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少君
摘 要:黨和政府賦予了國學教育新的歷史使命,這也是中國新時代的要求。教育部頒布的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本論文通過對國學教育在學生教育階段開展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從理論實踐和系統的方法論等幾方面來提供一些方法和建議。
關鍵詞:國學;方法論
一段時間,許多中小學積極開展國學教育,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國學教育的熱潮。熱潮退卻之后,反思我們的國學教育的狀況,既有值得欣喜的地方,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積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的結晶,它是中華民族的世界觀,是璀璨奪目的哲學思想。但是由于國內長期缺乏對中華文化歷史的研究和發掘,造成國學的學習缺乏歷史的、系統的、科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以及學習實踐的指導。
無論是教育中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是非指導性教學理論,范例教學理論等教育教學理論,都是基于西方社會科學文化實踐的基礎之上,而國學教育是中華傳統文化,由于缺乏對傳統教育教學理論的發掘和整理,也較少有對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導致在國學教育的開展過程中,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指導,缺乏了教育的方向性,出現了為國學而國學的現象,局限在誦讀經典的淺層次上,更多的把國學教育視作上級的安排,一種潮流。既沒有把握國學的特點,也喪失了國學教育的科學性。
2.缺乏系統的方法。
目前興起的國學教育,許多學習者、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把它當做一種時髦,一種任務。開辦一些中小學國學班,開設一些誦讀國學經典課程,而沒有把國學作為一門學科去學習。學科學習都是需要用系統的方法進行學習。國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現在既沒有用歷史的眼光審視它,也沒有要從發展的角度結合現今社會去發現它的價值。目前從學前階段,中小學階段直至大學階段,國學教育沒有形成一個系統,沒有做到由淺入深,由微觀到宏觀,由語言及思想,使中華文化的底蘊升華起來。
3.缺乏足夠的正向激勵。
由于當前基礎教育學校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無論升學考試、職稱考試、公務員考試、教師資格考試等等一系列的考試基本和國學沒有直接的關系。 國學教育一直都是處于可有可無的尷尬境地。學校的國學課時基本上被語、數、外等考試學科所占用。大多數的國學教育仍然是業余的,自我愛好的,趕時髦的一種形式。國學教育都不及體育列入中小學的各級升學考試中。
一、解決措施
1.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優秀的理論和實踐方法。
古代的孔孟之道,老莊哲學,大多數講的以為人處世為主,近代的蔡元培,陶行知是教育家,留下的僅僅也是只言片語;古代的頭懸梁錐刺骨,鑿壁偷光,講究的是刻苦勤勞,“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究的是日積月累,“俯而讀,仰而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要勤于思考;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也,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說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科舉制度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教育制度的創舉,繁衍至今,成為了應試教育。
西方從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邏輯學》到培根的《科學的價值與發展》,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到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從維多里諾的“快樂之家”的宮廷學校到福祿倍爾的幼兒園,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從教育過程到教育方法都有充足的理論和實踐。
而說到國學教育,日本江戶時代所建閑谷學校無論在儒家經典教育,還是在釋菜禮傳承方面都享有盛譽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日本中央政府的法令無疑促進了地方政府推動《論語》的普及教育。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學習指導綱要》對普及《論語》教育不僅繼承發展了傳統的教育方針,而且集中反映了當代社會各階層的需求。韓國的成均館大學乃是儒教辦的大學,所以在成大的校訓是仁義理智,建校目的也是配合大韓民國教育理念,以儒家精神實施高等教育培養能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韓國的成均館大學是當前社會比較有效的實踐儒教的途徑。
中國的教育思想高屋建瓴,而西方教育思想有理論有實踐,日韓的國學教育既有傳統又結合現代的社會需求,都是值得我們去兼收并蓄,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學教育。
2.建立從學前教育直至大學教育的系統的國學教育體系。
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理論、實踐、教法、學法、教師、學生等等非常多的細節的問題,有句古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教育是貪不得一點急功近利的。
加強國學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統一認識之后,形成決策,要有一個輿論導向,還要設置相關機構,組織集中各類專門人才,確定需要加強的內容,制定實施方案、步驟,包括加強教育的內容、實施教育的對象和采取何種教育方式等等。這就需要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集思廣益,形成合力,創造氛圍,使國學教育成為從基礎教育到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歷史、音樂、美術課有一些,更多的是側重于現代科技內容。傳統醫學、戲劇等,除教育結構體系外,還包括人才預測體系、教育管理體系、師資培訓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育科研體系、經費籌措體系等。這些體系相對于教育結構體系,稱為服務體系。
3.建立有利于提升國學教育地位的硬性和軟性的正向激勵機制。
國學教育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應該將之放到教育的核心位置當中。這需要我們在國家的立法層面以及教育部的指導文件,新課標等制度上予以硬性和半硬性的要求。同時在各級教育過程中,采用學分(課時)互認,學分(課時)互抵。把國學考試列入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專列考試(考核)項目。在這樣的多管齊下的激勵機制下,國學教育才能真正的深入人心。
總之,國學教育應該在宏觀上倡導,微觀上講究方法論,對于弘揚中華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教育[J]. 陳蕾.?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20(01)
[2]沈陽市小學國學教育現狀調研[J]. 華云松,方婷.? 漢字文化. 2019(04)
[3]國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 李岷妍.? 文學教育(上). 2018(07)
[4]小學國學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姜佳鑫,陳博,丁帥.? 才智. 2015(29)
[5]國學教育傳承視野下的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J]. 王春橋,全思平,萬霞.? 全國優秀作文選(教師教育).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