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玉,孔博鑒,馬建富
(1.鹽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2.江蘇理工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它關心人的健康成長,關乎人的生存生活,關注人的本性價值。201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2017 年,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關于加強生命教育師資隊伍”的提案;2020 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教育部明確提出“推動各地各高校將生死教育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計劃”。由此可見,生命教育已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化為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的重要概念。
其實早在20 世紀中后期,西方已開始了對生命教育的研究。1968 年美國學者唐納·華萊士“首次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創辦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其生命教育理論”[1];1979 年澳大利亞教育家特德·諾夫斯在悉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生命教育中心,培養學生為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做出最佳選擇的能力;1986 年在查爾斯王子的倡導和推動下,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生命教育中心,隨后英國政府開始關注和推進生命教育。20 世紀90年代,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開始推行生命教育。進入21 世紀后,生命教育對我國的影響日漸深入,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更是指出:“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
其實,我國近代很多教育家的思想中蘊含著生命教育的內容,但囿于他們所處時代的局限,彼時并沒有明確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但從他們的著述和實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窺見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內涵,這些思想對我國當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而作為我國近代職業教育思想開拓者的黃炎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黃炎培,生于1878 年,卒于1965 年,江蘇省川沙縣(今屬上海市)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愛國主義者,他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開創者之一。黃炎培一生在愛國主義和職業教育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斷探索,其著述和實踐中蘊含了諸多生命教育內涵,這些內涵雖然有時只是萌芽、火花和碎片的集合,但卻無法掩蓋其前瞻性和豐富性。筆者對這些內容進行了搜集、整理和提煉,按照其和當下生命教育內涵的契合度,從自然生命的教育、社會生命的教育、價值生命的教育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自然生命是人生命活動的物質載體,是人的生理性生命。作為個體的人要涵養自然生命,這是個體之人生存的基礎。為此,這個個體要擁有健康體魄的生命、融入自然意識的生命、保持心靈純真的生命,而黃炎培的思想中此三點都有體現。
1.擁有健康體魄的生命
擁有健康體魄的生命要求個人必須保持健康的行為與生活方式,遠離疾病,體格強健。作為愛國主義者和職業教育家的黃炎培,成長于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年代,他目睹了中國人民的孱弱和備受欺壓,年輕時便樹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同時他也深知一個羸弱的生命是無法實現自己志向的。1901 年考入南洋公學特班時,黃炎培從不缺席體操課,晚上學習累了還時常一個人鍛煉,以保持生命的活力;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是他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914 至1918 年間,他遍訪國內數省城鄉,還遠赴日本、東南亞、美國等地考察教育,在那個艱苦卓絕的年代,完成考察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否則難以成行。
黃炎培不但自己深知健康生命的重要,還注重對學生健康生命的塑造。1903 年,他在川沙縣辦學時就將體育引入了學校課程,“在川沙的教育實踐中,黃炎培特別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認為富國強民必須擁有健康的體魄”[2];1905 年,黃炎培在浦東辦學,學校舉辦體育大會,“內容有木馬、拳舞、大刀舞、單刀舞等,參觀者4000 多人,聞名江浙一帶”[3]45;中華職教社成立后制定的《職業訓育標準》,其中第七條即是“養成適合于職業的健康體格”;后來他又在《中國教育史要》中將“強健和活潑的體格”作為健全人格的要求之一。黃炎培健康體魄的生命教育觀一改舊“文人”孱弱的形象,也為當時其它學校樹立了典范。
