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亭
在歷史教學中,口述史料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認識和理解歷史的有效載體,教師應當不斷開發、豐富歷史課程中的史料,為歷史知識的教學提供更加充分的證據。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大多較為注重知識結論的教授,反而忽略了運用史料研究歷史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提升。在新時期,教師既要注重歷史結論的講解,更要重視學習的過程,以口述史料為載體,引導學生經歷閱讀、思考、交流、探究的學習過程,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高中歷史課程內容,對口述史的運用策略進行探究,以期推動口述史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滲透,提升歷史教學效果,促進高中生歷史素養的發展。
運用口述史料,創設形象情境
歷史是一門人文性的課程,其中的許多知識都需要從特定的時期與地域出發,才能形成準確、全面的認知,如果只讓學生背誦知識的結論,不僅會失去歷史這門課程的魅力,也難以使學生真正地理解相關知識。因此,教師可以運用口述史料,在課堂上創設出形象的歷史情境,盡可能地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站在不同人物的視角與立場上,理解口述史料反映的歷史事件與人物,讓口述史料成為學生與歷史知識之間的橋梁。這就需要教師在明確教學主題的基礎上,積極搜尋相關的口述史料,將其合理地融入歷史課堂上,并構建、完善歷史情境,利用口述史料更加客觀、真實地還原歷史情形,從而使學生產生形象化的認知體驗。
歷史知識的學習需要建立在特定的情境當中,因而許多教師會利用圖片、視頻等資料輔助教學的過程,盡可能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情境。相比于直觀的照片或視頻,口述史似乎在形式上并不占優勢,但它在實踐教育過程中的表現效果卻出人意料,甚至比照片與視頻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帶領學生走進歷史情境,使他們形成深刻的理解與體驗。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口述史之所以能達到這種效果,是由于史料本身是從親歷者的第一視角出發而形成的,這些講述者或許并沒有多高的文學素養或表達能力,但他們對親身經歷的描述往往直觀而感性,這就是口述史料最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口述史料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與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建立聯系,使學生站在這些人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從而形成情感上的共鳴。與史學家下的歷史文獻相比,口述史料更加真切、生動,是用于構建歷史教學情境的寶貴資源。
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時,由于現代高中生是在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要讓他們體會抗日戰爭時期的艱險苦難存在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口述史料,如:“1937年7月7日夜,密集的槍炮聲把我驚醒……一早起來正準備去上學,卻看到一枚炮彈在自家北房西側爆炸……”這段口述史雖然內容不多,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但畫面感極強,用最直觀的話語描述了當時的情境,讓人讀起來膽戰心驚,意識到戰爭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教師可讓學生先自主閱讀口述史料內容,試圖站在口述者的角度,去想象當時的場景,然后與其他同學一起談一談感受和看法,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對抗日戰爭的相關歷史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人民政權的鞏固”時,教材主要從國家的角度出發,簡要說明了土地改革的背景、措施、時間和效果,而沒有詳細講述土地改革對于中國人民生活的重大改變。對此,教師可引入如下口述史料:“我說我以前真是苦啊,十八畝地都是我一個人鋤。我鋤地,我第二天還得早起賣饃,那鋤不完咋弄。我給自己定個任務,一回鋤四行,一行數三十棵玉米,這三十棵鋤完了鋤到頭了才抬抬頭,彎著腰鋤完都直不起腰來。一下子日頭多高的,回去晚了一看婆子也沒給留飯吃也沒有湯喝。咱們這么多年受的苦多啊,現在共產黨來了,咱們得跟共產黨說說,讓人們都知道。有共產黨撐腰了,咱們就一塊去斗他們,把剝削咱們的欺負咱們的都還回來!”該口述史料出自土地改革運動時期,是一名農村婦女受訪時所說,教師可讓學生閱讀口述史,并對其中的信息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地主壓迫下農民的困苦以及土地改革后農民生活的巨大變化。
深入分析史料,探究歷史問題
口述史料是口述者對自身經歷的描述,能夠描述出真實化的歷史情境,但這些資源開發與收集的最初目的并不是為了教學活動服務,所以一些史料并不能讓學生直接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結論,而是需要通過對口述史料的分析探討,才能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因此,教師要圍繞口述史料,結合教學主題,設計一系列的課堂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對口述史料形成由淺入深的理解學習過程。同時,用問題串聯課堂教學活動,有助于改變過去“一言堂”的教學,為學生留出更多自主思索與探究的空間,鍛煉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到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教師可以呈現出相關的口述史材料,如:“材料一:俄勒岡的牧羊人將羊肉喂了鵪鶉,而我卻在紐約和芝加哥等城市里看到人們在丟棄的罐頭廳里找剩肉;材料二:幾千蒲式耳的蘋果爛在果園里,與此同時,數以百萬計的孩子卻因父母的貧窮今年冬天吃不到一個蘋果。”接著,教師在圍繞這些材料提出問題:“在1929年以后,為什么大量民眾的生活難以為繼、缺衣少食呢?資本家為什么寧愿將商品丟掉,也不捐獻或者售賣給窮人呢?”引導學生結合口述史料與課本內容,總結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將口述史料中的歷史現象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充分的結合起來,把握歷史現象與規律之間的聯系,實現歷史思維的有效發展。
又如在教學“人民解放戰爭”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的必然性,教師可展示口述史料:“農會給我分了幾尺白洋布,我說我有一件喝茶衣裳就行,那些我都不要。那咋辦呢,拿了給解放軍做鞋。咱們支援國家,支援人民解放軍。所以人家對我也有個好感?!辈⑻岢鰡栴}:為什么農民要拿自己分到的白洋布給解放軍做鞋?讓學生通過閱讀與思考,感受農民群眾對人民解放軍的關愛和擁戴,農民群眾甘愿為了解放軍舍棄自己的利益,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解放軍代表著人民的利益,所以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解放戰爭的勝利是解放軍戰士與廣大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
