習的同時,了解并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通過學習漢語語法、詞匯結構的方式,對其背后所蘊含文化元素形成深刻印象。在現有文化揭示方法中,上述方法所取得效果較其他方法更加理想,應引起重視。
(四)突出漢語所具有的特色
漢語和英語的區別,主要是前者形式標志數量有限,同時具備獨有的整體性、意合性還有具象性。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對留學生在漢字、漢語學習期間較易出現問題的語構進行詳細介紹,通過對比漢語、母語語構文化的方式,確保留學生對漢語及其語構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應重視漢語在整體性、意合性方面所表現出的特征。事實證明,對漢語語構文化進行研究,有助于留學生盡快掌握漢民族思維,進而給日常教學和更進一步的跨文化交流產生積極影響,確保留學生能夠以漢語社會規約為導向,主動將自身所掌握知識向交際能力進行轉化,為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礎。
漢語普遍注重對事物進行刻畫及描摹,漢字更是直接反映出了漢民族思維所具有的強調直覺頓悟、追求形象逼真等特點。對漢字進行分析不難看出,作為基于視覺形象所衍生出的一種語言,漢語的本質是表意方塊字,即使經過數次的調整及簡化,多數漢字仍具有“意符”的功能,具體來說,就是依托字形、聲音對字義進行說明,確保義、形和音在漢字上得到充分結合。以旦字為例,它不僅是漢字,還是一幅圖畫——在遠處的地平面,有一輪象征著希望和光明的朝陽正在緩緩升起。另外,漢字所采用書寫方式同樣給其組詞及構詞產生了影響,通常僅對漢字進行分析,便能夠對漢民族所推崇具象思維具有深刻感悟。
若以造字方法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可得出以下結論:原始漢字以象形字為主,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人以象形字為基礎,通過融入指事性符號的方式,形成有別于象形字的指事字。對多個象形字進行組合,便能夠獲得相應的會意字。由聲符、形符所構成形聲字的特點,主要是保留了形體示意的特點。對上述字形進行分析能夠看出,漢字得以流傳至今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化傳播及歷史延續給漢字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二是漢字可最大程度滿足漢民族對具象托思所提出需求,同時使該特點得到了相應的強化。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教師可酌情引入興趣教學法,例如,在講解常用詞匯的同時向留學生展示對應的甲骨文,使留學生對漢字所具有魅力形成更直觀的認識,從而保證理想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在教學目的的影響下,文化教學所遵循理念由早期的語言、文化界限分明,轉變成依托語言教學開展文化教學,并逐漸向語言教學、文化教學充分融合靠攏。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越來越多教師意識到情感體驗、文化因素和知識結構均會在不同程度上給學習效果產生影響。對外漢語教學要取得理想效果,關鍵是要做到從語言教學角度出發,對文化教學進行融入。教師應將重心向文化教學、語言教學結合傾斜,確保留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漢語語構文化,使其在文化交際等方面表現出更加突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君,呂和發.文博類公示語中傳統文化概念的譯寫——以大英博物館等機構的解說詞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20(1).
[2]伏飛雄.從口語文化的故事講述者角色看文字書面虛構敘述的作者存在[J].中國文學研究,2021(1).
[3]Xinyu Huang,Xiangqing Wei.認知術語學視角下中華思想文化核心術語翻譯的概念建構模型——以“天”相關術語為例[J].中國翻譯,2020(5).
[4]曹忠.改編的精英化轉向與電影精英意識建構——精英文化語境下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改編電影[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5]蘇欣,朱丹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滲透——評《體驗漢語短期教程·生活篇:英語版》[J].中國教育學刊,2020(6).
[6]李燕洲.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方法與發展研究——評《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修訂本)》[J].語文建設,2020(11).
作者簡介:劉丁溢(1994—),女,漢族,四川綿陽人,單位為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研究方向為對外漢語、中文教育。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