2.融入自然意識的生命
黃炎培不僅是一位職業教育家,也是一位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的詩人和雅士。從9 歲起,黃炎培就跟隨外祖父孟蔭余在東野草堂私塾讀書,外祖父一生種花、植桑、養蠶,不應科舉,而東野草堂又是一幅“一曲明漪百畝桑,蔭人大木環村綠,坐我名花靜晝香”的美麗畫卷[4],兒時的黃炎培便在這畫卷的潛移默化中融入了自然,生命意識也受到自然的熏陶。
黃炎培融入自然意識的生命不但體現在親近和熱愛自然上,還體現在他遵循自然規律的學習方法上。他少時讀四書五經發現早晨更容易記住,恍然大悟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平旦清明之氣”,從此他特別珍惜早晨的學習時間。多年后辦職業教育,他也時常教導學生“一日之計在于晨”,讓學生懂得早晨讀書學習的重要性。這種融入自然的生命意識伴隨了他的一生,并寫下了諸如“倦涉人世間,貪看雪后湖;隱名謝塵客,息慮覓真吾”(《西湖漫步》)之類的親近自然又發人深思的詩句。
3.保持心靈之真的生命
生命教育面對千萬學生,應引導他們求自我生命之真,正如陶行知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可見,“真”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人生活在俗世,心靈常會受到各種欲望和誘惑的沾染,但黃炎培卻能在塵世中保持心靈之真,這真體現在他的正直、育人、做人上。
他少年時見人裝神弄鬼騙錢治病,氣憤地把香案掀翻。后來辦職業教育,他要求學生“仁民愛物”,“重在實事實行,和真人格的修養,做事不要名,不要利,不要權”[3]74。1947 年,在中華職教社成立30 周年紀念大會上,朋友周椒青說:“黃任之是個大傻子,但中國能多一些這樣的傻子,中國的前途,就大有希望了!”[3]181黃炎培的這種“傻”是生命之真的最好詮釋。
社會生命是指個體與社會形成的交互關系。人總是處于社會關系之中,并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從事一定的社會活動,豐富的社會生命可以豐富人生的閱歷。黃炎培的社會生命教育主要體現在找尋融入社會的生存之路、搭建立足社會的教育之路、選擇直面社會的光明之路這三個層面。
1.找尋融入社會的生存之路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扮演著一定的社會角色,必然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人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而生活。黃炎培少年時失去父母,他曾寫道:“回想當日汝兄妹三人,無父無母,伶仃孤苦,流轉寄食于諸父之家。”[5]多舛的命運使黃炎培能正視社會的現實性,不空想不幻想,積極融入社會求生存。他到百貨商店做臨時營業員,學會了在柜臺上零售貨物的營業技術;20 歲時去做家塾教師,一面教書一面學作詩文,并常參加當地書院的詩文比賽,屢獲獎金。做此類事情微薄的收入不但緩解了兄妹三人生活的困境,也讓他自小養成了融入社會,重現實、重實用的思維。后來辦職業教育,他提出“改文字的教育,而為實物的教育”,“要使動手的讀書,讀書的動手,把讀書和做工兩下并起家來”[6],這些理論與實際并重的社會生命教育內容既來自當時中國的現狀,又與他年少時養成的融入社會方能生存的思維緊密相關。
2.搭建立足社會的教育之路
經過長時間的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黃炎培認為當時中國教育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與職業的分離。針對這種狀況,他提出了一種融教育與職業為一體的新教育形式,即“職業教育”,并闡明辦職業教育絕對不許在書本里討生活;后又在《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中闡明,“辦職業教育,要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要分出一部分精力用于全社會的運動”[7]。在黃炎培看來,辦職業教育必須搭建立足社會的教育之路,不可脫離社會辦教育,而是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黃炎培在江蘇昆山徐公橋辦鄉村教育實驗區時,了解到農村公共衛生條件差,便派醫生下鄉進行改良;1918 年,他了解到上海市西南區貧困勞動者和無業者眾多,又考察發現鐵工和木工兩科與人們生活關系緊密,是發展工業最基本的技能,于是他根據社會現狀將中華職業學校選定在上海市西南區,開設鐵工和木工兩科。這些都體現了黃炎培立足社會的生命教育內涵。
3.選擇直面社會的光明之路
黃炎培出生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面對國家危亡、世風日下的現狀,他卻能在亂世中直面社會,時刻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選擇“辦學堂、開民智、醒民眾”,自強不息、振興中華的光明之路。他先是辦起了川沙小學堂(1903)、開群女學(1903)、廣明小學(1904)、浦東中小學(1905),辦學思想著重于喚醒民眾,每周師生都要“分向附近各村落,召集男女老幼,從識字中間講到國家情況、國民責任”[3]44;后又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1917),辦中華職業學校(1918),下決心為大多數平民謀幸福,探索職教救國之路。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碎了他的職教救國夢,抗戰勝利后,黃炎培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找尋到了一條建設新中國的光明之路。
