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王凱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教授級高級城市規劃師、清華大學工學博士。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設計項目,是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北京總體規劃、杭州、寧波、廈門等城市發展戰略負責人。發表論文40余篇,專著《國家空間規劃論》、《中國城鎮化的速度與質量》、《中國城市群的類型和布局》、《規劃知與行》等。
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央先后設立雄安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以探索不同模式下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2022年3月16日,《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正式發布,標志著成都公園城市由“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通過四大示范區的分析比較,在四者之間找出差異、強化共性、彰顯特質,凸顯中央設立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戰略意圖、特殊價值,展望未來發展。
中央設立示范區的意義與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發展進入開放創新、綠色低碳、人文魅力、人本共享、區域協同的時代。在國家新的歷史方位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先后設立雄安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基底條件、優勢特質,四者的設立目的、基本要求、路徑導向存在差異。
雄安新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雄安新區地處京津冀腹地,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規劃范圍1770平方公里。作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國務院關于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的批復》明確,雄安新區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核的重任,在生態保護利用、尖端創新、未來城市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講話,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以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在不打破行政區劃的基礎上探索跨界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有效路徑,明確了“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四大戰略定位。
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正式印發,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全面擴大開放,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明確了“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五大戰略定位。
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2022年2月10日,《國務院關于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批復》公布;3月16日,《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成為黨中央國務院為成都度身定制的重大戰略指引,賦予了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的時代使命,明確了打造城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示范區、城市人民宜居宜業的示范區、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強調了生態、宜居、宜業、治理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要求。
四大示范區差異化導向與共同價值觀
第一,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差異化導向。雄安新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深圳、成都等國家戰略地區作為新階段新理念下率先開展新實踐的空間載體,首當其沖肩負著規劃建設新理念新模式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使命。四大示范區的實踐探索,恰恰反映了中央在新發展階段推動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四個不同導向。
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強調功能疏解、結構優化,反映的是新城規劃建設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作為超大特大城市地區的遠郊腹地與跨界共建的創新探索區,強調一體化、高質量,反映的是鄉村振興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探索;深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強調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反映的是開放競爭背景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成都作為擁有2300余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西部地區超大城市,強調綠色生態、以人為本,反映的是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實現綠色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四者之間模式導向各有不同、功能價值相互補充,共同探索高質量發展特色路徑,共同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
第二,關于規劃建設所踐行的共同價值觀。總結四大示范區的規劃建設實踐,雖然有著不同的歷史使命、探索路徑、價值導向,但對于新時代城鄉發展與規劃建設的新理念認知,對綠色生態、創新驅動、品質生活、文化傳承、韌性智慧的關注,正伴隨著實踐得到一以貫之的深化。
一是站在“生命共同體”的高度培育人與自然和諧生境。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實踐,始終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開展全域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提升、結構性綠色空間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創新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雄安新區在規劃過程中,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實現藍綠空間不低于70%,保育白洋淀“華北之腎”。深圳自1984年《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編制之初,就高瞻遠矚地提出“把城市建在公園里,而不是把公園建在城市里”,始終堅持綠色營城,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提升”。“生態綠色”既是四大示范區堅守的“底色”,也是四大示范區發展的“亮色”,在堅持生態綠色的前提下,將理念從“共存”轉向“和諧”,將人類與外部自然作為“全生命周期、相互支撐的共同體”來看待,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是示范區的首要愿景。
二是將創新驅動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成都作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擁有非常活躍的文化氛圍和勇于創新的思維模式;公園城市建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是第一動力,圍繞科技創新、新經濟培育、建圈強鏈、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開展系列創新實踐,實現“有風景的地方就有新經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全球城市報告(2021)》顯示,成都排名已躍升至全球前20位。深圳作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排名中位居第一的城市,建立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多點布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大創新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通過創新驅動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集聚高端產業要素,發展現代化產業集群,引領區域和城市高質量發展。
三是創造城園融合、全齡友好、舒適便捷的品質生活。成都作為連續13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城市,巴適、安逸、煙火氣成為全國皆知的代名詞;公園城市的規劃建設始終將“城市的核心是人”作為邏輯起點、將“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使命方向,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深圳作為從小漁村蛻變而成的大都市,始終堅持以人為中心、全民友好,強調城市環境品質與活力營造,實現城市與人民相伴成長。進入城鎮化的下半場,“人”的角色由服務于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轉向城市發展的主體、城市消費與服務的首要對象,“城園融合”、“全齡友好”、“舒適便捷”、“美麗宜居”等成為全球城市規劃建設的新風尚和重點關注。
四是將韌性智慧理念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近年來,全球城市面臨地質災害、氣候災害、公共衛生安全、社會異常事件等多個領域的威脅,城市規劃建設越來越關注韌性、安全、智慧。雄安新區從選址之初到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都高度重視城市安全與智慧,聚焦水源能源供應、防洪排澇、應急安全等城市“生命線”領域,構建安全韌性的保障體系,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與現實城市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建設,實現“數字城市”與“物理城市”同頻共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地處太湖流域下游,落實“人退水進”理念,通過保護核心水面、完善各級泄洪通道、提升蓄滯洪能力,提高流域與區域安全。
對成都的啟示與展望
《總體方案》的印發,標志著成都從公園城市“首提地”轉為“示范區”,中央層面明確了公園城市的發展主線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成都公園城市由“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城市特色發展模式上升為國家先行示范。
未來成都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建設發展,要落實《總體方案》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得益彰,在生態、宜居、宜業、治理四個方面重點著力、強化示范。既要進一步強化四大示范區規劃建設所踐行的共同價值觀,又要彰顯成都以熊貓為代表的多樣性生態資源、天府之國的歷史文化、勇于創新的精神氛圍、巴適安逸的生活氣息、溫暖包容的人文關懷等城市特質,走出一條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一要更全面地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持續優化城園融合格局、完善全域公園體系、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提升城市環境風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二要更明確地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優質均衡地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重點建設公園社區,加快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三要更堅定地堅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從歷史和地方經驗中汲取智慧,挖掘歷史文化的現代活力,運用新形態、新模式來承載與重塑傳統文化,為公園城市注入更廣闊的內涵、更持久的生命力。四要更積極地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運輸結構,執行綠色建筑要求,推行綠色建造方式,開展綠色生活創建,創新構建綠色低碳技術體系,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五要更科學地健全現代治理體系,提升市政網絡安全性,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智慧化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將智慧、韌性、安全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