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唐代劉知幾所撰寫的《史通》作為第一部史學史,史無前例般深入地總結自孔子到唐初中國文學、史學事業各個方面的特點、流變、價值等。本文旨在以《史通》為研讀基礎,追究劉知幾學術思想的淵源,結合筆者自身對《史通》及劉知幾的認識,以及對相關研究的研讀與總結,探究劉知幾在《史通》里體現出的其獨特的思想。
關鍵詞:《史通》,劉知幾,思想,學術,史學
一、劉知幾的學術思想淵源
馬克思有言“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從程度,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劉知幾所著的《史通》,展現了劉知幾豐厚的學術思想,而劉知幾的這些成熟的學術思想,來源于時代的需要、社會的發展以及他個人求知的深度。
首先是時代的需要,劉知幾生活在武則天時代。該時期最為突出的是文化的繁榮,唐朝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狠抓修史工作,這為劉知幾史學事業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其次是與徐堅、朱敬則、劉允濟等同道之友長久的交流探討,對孔子、司馬遷、劉勰、王充等前輩的史學思想,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的繼承與創新。最后是受書香門第、世代官宦之家的家學淵源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歷史典籍濃厚的興趣與不斷地學習和努力。
二、劉知幾的學術思想
(一)史學批判觀
劉知幾在《史通》中對初唐之前的史學著作、史學方法、史學活動、史學觀等多方面進行了多方位的批判總結。
1. 不迷信史書,批判古書內容的不實之處
中國上古的史書大多是“輕事重言”,因此,劉知幾對人們長久以來盲目崇拜古書,迷信古書的記載的現象極力批判。并且在《疑古》《惑經》中,對《尚書》《春秋》所記載的一些內容提出批判與分析。
關于《尚書》,《惑古》開篇劉知幾就分析了《尚書》記事缺略的原因。首先自古史書就“以言為主”,其次是“拘于禮法,限以師訓”,再次是圣賢“愛憎由己”,古文文辭簡約,使后世學者難以清楚明白。劉知幾通過對《尚書》中記事不實的質疑,不僅指責了后世史家評史、選材不審慎的態度,也宣揚了“史學獨立”的思想。關于《春秋》的論斷,劉知幾在《惑經》篇中對《春秋》作出評價,認為它不過是對舊史“因其成事,就加雕飾,仍舊而已。”[3] 劉知幾認為《春秋》記事有三方面失誤。一是記事往往不據實記載,二是記事選材不當,三是記事不連貫。劉知幾客觀地摘掉孔子和《春秋》的神圣光環,力求最大程度地展現歷史和史實。
2. 反對盲目迷信孔子,勇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儒家思想
在封建社會,孔子被正宗儒學尊稱為“至圣先師”。劉知幾在《惑經》篇中則全面地看待孔子及其學說。首先,劉知幾肯定孔子的正面的榜樣形象,尤其在具體的史義和史法上,極力肯定孔子及其儒家經典的貢獻。但同時,劉知幾也看到了孔子及其著作的不足之處。
劉知幾在《史通》中從直書實錄的宗旨出發,揭露孔子及儒家經典對歷史的遮飾。他指出“觀夫子修《春秋》也多為賢者諱狄實滅衛,因植恥而不書。河陽召王,成文美而稱狩.斯則情兼向背,志懷彼我,茍書法使如是也,豈不使為人君者靡憚憲章,雖砧白圭,無慚良史也乎?”[3]劉知幾批判孔子在修史中寓個人褒貶,憑借主觀好惡來肆意歪曲歷史,[4]這為后人辯證地看待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學說中的利弊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二)求真求實觀
1.實錄直書的史書撰寫原則
“直書”與“曲筆”是我國編纂史書的兩種不同的基本筆法。“直書”即根據歷史的客觀情況如實的進行記錄,不虛美也不隱惡。“曲筆”則是有意地違背客觀事實。劉知幾力主“直書”而反對“曲筆”。劉知幾表示,壯烈豪杰之士不計較個人的安危榮辱,寧愿像蘭玉那樣潔身摧折,也不愿像瓦礫那樣茍且長存,他贊揚了如南史、董狐堅持正氣,如實書寫歷史不畏強權的精神,批評了那些為謀名、謀權而曲筆污書的史家。
2.“博采善擇”的歷史撰述方法
“博彩善擇”是指在撰寫史書的過程中對文獻資料進行處理的兩個基本的方面,博采即搜集資料要廣泛,善擇即選用資料要審慎。長期以來,人們撰史所依據的文獻資料的基本范疇是古代經典、正史、官方案牘等,而劉知幾打破了這一傳統觀念,他將資料的搜集范圍大大地擴展到逸事、瑣言、郡書、別傳等各種野史、雜史資料等。
3.“敘事為先,簡要為主”的史書文字表述理論
劉知幾論的史書文字理論為“四別”和“二流”。“四別”是指史書敘事的四種技巧,“直紀其才行者”是直接描繪人物的行為,“唯書其事跡者”是通過事跡彰顯人物品行,“因言語而可知者”是以言語呈現人物思想,“假贊論而自見者”是在史書論贊中“別出其事”。“二流"是指“省句”和“省字”,即強調去煩句和除煩字。從文到句,再從句到字,所省的字數愈少,則難度愈高。[5]
(三)史家修養觀
史家修養一直是史學家們著重關注的,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書法不隱”的良史標準。劉知幾在《史通》中表明,一個歷史學家應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個基本條件。
具體來講,“史才”指在從事歷史寫作時,作家需要具備一定的材料組織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和史書編撰能力。“史學”指掌握鑒別和選擇史料的能力,具有史學家的知識和學位,綜覽群書、博文多識。“史識”指史學家的觀點和筆法,要有高明的見解,深邃的洞察能力,做到秉筆直書,其包括史家應具有公正不阿的優良史德。“史才三長”理論,才、學、識三者相互聯系,不可或缺。史才、史學是基礎,影響史識的形成,史識起統率作用,影響才、學的正確施展。劉知幾的“史才三長”理論,為我們明確了史家修養的標準,讓后代學者以更嚴謹的態度對待學術。
三、總結
劉知幾的學術思想和史學成就,來源于家庭的渲染,來源于同伴的共進退,來源于其自身的熱愛與努力,來源于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體現了當時先進史學家的自覺意識和時代精神。其史學批評觀、求真求實觀和史家修養觀,都在不同方面體現了他的文論思想、文學觀、圓融文史觀念等等,對后世具有極大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年版,第10頁
[2]許凌云.劉知幾評傳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劉知幾.史通 [M] 白云.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7
[4]宋純路.從《史通》之《疑古》、《惑經》篇看劉知幾的史學批判精神.[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4)
[5]朱露川.史書敘事的審美要求——讀劉知幾《史通·敘事》[J].文史知識,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