我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高海清說過:“人之為‘人’的本質,應該就是一種意義性存在、價值性存在。”[8]人的價值生命是對自然生命的揚棄,對社會生命的升華,因此,創造和實現價值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黃炎培價值生命教育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實踐勞動和職業平等的價值生命活動、創造和實現價值生命的最高境界三點。
1.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
價值判斷力是一個人對事物的屬性和規律作出判斷的能力,它是價值選擇和行為活動的基礎。對學生來說,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十分重要,他們應當明辨是非對錯,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黃炎培提出的“敬業樂群”教育恰是讓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判斷力的體現。當時一些學生自我意識強,注重物質價值,無家庭和社會責任感。他曾說:“現在的學子,往往受學校教育越深的,對家庭和學校越是埋怨和厭惡,對社會越是鄙視和排斥。”[9]針對這些現狀,他提出“敬業樂群”,使學生對職業和事業有責任心,“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利居群后,責在人先”[10]。這些內容使學生理解了職業的社會價值和意義,以及自身應當具有的精神和情操,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上,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
2.實踐勞動和職業平等的價值生命活動
我國封建教育存在著輕視勞動的思想,許多人以讀書做官為榮。在當時,學習農業的害怕辛苦勞動,學習商業的認為商人地位低下。針對這些現象,他提出要進行“勞工神圣”教育,明確不管是腦力勞動者還是體力勞動者都是勞工,還將“尊重勞動”四個字印在學生《誓約書》的第一條,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勞動、職業平等的正確觀念,并且時時不忘付諸實踐。他在學校開辦特色手工課程,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所有的清潔、打掃等雜事,全部由學生輪流負責;中華職教社的師生平時要穿短裝,以方便工作,免除文人舊習等。“勞工神圣”教育破除了學生對于讀書謀事的蔑視,解除了學生對于職業貴賤的心結,讓學生養成了尊重勞動和職業平等的生命教育觀念。
3.創造和實現價值生命的最高境界
創造和實現價值生命是一個人在實踐活動中展示和發揮自身能力的過程,它是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有著崇高的要求,體現在黃炎培的教育思想上主要是人格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兩方面。
關于人格教育,黃炎培在《中華職業學校成立三周年告諸同學》中提出“欲全人格,行動必須非常謹嚴,操守必須非常峻潔”[11]。他平時亦不忘告誡學生不可自私自利、過于圓滑,要潔身自好,明確完整人格對人生的意義,要求學生養成“金的人格,鐵的紀律”。同時,黃炎培的一生都貫穿著愛國主義的主線:1931 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他組織成立了“抗日救國研究會”,討論抗日大計;1932 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發生后,中華職教社師生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運送軍火;他將“教育”和“救國”融為一體,提出“服務勿忘愛國,愛國勿忘服務”;1935 年3 月,他積極倡導制定教育方案,提出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心。
黃炎培的人格教育促使自己和學生立身社會、服務社會;黃炎培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求自己和學生熱愛國家、服務國家,使人們具有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最大限度地創造和實現了人的價值生命。
近年來,隨著網絡不良思想的影響和西方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金錢至上價值觀的沖擊,加之學習壓力、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凸顯。而職校生學習基礎差,學習熱情不高,自信心缺乏,導致其趨于功利化,社會價值淡化,生命意識淡薄,心理抗挫折能力差,抑郁癥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自殺、自殘、傷害他人的現象也時有發生。由此可見,對職校生開展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緩,而黃炎培職教思想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對上述現象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借鑒價值。
生命觀是一個人對自身生命所持的態度,積極健康的生命觀有助于學生的身心成長和未來發展。當前,我國職校生存在生命觀庸俗化甚至低俗化傾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國家的認同感缺失,探索黃炎培生命教育的內涵對上述不良現象可以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1.人格“真”“美”
