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斐
【摘要】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生活,智能教育已成為未來教育的趨勢,我國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本文旨在通過課例探討如何運用有效的途徑融合人工智能和英語課堂教學,使英語教學中的課前預習、詞匯教學、對話教學、聽力訓練和課后作業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使英語課堂能更好地兼顧班級整體學習和學生個體訓練。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加持英語課堂教學,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作出診斷,迅速調整教學策略,從而實現精準教學和高效課堂。
【關鍵詞】人工智能;中學英語;融合路徑
一、人工智能和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改變世界”。國務院于2017年7月8日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下文稱《規劃》)中,提出了教育智能化,即利用智能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構建包含智能學習、交互式學習的新型教育體系。開展智能校園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開發立體綜合教學場、基于大數據智能的在線學習教育平臺。開發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統。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環境,提供精準推送的教育服務,實現日常教育和終身教育定制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加快發展伴隨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個人的教育、適合每個人的教育、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
根據《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我國正在積極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與教育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并進一步推動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管理模式的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將使終身教育、平等教育、適合個體教育成為可能。因此,融合英語課堂和人工智能技術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未來英語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
二、如何進行英語課堂和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的探究
英語課堂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未來的趨勢。本文就如何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使其有效地融合到英語課堂中進行研究和探討。下面,筆者以翼課網為人工智能實驗平臺,在實際教學中對人工智能和英語課堂的有效融合路徑進行探究。
(一)研究對象:根據南海實驗中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初中七年級采用實驗研究的方式,設立南海實驗中學初一年級15班和16班為實驗班級,每班55人,共計110人
(二)研究方法
1.運用實驗平臺的學習活動融合課堂設計,準確找好人工智能與英語課堂教學的契合點,把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通過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在英語課堂上的效果和對學生學習數據的分析和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課堂運用的有效路徑。
3.通過針對學生學習數據進行分析,調整教學策略。總結有效融合人工智能和英語課堂的路徑,優化人工智能加持英語課堂的教學模式。
(三)研究任務框架安排
1.準備階段(1個月):教師熟悉信息技術學習平臺的操作,根據教學班級的特點,選擇符合學生水平的教學資源,初步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到課堂中。培訓學生熟練使用平臺,學會在智能平臺上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
2.初步實施階段(3個月):教師充分了解和運用翼課網平臺的教學資源,根據教學需要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中,根據平臺的大數據反饋,了解并分析學生的學情,根據學生學習數據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運用平臺對個體學生的薄弱知識點進行強化訓練。培養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數據進行分析的能力和進行個性化學習的能力。
3.深度實施階段:深度融合英語課堂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班級整體學習情況的數據庫和個體學生的學習數據庫,分析數據,重塑教與學的策略。教師能熟練運用智能平臺,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在課堂上運用有效的融合路徑,達到高效精準的英語教學效果。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數據,在平臺上選擇符合自身學習情況的學習資源,充分運用平臺進行個性化學習,實現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
三、人工智能技術和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有效路徑
在近一年的教學探究,根據所教班級的學情及教學進度,教師在翼課網運用了80余次訓練和10余次考試。題型包括跟讀生詞、閱讀理解、聽力訓練、口語練習、單元測試等。下面以外研社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上冊Module 5 My school day,Unit 1 I love history的教學案例為范例,談談人工智能和英語課堂教學融合的多種有效路徑。
(一)人工智能技術與課前預習的有效融合路徑
