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云南這樣的多民族的邊疆省份,民間美術文化遺產是云南民族文化的載體,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宗教、民族、地域研究等價值,隨著文化遺產實踐的發展,不同的主體對于文化遺產的價值都各執一詞,其歸因于社會發展逐漸更替下的行為取向差異。從文化遺產價值的本身出發,探討其民間美術文化遺產的價值屬性及當前的存續狀態,對于明確云南民間美術和促進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遺產;價值;民間美術
一、民間民族繪畫的文化遺產價值
何謂民間美術?通俗地說是由當地人民群眾創造的,以美化環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民間美術作為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愈發受到人們的關注,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及科學價值,在傳統節日傳承一個民族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傳統道德發揮著重要作用;再者,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何謂民族美術?方國瑜從康斯坦丁諾夫《歷史唯物論》第十一章《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民族殖民問題》引用了斯大林給民族下的經典定義: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有共同地域、有共同經濟生活以及有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狀態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其次對于美術創作而言,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美術,民間少數民族題材一直都是美術家們關注的焦點,在藝術品市場上的表現也非常突出。
一直以來,豐厚的民間文化給云南的美術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營養,也是云南美術家靈感的源泉,但社會發展對民族傳統文化、生活習俗的沖擊,人們對現代物質生活的需求與向往,也是今天民族文化傳承中無法回避的現實與矛盾。社會形態的改變最終導致藝術家審美判斷的偏差,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的初衷是表現真善美,宣揚人文主義關懷,而今卻為迎合消費墮入空泛、矯飾、沒有情感的“商品畫”行列,也就是所謂的“行畫”遍布整個藝術市場,也就導致今天多元的藝術思潮與紛繁的繪畫風格的價值存在多重性差異。起初,藝術的本質置于形而上學的高度,沒有與生活發生物質性聯系,而如今,隨著文化消費的發展,且在云南這樣的民族多樣化的地方,少數民族繪畫題材文化遺產有多重價值體系并存。繪畫類文化遺產由于其自身具有娛樂性、可參與性及藝術性,利用其豐富的民族資源與民族背景,繪畫慢慢由一開始純粹的記錄生活,轉向用于主體之間相處的交換物,再轉向為了迎合消費者而發展的“商品”,由此將繪畫類遺產形成了“生活、禮物、商品”等價值形態。
二、作為日常生活事象的民族繪畫
作為民間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南民間美術一般多與宗教、巫術、祭祀、喪葬、節慶等民族民間活動有關。因此,其外表往往帶有一種宗教、神秘和古樸等特征。作為日常生活事象存在的民間美術,圍繞著生活狀態有著獨特的思想內涵。
其一,民間美術大多數用于懷念先祖和傳宗接代,在云南,由于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也各式各樣。別林斯基說:“在各個民族的嬰兒期和青年時代,藝術或多或少地總是表現于宗教思想?!碑斎?,云南也不例外,在原始信仰演變成宗教的時候,宗教便借助于造型藝術的形象性,去散布人死后的幸福生活及祈求實現傳宗接代等愿望。例如:麗江芝山福國寺護法堂的《大黑天神》,其原著雖然不存,但仍有許多摹本流傳于世,并具有極高的遺產價值。
其二,民間美術也用于驅兇避害與祈祥求福,民間常稱為“辟邪”,早在原始民族的意識中,世界就已經是在精靈鬼魅的統治之中了,因而充滿著各種災難。在社會生產了非常落后的情況下,戰勝自然力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神鬼,而祭祀和巫術則是人神交往的主要手段,因而相繼出現許多表現獰厲之美的民俗藝術品。例如:佤族用木雕作品服務靈魂崇拜、景頗族用木樁祭祀地鬼。
其三,還用于諷惡揚善與勸誡引導,從古至今,用于懲惡揚善、勸誡引導的美術作品數不勝數;著名畫家張宜作品《揚正氣》系列,庚子新春,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波及全國,舉國上下同心共戰肺炎疫情之際。在歌頌人民抗疫、防疫精神的時候,張宜首先想到的是驅邪除災、懲惡揚善、揚人間正氣、保一方平安的鐘馗形象。他所表達的正是當下人民群眾對早日戰勝病毒疫情,贏得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與期盼。
三、作為禮物交換的民族繪畫
