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欣 宋虎虎
摘 要:現今人們理所當然認為“寫真”指現代攝影照片而忽略其傳統含義。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溯源頭,厘清“寫真”一詞在中國古代的含義及其演變。本次研究利用考據學方法,對古籍中“寫真”一詞進行整理,同時抽選每個朝代中帶有“寫真”一次的語句進行翻譯。 “寫真”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其使用頻率在清代達到高峰。其含義為表達真情實感或者描繪人的真容、人物肖像畫、描繪人物的真容、指描繪山川花鳥的真實面貌以及攝影照片的含義。“寫真”一詞隨時代變化而發生改變,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關。
關鍵詞:寫真;含義;演變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習慣用“寫真”一詞來指代藝術攝影或照片,因此人們想當然認為“寫真”為現代詞匯,但實際上“寫真”為中國傳統中已有的詞匯。但中國傳統中的“寫真”含義與現今的“寫真”含義截然不同,并且隨著中國朝代的更迭,經歷了多次演變。
“寫真”由“寫”和“真”兩個漢字組成,《說文解字》中“寫”本意是“置物也,謂去此注彼也”,段玉裁注“按凡傾吐曰寫,故作字作畫皆約寫”,即表達、描繪;《說文解字》說“真”為仙人變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經典但言誠實,無言真實者”,引申為真誠。隨著歷史的發展,“寫”和“真”相遇并結合,組成“寫真”一詞,成為中國古代藝術領域重要的詞匯。
下表有三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1.能體現“寫真”最初含義的是南北朝時期
2.清朝以前,“寫真”使用次數經歷了兩次小波動
3.清朝,“寫真”使用次數達到了頂峰
“中國基本古籍庫”顯示,“寫真”一詞最早出現在周代,但這里的“寫真”是噪音詞,因此“寫真”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南北朝時期的“寫真”體現的正是其最初的含義。
南北朝時期,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文人思想大解放,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繪畫藝術家和理論家。《文心雕龍》中寫到:“故為情者要約而寫真,為文者淫麗而煩濫”,這里的“寫真”是動謂結構,翻譯為表達真情實感而寫作品,體現了文人對情感價值的追求,對文章內容的追求。《顏氏家訓》中寫到:“武烈太子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這里的“寫真”是指武烈太子善于畫人,他畫出來的人與真人很像,強調他有高超的繪畫技藝,而繪畫對象為席上賓客。南北朝時期還有大量以愛情故事為主題和以文人才貌性情為主題的作品,如《洛神賦圖》、《竹林七賢》等等,可看出,南北朝時期繪畫除了以往地宣教功能外,出現了藝術自覺,開始追求和強調文章繪畫的“暢神”和“怡情”作用,肖像畫的描繪對象走向世俗,繪畫的地位提高。那么,也就是說,“寫真”最初的含義有:為表達真情實感而寫作品;描繪與真人神形相似的肖像畫。
唐朝更是繪畫發展的繁榮時期,繪畫題材眾多,出現了大量與“寫真”相關的衍生詞匯,如“寫真圖”、“寫真詩”、“寫真者”、“寫真丹青”等等,表明“寫真”一詞接受范圍擴大,并成為了詩文書畫領域的專有名詞,從而使“寫真”使用數量出現了第一次小高峰。《白氏長慶集》寫到:“君恩不盡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寫真”,這里的“寫真”延續了前代意思,指武帝讓畫家描繪李夫人的真容;《唐朝名畫錄》里有篇文章叫《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襄武李公寫真圖贊》,這里的“寫真”意思為蘇州刺史李公的肖像畫。《唐朝名畫錄》是已知中國最早的繪畫斷代史,記載品評了唐代數位畫家的生平和作品,因此唐代“寫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記事性。