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燕君
【摘要】物理具有“教化”的功能,物理教師應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巧設教學,在課堂和課外兩大空間滲透德育。本文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的組織方式融合德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樹立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等。
【關鍵詞】高中物理;德育
《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出,物理課程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物理課程在內容上注重與生產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學思想,關注科技應用對社會的影響,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巧設教學,在課堂和課外兩大空間滲透德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使學生樹立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為做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礎。如何在物理教學過程滲透德育,提升物理課堂德育效能?下面,筆者從三個案例進行分析。
一、瞄準切入口,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課堂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尤其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概念、規律都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開展實驗自主探究從而構建正確物理觀念。其間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物理課堂是“活”的,是充滿變數的。若教師在課堂中能巧用這些意外,靈活設計課堂,既培養了學生觀察、探究、分析推理等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提問的學習習慣,必能對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奠定基礎。
例如,在《神奇的升力》中,教師在分析飛機的升力產生的原因,通過實驗探究上凸下平的機翼模型在迎面吹來的風中出現什么現象?由于小風扇的電流方向接反了,使得氣流倒吸,無論電流電壓調到多大也無法升起。教師順勢讓學生分析,找出飛機模型不能升空的原因?學生議論紛紛,發表各種觀點,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分析現象,找出問題,機翼模型終于順利升空了。接著,教師讓學生設計一些可以避免剛才失誤的方法,如,在風向前方安裝一個小旗子,可知風向是否正確等。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質疑提問的習慣。
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正如葉瀾教授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充分利用課堂意外,將有意的教學指導作用融于無意的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提問的習慣。
二、找準出發點,增強學生愛國精神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的指示精神,這兩年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項目中新增一項“科普講解”比賽,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營造科技創新普及氛圍,推動科學教育發展,鼓勵師生參與科普,培養科普人才。
圍繞這一理念,根據教學內容在班里組織學生進行一個小范圍、小主題的“科普講解”比賽。具體流程:各小組根據主題內容自由選擇自主命題講解題目,比賽內容必須包含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及滲透愛國精神。自主命題講解時間為3分鐘,可通過表述設定場景和對象、借助多媒體等多種手段輔助,豐富舞臺效果。每組選出一名代表進行最終講解展示。展示過程,讓學生從講解效果、趣味、科學知識的推廣及愛國精神突出等方面進行評選,評出最優講解小組。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同學間的交流合作、思想的碰撞從而形成科學的觀念、科學的思想和增強學生的愛國精神,達到德育滲透的效果。
例如,根據反沖運動中的教學內容——火箭的發射原理及三級火箭的初步了解,組織一場關于中國與火箭科普講解活動。活動中提供各種渠道查找的相關參考資料,尤其是我國科學家對國家火箭發展影響的資料,讓學生從中組織材料,完成講解的內容。如,可以通過對播放的小視頻進行講解或者是小故事的敘述等,讓學生在此過程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與發展都離不開一個個時代的偉人、普通人的添磚加瓦,每個人都應該有成為時代主人翁的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教師還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活動或者相關視頻,讓學生主動或者被動地認識到我國從古到今取得的輝煌的物理成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為學生學習物理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挖掘著眼點,樹立學生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
物理是一個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實現學以致用,往往通過一些實踐類活動或者生活類活動,巧用身邊的素材展開教學,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緊密關系。例如,電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根據高二電學的教學內容以學校內建設的變壓器、當地的電能產業為背景,通過實地調研、數據分析,結合學科知識、教學目標開展適合高二學生的小課題研究案例活動:1.變壓器在輸電過程中的作用,學校內如何建設合適容量的變壓器;2.電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當地所用電能主要來源哪些發電模式;3.電站的建設對當地經濟、旅游、生態的影響。通過實地調研學校內的變壓器,探討變壓器在輸電過程的作用。引導學生根據學校的用電情況設計合理容量的變壓器安裝方案。通過自主探究過程,增強學生的能源可持續發展意識,產生合理用電、節約電能的意識,形成人與資源和諧發展的觀念。通過調研綠能環保發電廠的活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關注身邊的環保問題,環境保護應該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
根據所學的物理知識,設計相關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利用各種方式、途徑收集資料,完成活動要求。在此過程,深刻認識到物理學對現代生活和科技社會發展的作用,慢慢改變自己的認知和行為習慣,以一種健康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尤其是認識到個人對社會、環境的影響,思考如何擔當自己的社會責任。
總之,物理教學不僅是知識建構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學習過程中學生健全人格的樹立。讓物理教學中融入德育,啟迪學生的心智,美化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愛國精神、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形成科學態度、科學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2]陳向明,胡紅英.堅持活動育人 促進自主成長[J].中國德育,2020(3):67-69.
責任編輯? 李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