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秋華 李淼 馮麗 瞿廣素
PDCA(plan-do-check-action cycle)循環管理是由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愛德華·戴明在質量管理理論中提出,又稱戴明循環,是一個質量管理標準化、科學化的循環系統,是不斷循環、不斷提高、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PDCA循環管理包括4個階段: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處理),是一種結構化的質量管理,被廣泛應用于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2]。《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專用要求》(ISO/IECI 5189)中指出,檢驗前標本的質量控制對于整個檢驗科全方位的質量管理至關重要。因此,正確的標本采集是獲得準確檢驗結果的基礎[3-4],而檢驗前的過程環節眾多,參與的人員復雜,涉及患者、醫生、護士、檢驗人員及負責標本運送的臨床支持中心等多個環節[5-6]。基于以上幾個方面,醫院探索將多部門協作運用PDCA 循環管理應用于標本采集、送檢、簽收等環節的質量控制,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將醫院2020 年3—5 月30 個臨床科室作為實驗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為:1、2、5、7、8、10、12、14、16、18、19、22、25、26、29 號 科 室;對照 組 為:3、4、6、9、11、13、15、17、20、21、23、24、27、28、30 號 科 室。2020 年3—5 月 住 院患者標本共計600 247 份,其中對照組標本總數313 140 份,不合格標本共計2062 份,包括血標本1534份、尿標本237 份、大便標本66 份、其他標本225份,不合格率為0.65%,對照組接受傳統質量管理。觀察組標本總數287 107 份,不合格標本共計830 份,包括血標本657 份、尿標本69 份、大便標本31 份、其他標本73 份,不合格率為0.28%,觀察組接受多部門協作運用的PDCA 循環管理。標本均由取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的護理人員采集,臨床支持中心工勤人員負責運送。兩組標本不合格原因見表1。
對照組按照傳統操作,值班護士發放標本瓶,說明標本取樣方法、時間、注意事項,再由專門人員送檢。觀察組按照多部門協作運用PDCA循環管理。
1.2.1 計劃階段(plan) 分析前階段主要由實驗室以外的人員完成,此階段的質量控制仍處于實驗室難以把握的薄弱環節[7]。基于此,由醫務處、護理部、檢驗科聯合臨床支持中心、信息中心運用PDCA 循環管理,調查分析標本不合格原因,設定改進目標。

表1 兩組住院患者標本不合格原因構成比
1.2.2 實施階段(do)
1.2.2.1 成立標本質量控制部門 強化標本管理由醫院醫務處牽頭,護理部聯動檢驗科、臨床支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各科室護士長成立標本質量控制部門,將標本質量納入護理質量控制管理范疇。檢驗科每月定期對各臨床科室的標本質量進行統計分析,將分析結果反饋至護理部,由護理部統一下發至各科室護士長,各科室在每月護理質量控制會議上分析標本不合格原因,制訂整改措施。護理部按照PDCA 循環管理檢查臨床科室實施、執行情況,進行質量追蹤。
1.2.2.2 加強對臨床醫護人員培訓 加強對醫生正確開具醫囑、護士正確執行醫囑、采血流程、采血規范、采血技能的培訓。病區內多為低年資醫生開具醫囑,標本的采集由護士操作,而且大多是由夜班護士執行。而醫生開具錯誤醫囑,護士盲目執行醫囑,對標本采集知識缺乏,造成標本不合格。因此加強對醫生正確開具標本醫囑、護士標本采集流程、規范與技能的培訓非常重要。檢驗科完善培訓文件,聯合醫務處、護理部定期組織對低年資醫生正確開具醫囑、護士標本采集的理論和操作培訓,醫務處、護理部嚴格考勤。檢驗科將培訓文件裝訂成冊,定期更新內容,發放至各臨床科室,護理部將培訓視頻上傳至317 護信息平臺,供護理人員反復學習。
1.2.2.3 提高對標本運送環節的管理,縮短標本存儲及送檢時間 醫院設置臨床支持中心,專門負責運送標本。但支持中心工作人員存在文化層次較低、年齡偏大、流動頻繁等問題,導致未足夠重視運送標本的相關注意事項。因此提高對工勤人員的管理十分重要。護理部聯合臨床支持中心采取如下措施:加強工勤人員對標本運送注意事項的培訓,告知標本及時送檢的重要性;為防止血液標本的晃動及日光照射,統一標本運送規格箱、試管架及標本存放柜;制作標本送檢簽字表,工勤人員與病房護士及檢驗科檢驗師交接標本時共同查對標本總數、標本容器、留取標本量、送檢時間是否正確,雙人核對無誤后確認簽字。為防止血標本凝固,醫院在各臨床科室安置氣動物流傳輸系統,確保急查血標本在10 min 內送達檢驗科。
