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俊山
摘 要:生命教育伴隨著學生成長,是立足于學生本性,關注學生價值觀樹立,能夠從本源上帶領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最后階段,是邁向成熟心理、建立正確人生觀的關鍵時期。由于高中階段的外部壓力加上內部的心理的防御機制,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交流會有一定的阻礙,而采用生命教育解決親子溝通不良的問題能夠為兩者的溝通提供橋梁和紐帶。
關鍵詞:生命教育;親子溝通;促進措施
1、引言
隨著高中階段的學生處理能力和獨立性的大幅度提升,在心理上自我意識增強,對父母的依賴逐步減少,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淡化,因而出現了親子溝通不良的現象。
從家長層面來說,家長與孩子的溝通應當是良性發展不斷發展的過程,但在親子之間的交流出現問題時,家長往往以不平等的姿態強硬的干涉學生的情感世界,強硬的壓制學生的負面情緒,甚至助長學生負面情緒的滋生??偠灾改笇τ趯W生的溝通仍然停留在基礎的表層,這嚴重阻礙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交流。
而生命教育事實上是從生命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和家長雙方以尊重為前提、以生命價值為基石,促進親子雙方的溝通與交流,達到雙方共同欣賞生命之美、理解生命真諦、珍惜生命并尊重他人生命的目標,進而有效緩解親子溝通不良的現狀。
2、生命教育的背景
生命教育并非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1960年,美國的學校教育中出現并興起了一股新的學校教育分支學科“生死教育”,隨后的十年之中,生命教育課程在全美基本普及。截止到目前為止,英國,德國,日本在學校教育之中建立起一套專業系統的生命教育課程,生命教育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生命意識,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的情緒教育。我國的校園之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虛度年華、浪費生命的現象,這些現象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來學生自身的生命意識處于一種缺失的狀態。同時由于這些現象造成的問題,因為教育帶來了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作為關懷人,生命關注人的價值實現的存在,教育一直以來是作為一種推動生命發展的助力,而從外部環境和內部心理雙方面來看,學生自身的精神迷茫和心理危機與家長的忽視,以及缺乏生命教育有著高度的關聯度。所以本篇文章主要從生命教育方面來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同時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的樹立。
3、目前親子溝通的問題
3.1 學生自身的心理危機
如上文所說,高中學生的心理正處于從依賴父母邁向獨立自主的過渡階段,相較于之前階段高中學生的心理更加封閉,內心世界的活動較為豐富,往往會出現很多沖突性的想法。這一階段的學生更愿意將自己更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但是另一方面又害怕由于出丑而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再者,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漸增強,一些事情有著自己的想法,屬于自己的一套世界觀也慢慢建立完善起來。學生對于整體世界觀的認識不夠全面,對一些事情沒有足夠的經驗,學生的一些做法缺乏成熟的考慮,學生在這一階段,事實上還處于一種依賴父母的階段,希望家長能夠提供一些精神上的幫助。但家長和學生的溝通方式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也就導致了學生本身給予家長的信息與家長想要從學生那里得到的信息之間是不對稱的狀態。學生更想要通過自己給予父母的這些信息去得到父母一部分的建議,但是父母卻更偏向于事無巨細的了解學生的全部。這樣就會造成親子溝通之間阻礙,家長無法通過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為學生灌輸入正確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學生更容易產生內在的挫敗感,同時又因為缺乏對生命足夠的反省,容易造成生命意識的缺失,從而發展成為更為嚴重的后果。
3.2家長溝通的方式不恰當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學生從童年時期逐步邁入青春期,再逐步邁入成年階段,家長對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相對關系的準備程度不足,所以在親子溝通方面往往會形成溝通障礙。在早期階段父母作為子女的撫養者以及規則制定實施者,往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孩子,這一階段的孩子并沒有反抗能力,因此親子之間的溝通似乎并沒有存在著什么問題。隨著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步的增強,學生在對父母的暴力溝通中逐漸出現防御、反抗的姿態,絕大多數學生在對父母交流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又以消極回避為主,在與同齡人交流中指責父母的溝通方式失當。父母也由于認知的不足和缺乏有效的溝通手段,陷入到強硬的指責或者放任自由的困境,結果導致雙方的鴻溝更深。
4、從生命教育角度探尋解決途徑
4.1? 層次性明顯的生命教育
以生命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通過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展開,不同階段學生的層次教育明顯。而高中階段則是更加偏向于對學生生命認識的連續性和偶然性,主要是通過思考和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和自然生命之間和解,同時家長能夠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重要性,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讓學生和父母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自然生命中的一切,同時學校方面需要針對學生認知和身心發展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教育目標。一般而言,相同的生命教育主體看起來好像只是簡單的重復,事實上,這種教育過程隨著學生的不同階段呈現螺旋式上升特點,而學校與學生家長相聯合共同打造的生命教育的模式能夠更加利于學生深刻的理解生命的意義。
4.2 重視生命教育中的體驗教育
學生和家長之間親子溝通出現障礙問題,往往是由于雙方之間的交流環境逐漸的差異化。學生接觸到的群體以及面對的環境往往是與同齡人相關的問題或者是學習壓力,而家長接觸的信息面往往是社會層面的,同時兩者在看待事物,由于年齡的差異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感受。所以為了進一步解決雙方的溝通問題,可以在生命教育中加入適量的體驗教育。我國現階段倡導的雙減政策,與日本曾經推行“余裕教育”,在讓學生擁有更加充足時間去體驗課堂外的世界具有同樣的目的。學生和家長一起去參與一些活動,可以增加現階段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頻率,為雙方之間的溝通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進一步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在學校背景為前提下的教育過程中,僅僅存在類似于家長會、誓師大會這種團體性的活動之中,學生和家長的交流局限非常大。而且這種交流的頻率較少,效果堪憂。所以應當適當的放大生命教育中的體驗教育來豐富家長和學生的交流方式,增進親子溝通效率,緩解親子溝通不良的現狀。
5、結束語
我國的生命教育目前來說仍然是處于起步階段,且尚未形成系統的體系。目前在進行教育過程中,更多的學校是一些灌輸性的教育,缺乏體驗性的活動。而構建學校、家庭、學生、社會四位一體的生命教育之路仍然有著較長的距離。但是現階段從生命教育之中解決當下的親子溝通問題是打破教育僵局、關懷學生成長的重要一步。
參考文獻::
[1]馮建軍. 生命教育實踐的困境與選擇[J]. 中國教育學刊, 2010(1):4.
[2]梁皓. 在中職學校"哲學與人生"課程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 新課程研究:中旬,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