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云
摘 要:導學案是用來引導、促使學生更加積極、更加有效地學習的設計方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設計合理的導學案能夠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指導學生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導學案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自主合作、快樂探究,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導學案 促進 自主探究
導學案,是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所做的設計,是集教師導案、學生學案、練案于一體的“教學合一”的文本[1],是實現有效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作為教者,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學案導航,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設計和使用導學案的經驗,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精心設計學案,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導學案的編寫質量如何,將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抓手,緊扣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結合學情,精心設計好導學案,以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下面是“圓錐的體積”導學案的設計:
(1)溫故知新:
(2)學海探秘:
問題:這堆小麥的體積是多少?想一想,如何得到圓錐的體積?
1、猜想:
①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都是( )×( ),圓錐的體積是不是與它們一樣,與( )有關呢?
②直接用“底面積×高”得到的是圓柱的體積,圓柱的體積大約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 )。
2、驗證:
(1)準備等底等高、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和圓錐形容器各一個。
(2)將圓錐形的容器裝滿水,再倒入空圓柱形的容器內,( )次可以倒滿。實驗說明,圓柱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 )。
3、推理:
因為圓柱的體積=()×( ),所以圓錐的體積=( )×( )×( );用字母表示:
4、結論:如果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那么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 )。
5、解決問題。
(三)沙場練兵:求下面圓錐的體積。
(四)心中有數:通過預習,我發現了:
這樣的導學案,從溫故知新→學海探秘→沙場練兵→心中有數,循序漸進,分散了難點,讓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識點;在新課的學習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猜想、驗證、推理、結論,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最后配以我的發現,能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極大地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導學案是以問題引導為載體,因此,在設計導學案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突出問題的趣味性、啟發性、開放性,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下面是圓柱和圓錐“面的旋轉”導學案的設計:
問題1:觀察并想象下面硬紙片快速旋轉后會形成什么圖形?
(? )? ? ?(? )
問題2:想一想,連一連,上面的圖形旋轉后會得到下面的哪個圖形?
問題3:圓柱有什么特點?
①圓柱有兩個(? )面和一個( )面,底面是兩個完全一樣的( ),側面沿高展開是(? )或(? )。
②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圓柱的( ),圓柱有()條高。
問題4:圓錐有什么特點?
①圓錐有一個(? )面和一個(? )面,
底面是(? )形,側面展開是一個(? )形。
②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作圓錐的(),圓錐有( )條高。
問題5:你還知道圓柱和圓錐的什么知識?
5個由淺入深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導學案中的提示主動思考探究,這樣的導學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三、明確探究目的,指導學生探究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應當是一個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2]導學案以發展學生能力為宗旨,其著眼點就在于指導學生探究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下面是“圓柱的側面積”導學案中的“學海探秘”的設計:
問題1:剪一剪,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圖形?
方法一:沿高剪開后得到一個( )形;
方法二:不是沿高剪開,側面展開后可能是(? )形,也可能是不規則圖形。
問題2: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與寬和這個圓柱有什么關系?
觀察左圖,把圓柱的側面沿高剪開,展開后是一個(? )形,長=圓柱的( ),寬=圓柱的(? ?)。
問題3:怎樣求圓柱的側面積呢?
因為:長方形的面積 =? ? ?長? ? ? ×? ? ?寬
所以:圓柱的側面積 = (? ? ? ?)×? (? ? ? )
用字母表示為: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明確探究目的,指導學生探究的方法,使學生通過完成導學案,理解并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培養了學生合情推理能力,滲透轉化、等積變形等數學思想。
導學案的有效使用,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充分體現出學生的教學主體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學案導航,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讓導學案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師、服務于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10).
[2][3]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
本文系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省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廣東省學前教育師資培訓中心2020年度中小學幼兒園教育科研課題(20GDZZ014)成果之一4212BE0D-2DCF-4BAB-984A-FD5886F89D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