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莉
髖關節置換是利用人工材料置換已病損的股骨頭或股骨頭和髖臼,以再建關節功能的一種手術[1],是治療老年人髖關節病變及髖部骨折常見手術方式。由于關節置換手術對關節周圍肌肉和軟組織破壞,需要較長時間恢復關節功能[2]。鑒于國內醫療資源的緊缺現狀,患者康復鍛煉是出院后在家中完成[3]。延續護理即對出院患者的護理服務延續到家庭及社區,使患者能夠得到連續性的專業指導[4]。如何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延續護理,使患者得到有效性、連續性的康復訓練,是值得探討的問題。近年來,專科護士在護理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討專科護士主導的延續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的效果 。
選取2017 年3 月—2018 年12 月收住我院骨科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49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進行全髖或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住院期間及出院后有家屬陪伴;溝通良好者,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條件:進行髖部骨折內固定手術者;合并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24 例和對照組25 例。對照組中男10 例,女15 例;年齡53~86 歲,平均70.00±9.18 歲。觀察組中男12 例,女12 例;年齡56~90 歲,平均72.00±8.54 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患者住院期間給予入院介紹、飲食護理、病情觀察、康復訓練指導、出院指導等常規護理;手術后責任護士發放功能鍛煉的康復流程圖;出院后1 周給予電話回訪指導患者康復鍛煉,告知其在家鍛煉的注意事項;手術后1、3、6 個月及1 年門診復查。
1.2.2 觀察組 開展專科護士主導的延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成立延續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取得省級資質的骨科專科護士、骨科醫生、責任護士組成,由護士長、專科護士分別任組長、副組長。護士長負責制訂延續護理的工作流程并協調工作安排。專科護士負責內容包括建立患者檔案和制訂延續護理計劃;整理和收集患者電話回訪、微信平臺和家庭訪視的資料,動態指導下一步隨訪工作;及時將延續護理中患者的疑問和存在問題反饋給主治醫生,討論后及時回復;培訓責任護士,指導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正確評估和康復指導。
(2)實施延續護理: 患者出院前專科護士指導責任護士向患者介紹延續護理的內容和方式,建立患者延續護理檔案及制訂延續護理計劃。①電話回訪。 患者出院后3 個月內專科護士在每個月第1個星期進行電話隨訪1 次,主要了解患者出院后手術切口恢復、患肢體位的擺放、康復鍛煉、按時服藥、飲食起居等,做好相應的心理輔導工作,電話解答患者及家屬的疑問,交代注意事項,指導患者積極主動進行患肢功能鍛煉[3],并如實記錄電話回訪內容 。②微信交流群。 專科護士創建由患者和家屬、骨科醫生、護士共同參與的微信群,發送內容由專科護士審核,主要包括文字、圖片和視頻等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每周二、周五由專科護士各發送1次,內容包括髖關節置換術后體位擺放、功能鍛煉、日常活動、定期服藥、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安全防范、定期復查等。交流時間固定在工作日 15:00—17:00,由專科護士記錄患者及家屬的問題,與主治醫生討論后給予答復。專科護士在患者出院前1 d邀請患者和家屬入群,并教會如何接收和發送信息。③家庭訪視 。術后第2 個月由科室的延續護理小組開展患者的家庭訪視工作。訪視前專科護士整理好患者的健康檔案獲取患者的健康關注重點制訂針對性訪視方案。主要評估切口愈合、患肢體位的擺放、功能鍛煉、雙下肢的肌力、居住環境、飲食起居等,宣教內容的重點包括生活環境指導、康復指導及心理護理等。可根據患者髖關節活動情況調整功能鍛煉的強度和方法,并解答相關疑問。
(1)髖關節功能: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 個月的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 評分量表[5]主要從患者關節活動度、日常活動等5 個方面評價髖關節功能情況,滿分是100 分,分數越高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好。
(2)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個月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數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量表[6]評估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進食、行動、穿衣等10 項內容,每項評分0~10 分,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3)生活質量: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3 個月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SF-36)量表[7],包括疼痛、社交、情感、心理等8 項內容,總分145 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1、3 個月 ,觀察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髖關節Harris 評分比較(分)
術后1、3 個月 ,觀察組生活自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評分比較(分)
術后1、3 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髖關節置換手術是老年人髖部疾病有效的治療手段,術后不正確的活動方式以及患肢過早負重可以導致髖關節功能恢復不良,專業人員準確的、適時的專業康復指導對髖關節置換術后預后有一定影響[8]。延續護理可明顯改善髖關節置換術后出院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和行為[9],傳統的延續護理形式簡單由普通責任護士完成,而取得省級資質的專科護士是可以為患者提供疾病知識、康復指導和心理護理等相關的專業知識,確保延續護理實施效果[10]。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出院前專科護士建立延續護理檔案及制訂延續護理計劃,術后3 個月內每月1 次的電話回訪及術后第2 個月的家庭訪視,都是由專科護士全程主導,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特點進行評估及落實康復鍛煉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有效促進了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發揮了骨科專科護士在康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觀察組術后1、3 個月的髖關節功能高于對照組 。由此可見,專科護士主導的延續性護理可幫助患者獲得連續關注和指導,保證患者術后居家功能鍛煉的準確性[11],促進了髖關節功能的康復效果。
手術后的康復鍛煉效果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12]。觀察組患者出院前1 d,專科護士邀請患者和家屬加入延續護理微信群, 微信群內專科護士會定期發送疾病相關的文字信息、圖片和視頻等,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讓患者和家屬反復收看,并且群里專科護士每個工作日下午解答患者和家屬的疑惑,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遵醫行為,更愿意配合落實各項康復鍛煉措施。本研究中專科護士在微信群及時答疑,解決了患者生理和心理問題,消除其顧慮 。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以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這與戴晴等[13]研究結果相符,有效的延續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專科護士主導的延續護理拓展了延續護理內涵,提升了護理質量,使患者得到專業的康復指導,明顯提高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鍛煉依從性,有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提升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