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媛媛
培智學校學生由于存在生理缺陷或認知缺陷,學習能力不足,學習意識薄弱。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教學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數學概念教學可以有效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使其能更好地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可引入操作學習,讓學生在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在開展操作學習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培智學校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水平,合理設計操作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在操作中發現知識、探索知識、掌握知識。[1]
好的教育不在于選用多么先進的教學方法或多么精致的教學工具,而在于適合受教育者。培智學校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較低、認知發展速度較慢。教師要基于培智學校學生的認知起點,選擇恰當的操作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其在操作的過程中掌握數學概念,豐富學習體驗,挖掘學習潛能。
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開展操作學習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分別為實物操作與模擬操作。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靈活運用。實物操作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實物進行操作學習,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物操作具有直觀性與簡單性,能夠有效激發培智學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以“角”的概念教學為例,其教學目標為引導培智學校學生了解角的概念,學會區分不同的角,能夠畫出不同的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實物操作帶領學生進行學習。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并找出教室內與角有關的物品,如課本、尺子、黑板、窗戶等。將教學視角從課本轉移到學生所處環境,既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然后,教師給學生分發紙張,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角的認識,用紙折出一個角。通過簡單的動手操作,學生經歷了從“認識角”到“了解角”再到“制作角”的學習過程。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突破紙張材料的限制,利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制作一個角。這一開放性的操作活動更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興趣,進一步加深了其對角的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3種不同的實物操作活動逐步滿足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使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角的概念的理解。
老師帶領學生開展操作學習
模擬操作與實物操作最大的區別在于模擬操作利用的主要是想象力。在模擬操作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在想象中嘗試解決問題。模擬操作是實物操作的深化,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
以“角”的概念教學為例,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概念并學會比較角的大小是一項比較重要的教學任務。對于普通學生來說,角的大小這一概念很好理解,無非是比較角的度數。但對于培智學校學生來說,這卻是相對較難的一個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制作出一個角,再鼓勵學生通過想象來探索如何讓這個角變得更大,如何讓這個角變得更小,以及如何判斷角的大小。學生在想象與思考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角的大小概念。在學生完成模擬操作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實物操作的方式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在開展操作學習時,教師需要了解培智學校學生的當前認知發展水平,在掌握學情的前提下選擇恰當的操作學習方式,提升數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雖然操作學習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遵循適度原則,合理開展操作學習。過多或者過少地帶領學生進行操作學習都會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影響教學進度。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把握教學節奏,在合適的時機恰當地引入操作學習,提高數學概念教學的整體效果。
首先,教師應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帶領學生進行操作學習。從建構主義的視角來看,學習是知識內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但這對于認知能力較弱的培智學校學生來說十分困難[2]。當學生在數學概念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入操作學習,幫助學生破解問題,掌握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授得數是2的加法時,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加法的概念。對于培智學校學生來說,這一教學內容的難度相對較高。教師先拿出1根粉筆,讓學生數一數有幾根粉筆,然后再拿出1根粉筆,將2根粉筆放到一起,引導學生想一想“加上1根粉筆之后,老師手中的粉筆數量出現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直接觀察,學生發現教師手中的粉筆變多了。此時,教師引入“1+1=2”的概念,以動手操作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加法的認識,為后續的加法學習奠定基礎。
其次,教師需要在學生嘗試進行推理假設時,帶領其進行操作學習。在數學學習中,學生需要在不斷推理、不斷假設、不斷驗證的過程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對于認知能力偏低的培智學校學生來說,不論是假設還是推理,都具有較高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操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其推理與假設能力。
例如,在學習得數是5的加法之前,學生已學習過得數是2、得數是3以及得數是4的加法。在教學時,教師先不引入教學內容,而是要求學生通過擺放鉛筆的方式演示得數是2、得數是3、得數是4的加法。然后要求學生嘗試演示得數是5的加法,比如在4根鉛筆里加入1根,在2根鉛筆里加入3根,等等。學生以動手操作的方式驗證自己的假設,并得到最終的結論,在操作中掌握新的數學概念。
最后,教師可以在訓練學生思維時,帶領其進行操作學習。數學學習與思維能力具有緊密的聯系。思維能力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而開展數學學習活動也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為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把握好思維訓練的時機,遵循培智學校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為學生思維的發展提供助力,將學生的思維由淺層次引向深層次。如在數學主題活動中開展“同類匹配”“找不同”等有利于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的游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學校,社會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其中,“教學做合一”中的“做”,指的便是動手實踐。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因此,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關聯,以現實生活為背景,選擇合適的操作學習內容來開展操作學習活動,自然而然地引導培智學校學生動手操作,增強數學概念學習的效果[3]。
以“圓形”的概念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展現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的圖片,如盤子、月亮等,然后鼓勵學生嘗試描述圓形物品的特征,如“沒有直線”“沒有角”“可以滾動”等。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哪些圓形物品。有的學生會聯想到爸爸的表,有的學生會聯想到媽媽的鏡子。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鼓勵學生猜想“為什么汽車的車輪是圓形的,如果車輪是正方形或者三角形的,會怎么樣”,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提高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在作業設計上,教師應以操作應用為核心,為學生設計符合其能力水平的基于現實生活的作業,通過家校合作,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以“數”的概念課后作業為例,教師根據學生能力分層設計操作學習作業:A組學生重點練習數與量的匹配,在父母的協助下以按量分配物品、拿取一定數量的物品等為操作內容,內化數與量的概念;B組學生以點數為操作學習重點,建立物品與數量的對應關系概念,學生在父母協助下先把物品排好,再通過點并數、拿并數、拍并數等豐富的操作活動,感知物品與數量的對應關系;C組學生在父母協助下開展唱數活動,初步建立對數的感知。
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概念教學中引入操作學習能提高學生學習成效。操作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開展操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合理地選擇操作學習方式、時機以及內容,切實做到“教學做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