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


◆摘? 要:教育戲劇是一種運用戲劇與劇場技巧,以戲劇為媒介,讓學生達到知識認知的戲劇教學法。它作為一種即興式、反省式、問題化的教學方法切合了高中學習任務群情境性、實踐性的要求,必將在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教育戲劇;學習任務群;《鴻門宴》
語文作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不僅承擔著輔助其他學科學習的任務,而且還是完善立德樹人內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為了貫徹新課標精神,落實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一改原有編寫體例,以學習任務群為線索組織單元。《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總共明確了“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當代文化參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等18個學習任務群。在全國逐步使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后,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學習任務群的任務,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成了困擾廣大一線教師的最大問題,而富有體驗性、創新性、合作性的教育戲劇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之一。通過教育戲劇,學生不僅能掌握戲劇創作和表演的相關知識,更能對文本的主題內容、意義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入,以此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建立正向的人生價值觀。
一、教育戲劇在語文任務群學習中的重要性
新教育觀、新教材要求我們進行課堂改革,轉變教學方式。《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認為:“學習任務群”是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而教育戲劇作為一種兼具自主性和創新性的教育方式,把戲劇與教育結合起來,以戲劇元素和方法作為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通過師生共創的情境、即興表演、意義探討等戲劇環節實現學習目標和教育目的,這在無形中給學習任務群的操作實施提供了新的范式。
第一,教育戲劇契合了學習任務群設計核心;“學習任務群”是在真實情境下,確定與語文核心素養生成、發展、提升相關的人文主題,組織學習資源,設計多樣的學習任務。真實的情境是進行一切課堂活動的基礎,王寧教授在《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也指出:“在進行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踐時要準確理解‘學習情境’,也就是要把握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而教育戲劇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即興式,就是即興思考、即興創造戲劇情境,即興表演……由于教育戲劇的戲劇課堂不是事先預設的,因而學生在課堂上生成教育戲劇時,有可能即興發揮,在互動、溝通、協調中充分發揮想象、表達思想。
第二,教育戲劇符合了學習任務群的構成原則;學習任務群的構成原則是“核心素養+語文實踐”,即以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以語文實踐(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為主線,指向真實的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重點在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而教育戲劇的最大特點之二便是問題化,即通過戲劇形式,提供給學生發問的機會并訓練其獨立思考能力,同時讓學生圍繞某個議題進行設計,活動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戲劇活動的參與,增進學生對于相關議題的深入了解。教育戲劇從構思設計到最終表演本身就是綜合性的語文探究、實踐活動,落實語文學科素養的過程,在每個環節都會涉及到語文的相關活動,在設計教育戲劇課程前,學生必須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與我們需要閱讀與鑒賞;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跟參與者進行溝通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最終形成的表演則是梳理、探究過程的呈現。教育戲劇以其即興式的、反省式的、問題化式的教育方式不僅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手段、凸顯了教師的主導性,而且還在真實情境中落實了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教育戲劇在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中的運用——以部編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為例
當下應用教育戲劇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納入學科,二是單獨設科。不過由于中學階段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通常是將其納入學科知識學習之中,不是以最終的戲劇表演為目的,而是以語文學科知識學習為重點,通過任務驅動或目標驅動方式,讓課堂教學最終形成一部戲劇。
部編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一單元從《論語》《孟子》《莊子》等古代優秀文化典籍選擇經典篇章,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同時,領會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能夠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從而能夠完成思辨性表達與閱讀的學習任務群。所謂思辨性閱讀,簡單說來就是培養學生“質疑,探究,發現”的思維推導模式,這也與教育戲劇的問題化的特點不謀而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親自示范思辨性閱讀路徑和方法,還要為學生尋找契合的文本進行有效的思辨閱讀訓練。《鴻門宴》作為一篇史傳散文,在以其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內蘊向學生打開一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大門的同時,又以其精妙的敘事藝術,成為學生文學審美與語言學習的范本,因而本文在結合學科單元學習目標、學習任務群的前提下,根據教育戲劇的特點,最終把教育戲劇實踐篇目定為《鴻門宴》。
教育戲劇課程設計架構:
1.教育戲劇課程模塊
著名教育戲劇專家周笑莉認為:“教學模塊指的是教學進行的程序結構策略于計劃。它能夠讓課程進行更加完成,也能使學生有一個有趣的學習歷程。”《教育戲劇跨學科教學》中整理了六種教學模塊,分別是:以解決問題來進行認知的“戲劇理解模塊”;以設置想象情況進行學習的“角色戲劇模塊”;以扮演活動來發展歷程的“程序戲劇模塊”;以推論探究事實的“百寶箱模塊”;以信以為真的人物來參與教學的“專家的外衣模塊”;以故事內容探討意義的“故事戲劇模塊”。
結合《鴻門宴》故事內容、人物特點,最終選擇以解決問題來進行認知的“戲劇理解模塊”。戲劇理解模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決定行動,由老師設定一個兩難或似是而非的情況或議題,以介紹或游戲的方式詢問兵引導學生的興趣;其次是展開行動,利用各種習式去解決第一階段提出的問題;最后是結束行動,就是對話題的終結、反思。
2.各階段運用的教學習式
所謂習式,指運用于教學過程中慣用的戲劇方法,通常是按照戲劇情節發展的四大部分來建構,即說明、動作上升、高潮與結束,讓學習者在這四個階段以戲劇習式來融入角色人物,發展事件始末,理解人物心理及對學習內容深入的認知。
《鴻門宴》選用習式:
說明部分(即決定行動):定鏡;角色扮演
動作上升部分(展開行動):關鍵事件、訪問、教師入戲
在高潮和結束(結束行動):重要時刻、請你聽我說
3.教學時數:3課時
4.教學要點:
(1)關鍵問題:項羽在鴻門宴上有那么多機會殺劉邦,可他為什么沒有殺劉邦呢?
(2)相關素材:(文字資料)《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項籍傳》;(影像資料)電影《鴻門宴》、紀錄片《楚漢》、王立群《讀史記(項羽)》
(3)教學準備:角色卡、白板、訪問單、鈴鼓
5.教學設計
《鴻門宴》表面上看是生性好大言、好侮人的劉邦一生僅一次的屈服,是項羽在精神上對劉邦的絕對威壓,楚、漢雙方力量格局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實際上已經為項羽今后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通過采用教育戲劇的模塊與習式,我們對項羽不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原因又認識的更加全面:項羽一直都是想通過正大光明的軍事行動攻擊劉邦,且項羽對于自己的人生規劃僅是成就霸業,衣錦還鄉,無號令天下,開創帝業之志。
三、結語
目前,中國教育進入了隨綜合改革、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對當下的課堂及育人方式、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戲劇作為兼具情境性、問題化的綜合性教學方法,不僅能豐富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師生共建的戲劇情境中提高學生思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滿足“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462199.html,2020-5-13.
[2]周笑莉,張曉華.教育戲劇跨學科教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
[3]周佳,芳菲.教育戲劇的教學設計與實施[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9.
[4]王寧.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是”與“非”[J].語文建設,2019.
[5]溫儒敏.部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6]毛舒燕.探問項羽對劉邦的殺心——批判性思維在《鴻門宴》教學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9.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育戲劇校本課程開發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2020ZJZD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