組織實踐活動,收集口述史料
為了充分發揮口述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讓學生掌握口述史研究的方法,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引入口述史料,還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把口述史融入課后訓練、家庭作業當中,讓學生采訪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從老一輩人的口中獲得歷史信息,要求學生提前設計好問題,合理尋找調查對象,并做好記錄、錄像工作,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他們了解口述史料的形成過程與采集方法。在收集了相關的口述史資源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對口述史料進行整理總結,拿到課堂上互相分享,匯報自己收集的口述史料以及運用的方法、采訪的對象等。這樣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還能拓展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資源,對教材內容形成有力的補充,讓學生結合口述史料學習相關知識,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3—4人為一組,分組時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能力特長,如歷史知識水平、溝通表達能力等,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分工,然后綜合運用小組討論、史料搜集等方法進行研究。一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歷史博物館、圖書館等渠道,搜集現有的口述史料,將其以圖片、視頻、文檔等形式整理下來。二是可以尋訪周邊區域的老人,了解他們的實際經歷,將他們的口述內容以文字、錄音等方式整理下來,形成一手口述史料。最后,教師再指導小組在課堂上依次分享收集的口述史料,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整合起來作為課堂學習的重要資源,這樣能提升歷史教學的質量,也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產生自信心與成就感,增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對比不同聲音,多維還原歷史
在歷史研究過程中,口述史料是一種獨特的歷史敘事方法,通過對當事人口述內容的記錄,了解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時代背景,對現有的史料進行補充與延伸,以豐富的史料盡可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但口述史也有著一定的局限,由于史料內容是由當事人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表述出來的,所以會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對于相同的歷史事件,不同群體發出的聲音和觀點也會有所不同。如果僅憑某一群體提供的口述史料進行學習,可能會對歷史事件形成片面化的認識。因此,歷史教師在運用口述史料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搜集不同群體提供的史料,力求從多個維度出發,分析歷史事件的情況,還原歷史的真實情境。一般來說,教師大多會比較重視時代背景下重視歷史人物留下的口述史料,但普通民眾的口述史料也不可忽視。
比如在教學“工業革命”的相關內容時,如果僅從西方國家統治者、資本家的視角進行解讀,通常只能看到工業革命對社會發展帶來的益處,而如果從普通民眾的視角出發,則會對其形成新的認知,如工業革命時期的一名編織工曾說:“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一點肉……豬板油是發臭的……往往已經半腐爛了。”還有歷史著作中記載:“他們(工人)睡覺的地方常常是用麻袋、棉屑或者麥秸鋪成的,沒有舒適的床架和羽毛褥墊的床?!蓖ㄟ^史料對比,可以發現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的進步,還有對工人的進一步壓榨和剝削。由此可見,教師要注重不同群體口述史料的運用,引導學生通過多角度地分析,盡可能全面地認識歷史事件。
教材內容與口述史料的整合,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歷史事件形成多方位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改革開放進程”的時候,教材內容主要從宏觀層面出發,描述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如在深圳、珠海等地設立經濟特區,開發十余個沿海港口城市,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等,那么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改革開放下人民群眾的生活如何?誰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問題都無法從書本中得到答案。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如下口述史料:“通常星期六講完課,我便在羅湖口岸深圳一側的華僑旅社住一晚。當住客過多、床位不夠時,旅社就在過道里甚至廁所門口,支上軍用床,我就在各種異味的‘熏陶’下入睡。我又兼營洗車業、餐飲業,就是從這些最不起眼的小行當里,憑著自己干一天頂別人干兩天的玩命勁兒,逐步積累資金實力?!边@些口述史源自改革開放時期深圳特區中的外地勞動力,通過對這些史料的閱讀分析,可以讓學生從工人和創業者的角度了解改革開放下的社會環境,感受廣大勞動人民為了國家建設而不懈奮斗的崇高品質,使學生了解到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功,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共同努力奮斗的成果,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那個年代人們不畏艱苦、勤奮勞動的寶貴精神。
綜上所述,口述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改變傳統說教的方式,創設出形象生動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對歷史環境與事件形成更加深刻的感觸。因此,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內容,積極地向外拓展,帶領學生通過圖書館、互聯網、實地調查等多種方式,收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口述史料,以此來豐富歷史課程的內容,為歷史知識的學習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通過多種口述史料的閱讀學習,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他們運用口述史料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推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