生命教育引導個體追求生命的“真”和“美”。黃炎培一直教導學生要注重真人格的修養,1931 年12 月,在《救國通訊》的刊頭他提出了四種修養,第一條就是“高尚純潔的人格”。他多次向海外華僑募集教育經費而從未謀私利,他常在基層干職業教育,兢兢業業,他兩次拒絕出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他是“真”和“美”人格的典范。現代職校生應以黃炎培人格教育思想為本,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和審美品格,使自己成為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的典范,學習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美醫生”的大愛精神,學習航天英雄的探索奉獻精神,學習冬奧冠軍的奮勇拼搏、敢于爭先精神,掌握精良的職業本領,健全自身的人格。
2.自治自省
黃炎培認為學生是職業教育的主體,要學會自治,也就是學生要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覺履行道德規范。中華職教社向學生提出口號,“無論何事皆當自己解決”,“無論何時須遵守紀律,服從公理”[12]。學生要通過自治完善自身,通過自省遵守職業規范,黃炎培正是通過自治自省教育讓學生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以求進步。
現代職業教育的生命觀應當以此為鑒,加強學生的自治自省教育,使學生自主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對照自己的不足時刻反省,彌補漏洞,不斷前進。這需要教育者有針對性地逐步施以自治自省教育,讓學生找到生命的意義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
3.愛國主義
黃炎培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使學生心懷愛國的生命觀。他經常號召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為國家和人民服務。1933 年,在中華職教社成立15 周年大會上,他號召學生“人人須勉為一個復興國家的新公民,人人有一種專長,為國家、社會效用”[13]17。1945年,黃炎培發起成立了中國民主建國會,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積極貢獻,中華職業學校的許多學生后來都成為了革命者和科學家。
在動亂年代,黃炎培推崇愛國主義是歷史之必然,和平年代的今天,同樣需要愛國主義。青年學生在學好技能的同時,必須將愛國主義的人生觀放在首位,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生存是生命的保障,生存為生活創造價值,積累財富,提高生活的質量。一個人要有正確的生存觀才能直面社會,克服困難,走向成功。但“00 后”職校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泛起,常以“我高興”“我喜歡”等作為生命行為的標準,缺乏團結合作精神,無法適應社會需求。他們大多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遭遇挫折便留下心理陰影或一蹶不振。面對上述現象,重溫黃炎培的生命教育內涵,有利于職校生樹立直面社會的生存觀。
1.合作精神
黃炎培十分強調學生之間團結合作的精神,他認為合作才能產生合力,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對國家、社會有利,對個人亦有益。他把“共同合作的團隊精神”作為“敬業樂群”的重要內容之一,把“養成互助合作的精神”作為《職業訓育標準》的條款之一,把是否具有“博愛互助的精神”作為衡量“金的人格”之標準。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應大力培育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未來社會是大科學社會,不僅需要競爭,更需要合作,“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已成為新時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內涵。因此,現代職校生應克服“以個人為中心”的不良傾向,樹立“合作共贏、合作共擔”精神,積極融入社會,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
2.挫折教育
黃炎培一生屢遭困難和挫折,為喚醒民眾的慷慨演說而招來橫禍,為辦中華職業學校四處籌款時常碰壁,為開展“大職業教育主義”活動屢遭國民黨的打擊和迫害,但他依然和中華職業學校的師生在動蕩不堪的年代堅持辦學,在1937 年答復母校交通大學青年的回信中提出“更須以堅強貞固的節操,戰勝千難百險的環境”[13]228。
當今社會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職校生一方面要承受學業、家庭、人際關系、社會生活等諸多壓力,另一方面又多為獨生子女,爭強好勝,個性十足,有著經不起挫折和逆境的“蛋殼心理”。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可通過視聽媒體、故事講解、活動參與等方式讓學生直面挫折、體驗挫折、克服挫折,并激發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意志,提升其生存的信念。
3.教師引領
教師是教育的引導者和指導者,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表率作用和融洽的師生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生命意志品質,增強學生畢業后直面社會、迎接挑戰的勇氣。黃炎培很重視教師的表率作用,凡事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帶頭踐行,注重教師人格對學生的感化作用。