所謂禮物是指:贈送給人或人與人之前互相贈送的物件。最早起源于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編撰的《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狈▏幕祟悓W家莫斯認為,禮物贈予和回贈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活動,而是整個社會生活(社會關系、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原始人類共同體就是建立在禮物交換的基礎上的。原始社會形成了以禮物交換為中心的生活方式,人與神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以及人與人的關系都融合于禮物交換之中,形成了禮物社會和禮物文化。禮物交換構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關系,交換雙方為親屬或熟人,交換的目的是社會關系的構建與維系,交換的基礎是雙方對交換物的認可與接納。簡而言之,作為禮物交換的主體是你認識的人,而作為禮物交換的事物它含有一定的意義,通過禮物贈送的方式傳達主體間的想法。繪畫本身就有意志表達、傳遞思想、表達感情的社會功能;而當他作為禮物時,它便轉化成人與人之間禮物交換的媒介,繪畫作品逐漸以禮物式流動,在當地人群的生活空間中形成了熟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共享,從而轉變為地域人群共同體的娛樂、實踐活動的文化表達。繪畫是對于現象的還原,這個作為本真世界顯現的民間繪畫藝術,已經不再是現實之物,不再是生活使用價值和商品價值的載體,而成為存在贈予人的禮物。繪畫作品也由一開始記錄“生活事像”逐漸向作為“禮物”交換轉變。在民間繪畫藝術的贈予活動中,民間繪畫形象不再是異化的現實,而是回歸了自己的本源即本真的世界。
四、作為商品消費的民族繪畫
根據商品的概念,任何勞動產品都具有成為商品的潛能,只需要經過交換形式上的確認即可。繪畫亦是如此。繪畫為文人世界的雅好之物,有雅好就有所求,有所求則效用價值生,效用價值生則利益起,遂謀之、售之、營之者眾,而后經由逐利之普及發展為行當、市場。
早在漢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傭書”“俑畫”等行當,既能書善畫之人從事書畫事物并從中獲取一定的報酬;《后漢書》記:“劉梁,自滿山,賣書于世以自資”,也就是說日常物品交易的集市中,就有專門通過書寫繪畫特長而謀生的群體,當時的宮廷畫家也因此而存在,這可以視為后來所謂職業書畫家的雛形。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畫的交易更為普遍,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典故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書畫經濟效用的認知:王羲之曾在集市上為老嫗書扇,扇子隨即價格劇增且被市人拿去競市。正是由于王羲之書法的魅力促使了交易的產生,而在這個交易行為中也透露出了人們對隱藏在作品中的“名家”價值的關注。到了唐代,出現了規模更大的書畫市場,市場中有專門從事書畫買賣交易的商人,他們的出現加速了書畫作為商品的流動性。杜甫詩歌“憶昔咸陽都市匯,山水之圖張賣時”的描述形象地再現了當時書畫作品張賣于市場的情形;書畫的價格也因此上漲。兩宋時期是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各個行業的市場化流通都極為昌盛,在此基礎上,促進了書畫市場的專門化與多樣化發展,催生出以賣畫為生計的職業畫家。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在兩宋基礎上持續發展,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加劇了人們對于書畫的買賣與追逐,書畫市場也進一步從其他行業市場中分離出來,集散地性質的書畫市場不斷涌現。而現如今,由于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繪云南畫市場營銷模式增多,例如:翠湖邊以繪畫為生的職業畫家;以及各地區聘請畫家繪制墻畫及各式各樣的餐館、奶茶店、休閑娛樂場所等都選擇使用繪畫作為裝飾的主要手段;還有各個地區的小型博物館都存在有許多以營銷為主的繪畫作品。當然,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類作品都富含當地的文化特色以及民族風情,這無疑是對當地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吳興幟,彭博.價值分層:民族民間舞蹈存續的文化邏輯[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03).
[2]吳興幟,彭博.論價值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多重存續形態——以彝族阿細跳月舞蹈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0(04).
[3]吳興幟.文化遺產旅游消費的邊界體系構建[J].民族藝術,2017(04).
[4]張筱蓉.云南民族民間美術特點分析[J].哲學與人文科學,2018(12).
作者簡介
陽梅(1997—),女,漢族,美術學專業碩士,單位: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民族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