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術中壓力性損傷(PI)是皮膚受壓力、摩擦力或剪切力所致,是評價護理質量敏感指標之一[1]。術中PI 既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和心理壓力,還會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影響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還增加醫療成本,消耗大量醫療資源,受到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2-3]。早期充分了解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危險因素,為手術護理方案的制訂提供參考。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114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歲;首次接受手術治療;術前無PI;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條件:嚴重血液系統疾病;智力、精神障礙;肝、腎功能減退;合并其他皮膚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視聽障礙;中途脫落退出研究。
經醫院病歷系統收集、整理入組資料,如年齡、是否發生術中低體溫、體質量指數(BMI)、性別、手術時間、手術體位、局部潮濕、麻醉方式、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外循環、體位移動、是否發生PI 等。參考術中獲得性壓力性損傷預防與護理專家共識[4]中相關標準判斷患者是否發生PI,從移動力、皮膚潮濕狀況、剪切力、感知、摩擦力等方面評估,以12 分為分界值,<12 分表示患者存在PI。
分析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的影響因素。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14 例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42 例(36.84%)。單因素分析顯示:手術時間、術中低體溫、手術體位、局部潮濕、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位移動患者發生術中PI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性別、BMI、麻醉方式、體外循環患者發生術中P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的相關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續表

表2 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影響因素的變量賦值表
以發生PI 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術中低體溫、手術時間、手術體位、局部潮濕、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位移動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4 h、局部潮濕、特殊手術體位、術中低體溫、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位移動是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術中PI 是因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受阻導致的皮膚破損或壞死,是手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5-6]。術中PI 好發于骶尾部、骨突處,不利于原發疾病恢復,增加治療難度,延長治療時間,并會增加患者痛苦[7]。了解手術患者術中PI 發生的危險因素,據此制訂相應的護理干預,是預防術中PI 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術時間≥4 h、局部潮濕、
術中低體溫、特殊手術體位、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位移動是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的高危因素。分析原因如下:①一般情況下,充足的血流量能夠提供給皮膚正常營養,隨著手術時間延長,皮膚相應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流灌注量減少,促使無氧代謝產物堆積,加重組織缺氧程度,進而引起壓迫部位皮膚損傷[8-9]。②手術麻醉會影響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致使機體處于低體溫環境,加上術中輸液、血液制品、沖洗液沖洗等的稀釋作用,會引起體溫降低,使外周血管始終處于收縮狀態,皮膚末梢循環能力、抵抗能力下降,易誘發術中PI[10-11]。③側臥位、俯臥位等特殊體位患者易出現術中PI。軀體的背部、耳廓部、胸部、髂前上棘處肌肉和脂肪較少,長期保持俯臥位時,皮膚組織受到體質量的壓力和約束帶、床單的摩擦,增加術中PI 發生的概率[12-13]。側臥位時,軀體與手術床接觸的面積明顯減少,但膝部、臀部和面部成為接觸點,受壓部位相對集中,長期保持一個體位時,組織缺氧程度明顯增加,易誘發術中PI[6]。④術中外滲的沖洗液體浸潤皮膚,或汗液、滲出物引起的局部潮濕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刺激,致使皮膚pH 值改變、保護性油漬丟失,皮膚抵抗能力明顯減弱。當持續性壓力高于毛細血管壓力時,會阻斷毛細血管灌注量,增加術中PI 發生風險[14]。⑤皮質類固醇藥物可影響血管再生,抑制膠原蛋白合成,進而增加術中PI 發生概率[15]。⑥體位移動。術中因手術需要而調整體位,移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力等作用損傷軟組織、肌肉、骨骼,同時移動過程中會增加身體受壓部位的剪切力,易引起術中PI[17]。
針對上述影響因素,臨床可實施以下幾點干預措施,以預防術中PI 發生。具體如下:①術前加強巡視,積極與科室責任護士溝通,了解患者營養狀態、心理與皮膚狀況等情況。詳細告知患者手術治療方式、目的等,耐心解答患者疑惑,消除其不良情緒,提高其手術配合度,盡可能縮短手術用時。②使用吸水性好的手術單,防止消毒液浸漬,并確保其無皺褶、平整,減少局部摩擦力和剪切力。手術床上可鋪柔軟的海綿墊、凝膠墊或棉墊,發揮減壓作用。③在確保手術順利實施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使患者取舒適體位,可用墊襯物支撐相應部位,避免同一部位長時間受壓。④針對手術時間較長患者,在不影響手術操作下對受壓部位適當按摩,加快局部血液循環,避免組織長期受壓,必要時在受壓部位涂抹濕潤燒傷膏,預防PI 發生。⑤控制手術室溫度約為24℃,適當使用棉被、保溫毯等保暖措施,減少非手術區肢體暴露,并將輸注的液體、沖洗液等加溫后使用,避免術中低體溫的發生。
綜上所述,手術時間≥4 h、局部潮濕、特殊手術體位、術中低體溫、術前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體位移動是手術患者發生術中PI 的影響因素,針對各因素制訂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減少術中PI 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