人物畫在唐代發展成熟,對“寫真”一詞含義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五代時期是中國大分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寫真”一詞數量驟降,“寫真”含義也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舊唐書》例句:“自言識張果、葉靜能,詔寫真侍詔張士昉問其形狀,圖之以進”,以及《才調集》中“召得丹青絕世工,寫真與身真相同”中的“寫真”都是名詞,意思為畫得十分逼真的肖像畫,描繪對象皆為宮廷人物畫。
宋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藝術氛圍濃厚,民間繪畫、宮廷繪畫、士大夫繪畫自成體系,“寫真”使用數量出現了第二次小高峰。《圖畫見聞志》寫到:“嘗寫真廟御容,稱旨,授三班奉職”,這里的“寫真”指描繪皇帝的真容。例句中畫家僅因為描繪皇帝肖像而被授予官職,說明畫家地位提高,皇帝重視繪畫的發展。《廬山記》中提到“故屋壁間有寫真。題曰。守太師尚書令齊王食邑一萬戶。實封三千戶。”這里的“寫真”指肖像畫,有一定的記事性、政治性。
元代少數民族掌權,時局動亂,“寫真”使用次數下降。《紫山大全集》寫到:“山光慰眼無以報,醉墨聊與山寫真”,這里的“寫真”指的是描繪山水真容,文人盡情山水,怡然自得。明代時局逐漸穩定,“寫真”一詞數量也逐漸上升。《石倉歷代詩選》中提到:“為愛寒香戶鎮開,坐對梅花日成趣。風流太守為寫真,老手筆精妙入神,”這里的“寫真”是指太守為心愛的梅花畫像。以上兩個例子中“寫真”題材不局限于人物,花鳥和山水也可以成為描繪對象,其繪畫場景不局限于室內臨摹,而是對景寫生。
清代書籍中“寫真”一詞使用數量達到了頂峰,其中一部分“寫真”出自清代考據書籍。清代考據學興盛,文人士大夫樂于著書以及為古籍作注釋,出自考據書籍的“寫真”數量占總數量的十分之一(表2)。其中《式古堂書畫匯考》收錄上溯魏晉,下迄元明的書畫,其中提到:“寫真仕女人物真仙鞍馬禽”,這里的“寫真”即為人物肖像畫的意思。同時清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清代,攝影技術從西方傳入,使“寫真”含義有了完全不同的轉變,《扶桑游記》明確提到:“而寫真者尤夥,寫真即西法影像”,這里的“寫真”指西方影像。
清代也出現了“寫真”的相似詞匯,如“畫小照”。《思益堂集》提到“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為畫小照法。坐人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從日光中取影,或藥少許涂四周,用鏡嵌之,不令泄氣,有頃,須眉、衣服畢現,善畫者不如”。這段文字詳細記載了攝影操作步驟,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此時攝影技術逐漸成熟,細節畢現,可與畫者相比,而“畫小照”是指現代意義上的照片。“畫小照”一詞首次出現于清代并在清代達到高峰(表3),但使用數量遠少于“寫真”,并在后來消失了,因此“寫真”接受廣度遠遠高于“畫小照”。
從以上論述可知“寫真”一詞最早出現在南北朝,含義為表達真情實感或者描繪人的真容;唐代“寫真”有了人物肖像畫的含義;宋元明時期,“寫真”不僅可以指描繪人物的真容,還可以指描繪山川、花鳥的真實面貌;清代“寫真”詞頻到達了頂峰,并出現了照片的含義。“寫真”一詞使用數量的三次小高峰恰好與朝代的繁榮統一有關,在動亂年代,關鍵詞使用數量減少,而統一繁榮的朝代,關鍵詞使用數量增多,可見藝術與社會、政治發展息息相關。中國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關鍵詞是中國文化里的基因,他仿佛一把打開歷史的鑰匙,帶我們回溯歷史,與古人對話。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二版
[2]本文所引 “寫真”語均出自中國基本古籍庫
作者簡介:
朱冰欣(1997-11),女,浙江義烏人,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
宋虎虎(1997-05),男,山西晉城人,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