現代職業院校應建立專業的生命教育師資隊伍,以有利于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開展。現階段我國職業院校生命教育教師大多由輔導員(班主任)兼任,很多輔導員(班主任)沒有專業的心理學和醫學背景,生命教育活動難以深入開展,多是在課堂上進行說教式和灌輸式的教育,難免枯燥乏味。因此,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生命教育教師隊伍:可以在師范院校開設生命教育專業,培養專業化的師資隊伍;也可以在相關專業中增設生命教育,培養學科化的師資隊伍;還可以在高校開設生命教育的通識教育課程,為學生將來從事生命教育做準備,培養通識化的師資隊伍。
生活觀是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及觀點,職校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必須養成熱愛勞動的生活觀。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條件,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4],由此更可見勞動的重要意義。但當下在職業院校還是存在著勞動教育被弱化的現象,體力勞動、技能勞動受到歧視,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思想盛行,甚至產生“啃老一族”“躺平一族”。在此背景下探討黃炎培的勞動育人思想,對于職校生樹立熱愛勞動的生活觀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1.勞動光榮,職業平等
受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歷來存在著崇尚讀書做官、鄙視勞動的價值取向。但黃炎培對勞動有著深度的認同,中華職業學校學生入學誓約書首條便是“尊重勞動”。他倡導“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的教學原則,把讀書和勞動結合起來;他還提出“勞工神圣,是吾人良心的主張”[15],認為教師和工友是平等的,不應有歧視工友的做法。
黃炎培秉持的這種熱愛勞動、職業平等的生活觀對今天的職業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職業院校培養技術技能勞動者,他們更需要形成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生活觀,其課程體系和實習實訓教學應體現勞動教育的時代特征。可以通過設立學生勞動實踐周,開展“勞動之星”的評選等,做到“以勞強體”“以勞增智”,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四最”勞動生活觀。
2.掌握技能,積極就業
對于職校生來說,掌握技能,積極就業是非常必要的。黃炎培的實用主義教育理念提倡實際操作、實際應用,強調學生以實際勞動作為掌握技能的途徑。1915 年他隨團到美國進行教育考察,發現美國的教育重在傳授勞動者較高的技能,回國后就結合現狀進行了有益的借鑒。他還認為“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具有職業性的,是與生活和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的”[3]56,因此學生要積極就業,服務于社會生產、社會生活。
現階段我國職校生就業中存在技術生疏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目前的學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論基礎而忽視了實踐課程。為此職業院校應進行深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協同育人,使職校生畢業即就業。
3.立德樹人,弘揚精神
黃炎培要求學生按照《實習規則》養成職業道德和勞作精神:一方面他主張職業教育學校不要離學生的實習地太遠,否則會影響學生實習和訓育;另一方面他還注重環境的熏陶,寫下箴言警句,如“勞工神圣”“雙手萬能”,編制校訓校歌,如“用我手,用我腦,不單是用我筆”,懸掛于學校和工廠的各處,讓學生隨時感受到職業道德的約束力和勞動精神的感召力。
進入新時代,我們大力倡導熱愛勞動、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道德精神。職業院校擔負著為祖國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重任,更應注重對學生的道德養成和精神塑造,通過勤工儉學、志愿者活動、勞動實踐等,使學生遠離“嬌養之風、游惰之風、浮夸之氣”[16],做到“以勞樹德”“以勞育美”,塑造品德高尚和勤勞樸實的生活觀。
黃炎培生命教育內涵涵蓋了自然生命的教育、社會生命的教育和價值生命的教育三個方面,它啟示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生存觀、生活觀,把人引向生命領域、生存世界、未來生活,實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總之,生命教育與每個職校生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職業院校應時刻認識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借鑒黃炎培生命教育思想的價值,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生命力勃發的職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