1.2.2.4 其他 各臨床科室根據其專科特點,將科室常規標本采集注意事項制作成表格,張貼在標本采集治療車旁,規范護理人員標本采集流程。同時,針對標本留取量、留取標本容器、標本留取時間等方面制作標本采集宣教單,加強對患者的宣教。1.2.3 檢查階段(check) 醫院多部門協同配合,開展專項督導整改 護理部聯動檢驗科、臨床支持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各科室護士長成立質量控制小組,建立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3 級質控管理,將標本質量納入護理質量控制管理范疇。檢驗科每月登記不合格標本,按照原因對不合格標本進行分類,反饋至護理部,護理部再統一反饋至科室,科室每月質量控制會上對不合格標本進行原因分析,擬定護理對策,反饋至護理部,并作為下個月的質量持續改進目標,護理部定期進行效果評價。
1.2.4 總結處理階段(action) 標本質量管理控制部門每月在護理質量控制會上,對不合格標本進行問題分析,制訂改進措施,以進一步提高標本質量。并將持續改進尚未解決的問題,在改進過程中,重點將存在的不足和成功的經驗作為下一循環提升依據和動力,使標本質量控制呈螺旋式持續上升的良好趨勢[8]。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20 年3—5 月住院患者標本共計600 247 份。對照組標本總數313 140 份,不合格標本2062 份,不合格率0.65%;觀察組標本總數287 107 份,不合格標本830 份,不合格率0.2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標本送檢時間不符合要求、標本凝固、標本量不足、標本類型錯誤、其他的不合格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表2 兩組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其發生率比較
通過試驗分析,多部門協作運用PDCA 循環管理可降低標本送檢時間不符合要求、標本凝固、標本量不足、標本類型錯誤方面導致的標本不合格率(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3.1.1 標本送檢時間不符合要求 醫院使用ELJMS 住院標本采集系統,標本需醫生開具醫囑,護士執行醫囑,綁定條形碼后才能采集。①標本綁定時間與采集時間不一致,標本采集后未及時更新送檢時間;② 標本采集后,未及時通知臨床支持中心工勤人員送檢,導致送檢時間超過條形碼綁定時間。
3.1.2 標本凝固 標本凝固主要以血標本為主,可能原因有①采血時抗凝劑與血量比例不合適,影響檢測結果[9];②護士操作方法不當,采血時間過長,導致血液在試管內凝固;采血試管多,護士未按規范順序采血;采血完畢后搖勻的方法不對或未及時搖勻。
3.1.3 標本量不足 ①標本采集量錯誤或不合格:以尿常規標本為主,可能與相關醫護人員沒告知患者留取足夠的尿量有關[10];②血標本采集量不足:護士在采血過程中未掌握好采血量;患者自身血管條件差;真空采血管本身負壓不足。3.1.4 標本類型錯誤 護士在執行醫囑時未嚴格“三查七對”,責任心不強。基于以上原因,醫院探索采用多部門協作運用PDCA 循環管理,強化醫務人員提升標本合格率的意識,規范標本采集流程及運送環節,標本不合格率降低。
標本管理從下達檢驗醫囑,經過采集、運送、前處理、檢測、歸檔和銷毀等多個環節,涉及醫生、護士、護工、檢驗技師等多業務部門[11]。因此,多部門協作顯得尤為重要。醫院醫務處、護理部、檢驗科、臨床支持中心、信息中心共同參與,整合標本不合格數據,分析標本不合格原因,多部門協作,打破部門之間壁壘,有效降低標本不合格率。
PDCA循環質量管理是一種持續質量改進方式,即由員工共同參與制訂具體可行的、能夠客觀衡量效果的目標,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自我約束與控制,以共同制訂目標為依據,對目標達成情況進行檢查、評估的一種方式[12]。標本醫囑下達、采集及運送主要由低年資醫護人員和工勤人員負責,而低年資醫護人員缺乏工作經驗,工勤人員文化程度低,流動性大。因此,醫院采用PDCA 循環管理,加強對臨床醫生、護士及工勤人員的管理、培訓,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閉環螺旋式管理。
自動化管理系統可優化實驗室檢驗流程,杜絕人工差錯的發生[13]。有研究證明,使用條形碼掃描技術在降低標本信息的錯誤率中有明顯效果[14]。而醫院全院覆蓋無線網絡、采用PDA、檢驗標本條形碼、患者腕帶二維碼、氣動傳輸系統使標本采集、運輸形成閉環管理。通過不斷優化信息技術,降低標本不合格率。
總之,多部門協作運用PDCA 循環管理提升了標本管理質量。PDCA 使管理更加注重科學性與連續性的結合,有助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研究證實,通過閉環重復,質量呈螺旋式上升,體現了現代質量管理的精髓,使質量改進措施更具可行性和持續性[15-17]。當然,在本次質量控制管理中,仍然有不合格標本。因此標本采集信息化建設仍需加強,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不合格標本,以進一步提高標本采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