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音
“酸堿體質論”早就翻車,“堿性水治病”也被證偽,可仍有企業堂而皇之地推銷“堿性水”。據央視報道,昆明“石林天外天”天然飲料有限責任公司在官網開設專欄進行“堿性水與健康系列科普”,并以小視頻的形式宣稱堿性水對疾病的治療作用,還由“患者”現身證明功效。市場上,堿性水品牌不止天外天一家。pH酸堿度8~9、小分子備孕水等宣傳概念五花八門,從銷量來看,這些有“功效”的堿性水受到不少消費者的歡迎。
堿性水能治病的說法,早已經作為“科學流言”被營養專家和消費者協會揭穿。消費者若是被所謂的“堿性水”養生理論誤導,輕則遭受經濟損失,重則危害身體。從法律上看,堿性水商品屬于食品范疇,企業大肆宣傳其有治療作用,也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廣告法》,構成虛假宣傳。
不過,下架產品和懲戒公司,遠遠不是解決問題的終點。天外天等水企能夠成功蒙騙消費者,留下了一道不能回避的思考題:即便堿性水的功效已被全網辟謠,為什么部分消費者仍不明真相,甘愿為營銷噱頭充當冤大頭?一方面說明科普工作的效率還沒有跟上流言游走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與一些人的“善意”傳播分不開。很多消費者,尤其是老人群體,被所謂的“專家”“權威”等旗號迷惑,不假思索,不看消息來源,誤信這些養生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地轉發分享。由此可見,加快科普的步伐,豐富健康類常識的傳播形式,調動全社會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公眾明辨真偽的科學素養,抵御偽科學流言四處亂竄的攻勢,仍然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程。
偽科學營銷對市場秩序危害之廣,也反映出監管部門對商家炒作打擊乏力。經營者挖“偽健康”營銷陷阱招搖撞騙,說明食品監管領域仍存空白地帶。就拿石林天外天公司來說,又是在官網設專欄,又是在公號發視頻,還有“真患者”現身說法,廣告詞虛張聲勢;這么大陣仗,難道就從沒入過監管部門的“法眼”?類似的營銷層出不窮,其他地方也該舉一反三,提高對擾亂市場的科學流言圍追堵截的意識。
隨著媒體的集中曝光,相信在一段時間內,堿性水的神話故事都很難重演了。但其他披著科學和健康外衣的流言和產品呢?要堵上偽科學產品惑眾斂財的渠道,既要靠每個人提高印證真偽的意識,也要靠監管部門樹立及時嚴管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