在本課的學習前,教師課前在智能平臺上布置學生通過聽讀訓練自主學習本課新單詞,在學生完成預習后,教師通過智能平臺的數據反饋,精準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作出診斷,針對學生容易出現讀音和拼寫錯誤的單詞,如,geography, history, subject和because等詞匯在課堂中加以鞏固。通過和智能平臺的融合,教師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并在英語課堂上制訂相應的教學策略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使課堂更精準高效。通過學生自主在平臺上進行預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布置課文的詞匯自主學習,可以有效協助教師精準了解學生的學習弱點,也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是人工智能有效協助英語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人工智能技術在課堂學習效果檢測上的有效運用
1.在詞匯學習方面
在語境或篇章中學習詞匯是英語的詞匯學習的策略之一。在智能平臺上除了有單純的詞匯拼讀訓練,還有許多把詞匯放在不同的語境中的填空題型的訓練,在學生熟悉了詞匯的拼讀后,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運用所學的詞匯,教師在平臺上布置了詞語填空的練習,使學生在學習詞匯后即學即練,達到鞏固和運用新詞匯的目的,學生訓練提交答案后,學習數據馬上反饋到教師的電腦上,對比傳統課堂的課堂訓練,人工智能協助英語課堂的優勢更為突出,教師可以迅速根據反饋的數據,調整教學策略,突破詞匯運用的瓶頸,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詞匯的運用。
2.在聽力理解方面
在本課的教學中需要學生熟練掌握時間的表達方式,在進行時間表達法的教學后,教師通過智能平臺布置學生進行關于時間表達的聽力理解訓練。學生通過智能平臺自主進行聽力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聽一次或聽多次,使學生能通過聽覺渠道學習時間的正確表達,有助于聽力理解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在聽力理解方面的學習能力,體現個性化學習的優勢。在英語課堂上,通過智能平臺的人機互動,幫助學生多角度了解時間表達在不同語境中的運用,鞏固了所學的知識,獲得了知識的運用體驗,并為下一步的教學掃清障礙。人工智能在聽力訓練環節上有著獨特的優勢,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和掌握式學習策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效幫助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使知識掌握的途徑更多樣、更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在口語訓練方面
在進行課文教學后,教師通過智能平臺布置學生在平臺上進行課文模仿朗讀。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自己比較難掌握的句子,進行反復模仿和訓練。然后,智能平臺可對學生每個句子的朗讀從語音、語調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給出總體評價。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只能聽到班級整體的朗誦,往往很難留意到個體學生的語音語調的問題,但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持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智能平臺的數據反饋,馬上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朗讀情況,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學生通過跟讀智能平臺的朗誦,聽說結合,以聽帶說,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同時,糾正了語音語調,還有助于學生在反復的模仿朗讀中仔細品味語言的運用,在記憶和模仿中培養語感。
4.在課后作業鞏固方面
在完成課堂教學后,教師通過智能平臺布置與本課學習內容相關的聽、說、讀、寫方面的作業。學生在平臺上完成相關的練習后可馬上獲得練習的答案和解釋,學生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并反思課堂的聽課質量,及時了解自己的薄弱知識點。智能平臺還會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推薦相關練習。學生可以通過點擊推薦的練習進行進一步的鞏固訓練。通過智能平臺布置作業,能夠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并探索符合自己需要的個性化學習策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提出:“教師依據學情以及學習內容進行學習目標的設計,并制定學習掌握的標準。”人工智能融合英語課堂是符合布魯姆掌握式教學理論的一種現代化的課堂模式。以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智能平臺的優勢在于資源豐富,學習形式多樣,評價方式科學高效、高效、客觀。人工智能技術使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智能化、可視化、精準化,精確反映學生整體的學習情況和個體的學習問題,方便教師和學生更精準地鎖定教與學的難點,在課堂上進行訓練和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加持英語課堂是未來的教學必然趨勢,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探索更多人工智能融合到英語課堂中的有效途徑,使英語課堂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促進教師教學好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達到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培養伴隨學生一生的學習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成效唐,鄭敏.英語學習策略——從理論到實踐[J].外語研究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8).
[2]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修訂版)[J].外語研究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李艷霞.人工智能時代應用型本科英語教師發展路徑探究[J].速讀·中旬,2019(4).
[5]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成果文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共識——人工智能與教育[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8/content_5425382.htm.
[6]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35號)[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