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弗尤
開心果(Happy,名字取自七矮人)是紐約市布朗克斯動物園的一頭大象。近兩年,她看上去依然故我,不為紛繁的世事所動,但是,紐約州法院受理的一樁有可能影響深遠的案子,一直圍繞著她。
美國的動物保護法,大多是由美國各州頒布和司執的。聯邦法主要是為了統一標準和填補州際空白。最早的聯邦動物保護法,可以追溯到1873年的“28小時法”。如名所示,該法規定運輸某些動物的車輛必須每隔28小時就停下休息,以給運載的動物伸展肢體和飲水進食的機會。
綱領性的聯邦動物保護法是1966年通過的“動物福利法”,主要涉及被圈養和商賣的動物,包括動物園和實驗室里的動物。該法責令美國農業部設立對這些動物“拿弄、看護、診療和搬運”的最低標準,還禁止任何跨州界的斗雞和斗狗活動。
這些名目繁多的大小法律,關心的是動物的福利,為的是減少對動物的虐待。
和佛教等傳統文化不同,西方對動物的人道關懷起源較晚。古希臘斯多葛派的名言是:人類可以吃肉,因為動物不懂句法。連引領現代思維的笛卡爾都堅稱動物沒有靈魂(因而無需人道對待)。直到18世紀,實用主義者邊沁才發出了關懷動物福利的呼吁:“問題不是它們會不會思辨,也不是它們會不會說話,而是它們會不會痛苦。”
開心果案的大部分法庭陳述,也是圍繞著動物福利展開的。控方稱:大象是高度社會化的群居性動物,活動范圍廣闊,動物園內狹窄的環境和近乎獨處的狀態,對大象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極為不利。辯方反駁說:“該案根本就不涉及任何虐待或營養不良的指控。簡言之,開心果在其現在的安身之處非常開心。”
然而,控方對開心果福利陳情的目的,已經超出了僅僅對動物人道關懷的范疇:他們在向法庭為開心果申請人身保護令。紐約州法規定:人身保護令只向“個人(person)”簽發。也就是說,必須說服法庭:開心果具有法律意義上的人格,是個“非人類個人(a nonhuman person)”。動物是否具有人格屬性是個由來已久的哲學難題。該案要叩問的是:非人類的動物該不該享有某些原本只屬于人類的權利?
動物保護,已經從單純的動物福利轉向復雜困難的動物權利。開心果若是獲得保護令,直接結果是她從動物園遷居某個保護地。然而,保護令的后續影響極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延續了千萬年之久的人類和動物的關系。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早已受到(非法)挑戰的動物實驗。若是有了開心果先例,后果可能是誰都可以為實驗室里的動物申請人身保護令了。圈養動物、家畜家禽乃至寵物,都可能受到挑戰。人類難道要全都成為素食動物?
這些現在聽起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但是,人類社會的發展確實是一個權利的邊界和主體不斷擴展的過程。法律上,權利和責任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對子。怎樣讓被賦予了人格屬性的非人類擔當起法律責任?反論一樣有理有據:嬰兒和智障者等都享有不少人權,卻不必承擔所有法律責任。
2月18日,法庭駁回了控方有關開心果的權利申請,稱如此影響廣大而深遠的法律,應該由議會制定。控方當即決定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