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堅
【摘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要時時捧著一顆愛心,有一雙明亮的慧眼,時時帶著一面“鏡子”,給學生播下理想的種子,灑上愛的甘露,加上細心的培育,傾注愛心,率先垂范,定能收獲滿園的桃李芬芳。
【關鍵詞】小學;德育;愛心;慧眼;鏡子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作為一名教師,教書是本職,育人更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學生擁有美好的心靈,把他們培養成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時時捧著一顆愛心
教育家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精神告訴我們: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要有奉獻的精神。熱愛教育事業的具體表現就是熱愛學生。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生活和身心健康,把每一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不管是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還是思想、學習上后進的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其實,后進生長期受到冷落、嘲笑、歧視,他們更需要教師細心去呵護,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愛。在學生迷途時為學生導航引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為學生排憂解難;在學生退步時給學生鼓勵和勇氣;在學生取得成績時及時表揚;在學生受到委屈時及時出現,為他們主持公道……教師輕輕的一句溫情的話語,一個深情的眼神,一絲誠摯的微笑,都會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學生的心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給予學生慈母般的愛,讓學生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學生才會覺得教師可親、可信、可敬,他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假如教師沒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學生怎么會親近、相信教師,聽從教師的教導呢?如果在學生做錯事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批評指責和懲罰,就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讓學生關閉自己的心門,離教師越來越遠。久而久之,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會筑起一堵無形的墻,教師就無法融入學生當中。
愛是和風細雨,愛是溫暖的陽光。有了愛,再冰封的心也會融化。如,小海是個后進生,上課經常遲到,和同學一句不合就大打出手。學習更是一塌糊涂,從沒按時交過一次作業。前段時間,筆者還發現,他有“毛手毛腳”的行為,教過他的教師都非常頭疼。通過深入了解,得知小海的家庭情況:小海的家境貧困,母親在生小海時因難產而死,父親為了生計整天在外面干活,顧不上小海。小海平時和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老人家行動不便,更管不了他。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小海,從小缺少母愛,沒人管教。得知這一情況,筆者多次到小海家家訪,讓小海的父親多關心小海。在學校,筆者也經常找小海談心、講道理,主動給他補課。并關心他的生活,天冷了,筆者看見小海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赤著腳上學,筆者就把兒子的衣服、鞋子送給小海穿。有一次,小海生病了,筆者送他回家,他父親沒回來,筆者就帶小海去看醫生。小海非常感動,漸漸地,他能按時上學了,作業也能認真地完成,打架、“毛手毛腳”的行為也沒有了,學期末還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小海的轉變足以證明:只要真心愛學生,再堅硬的冰也會被融化。愛,可以產生無窮的力量;愛,可以創造奇跡。
二、要有一雙明亮的慧眼
一個班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千差萬別,各有所長:有的學生雖然數學不好,但口齒伶俐,表達能力強;有的學生雖然寫作不行,但善于交際,組織能力強;有的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尊師孝親,樂于助人……教師要具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燃起學生希望的火花。看起來再怎么一無是處的學生也有他的可取之處,如果你能用放大鏡去看學生的優點,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如,三年級某班是全校出名的“差”班,紀律差、學習差,吵架、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有的教師說:“教這個班不被煩死,也會被氣死。”但筆者發現,這個班并不是毫無希望,雖然紀律差了點,學習也比較糟,但很多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優點:如,小文愛管閑事,但她關心集體;小東不專心讀書,但他勞動很積極;小強喜歡寫作,小樂愛好體育活動,小青在繪畫方面有天賦……對他們的優點,筆者給予充分的肯定,在班上經常表揚他們,使他們獲得自信,逐漸改正自己的缺點,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如,班上有個學生叫小敏,平時比較小氣,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與同學爭吵,有時還動手打人,經常哭鼻子,同學們不喜歡他,不跟他玩,經常嘲笑他。有一次,筆者發現他主動幫助生病的同學值日。在班上,筆者及時地表揚了他這種樂于助人的行為,讓其他學生向他學習。之后,小敏為班里、為同學做好事的次數更多了,越來越大方得體,同學們也愿意與他交朋友了,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了。在班上,無論學生犯了什么錯誤,筆者從不大聲呵斥學生,而是以表揚鼓勵為主,用放大鏡去看學生的優點,讓他們自己改正缺點。這個班的紀律變好了,學習的氣氛變濃了。可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你就會發現:美,就在你身邊。
三、時時帶著一面“鏡子”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許多事情都是學著做的,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教師好的言行,好的道德行為,一定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育好學生,“言傳”必不可少,“身教”更為重要。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要時時帶著一面審視自己言行的“鏡子”。也就是說,做班主任要時時注意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及所做的每一件事,因為你的一言一行,備受社會、家庭,特別是學生的關注,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影響。有一位教師預備鈴響后在教室門口抽著煙等待上課。正式鈴響后,他把煙頭丟在地上,正好被幾個學生看到了。學生雖然沒有說什么,但教師給學生留下了不講衛生的印象。隨后,該班學生把課間吃剩的點心隨處亂丟、遍地皆是。你想,一個說話隨便、隨地丟垃圾的教師,怎么會教出講文明、講禮貌的學生?相反,一個虛心好學、奮發進取、嚴于律己的教師,一定會培養出一大批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學生。
筆者班的清潔衛生一直搞不好,于是,筆者在班上一再強調要搞好清潔衛生,并經常跟學生強調搞好清潔衛生的好處及不注意衛生的害處。可就是效果不明顯,學生過不了幾天就舊病重犯。一天早上,筆者來到教室,看見黑板沒擦,粉筆落到地上沒人收拾,衛生角的掃把橫七豎八無人理睬,垃圾沒有丟進垃圾桶也無人顧及。看到這情景,筆者默不作聲,慢慢地把粉筆收拾好,擦干凈黑板,然后走到衛生角把掃把扶起來放好,把垃圾掃進垃圾桶。看到這,學生們先是愕然,然后都沉默了,有的還低下了頭。學生看到教師自己動手搞衛生,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行為是不對的。從這以后,再也沒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了。這就是“身教”勝于“言傳”,說一百遍不如用行動去感染學生。
教師,是“鋪路石”,是“指航燈”,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給學生播下理想的種子,灑上愛的甘露,再加上教師細心的培育,相信定能收獲滿園的桃李芬芳。
責任編輯? 胡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