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華君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例如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書法繪畫、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其中,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教育部一是發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將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以語文課程中識字和寫字教學為基本內容,以提高漢字書寫能力為基本目標,以書寫實踐為基本途徑,適度融入書法審美和書法文化教育。二是舉辦以“書寫經典、傳承文明”為主題的全國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吸引全國近3000萬大中小學學生參與,推動了書寫教育及語言文字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三是舉辦多期書法教師培訓班。先后委托廣西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東南大學等高校舉辦了七期高校及中小學的書法教師研修班,共直接培訓了600人次的師資隊伍,全面提升了受訓教師書法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
◆關鍵詞:字源;書法藝術
字源:字,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源,水流所從出的地方;事物的根由。字源,就是漢子的根由、來源。
書法藝術: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以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為其賦予了永恒的價值。追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那些代表著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質漸漸湮滅在了歷史的邊緣,近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正如,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里發現的……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發生過,當代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解決的過程與方法
教育承載著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興衰。“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價值取向。面對保護非遺傳承工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成了非遺保護與教育學生的雙贏鍵。教育部曾經開設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旨在以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高度,培養師生欣賞、認同本民族文化的意識,提高非遺校園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師生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書法教育離不開對漢字的學習,通過對字源的學習,熟識造字原理,這樣學生可以更系統的學習漢字的特點,準確的把握漢字書寫的規律,進而提高學生在學習書法上的主動性。 利用“六書”的造字理據進行漢字分析可以擺脫應試教育中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在低年級硬筆書法教學中,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接受具象事物的能力高于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利用字源分析來進行教學,遵從學生學習的心理過程,有利于書法教與學的效率。
在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因人而異的使用一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在開始研究和撰寫初期,通過閱讀相關專著、文件、博碩論文、期刊及搜索引擎搜集與書法教學相關的電子文稿和圖片。對收集材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初步認識了中小學美術課書法
教學的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
2.實地考察法
以盤錦市的小學為主要調研對象,預計調研五所小學。采用實地考察法,以記錄和拍照相結合的方式。在對學生書法課堂的上課情況調研時采取課堂拍照的記錄方式,對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的上課情況、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記錄和拍照。
3.問卷調查法
設計問卷 100 份,分別在五所學校的五個不同班級發放給學生并回收。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書法課的態度以及對書法的了解程度。
實踐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材施教,切實開展促進學習的活動,有序地實施:
書法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實現中是有著很多問題的:一是教學方法有待完善。現有的書法教學中,利用字源進行教學的模式不常見,受我國一直以來的教育模式的影響,小學中書法教學是以教師示范例字為主。學生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缺少學習書法的主動性,往往是老師灌輸什么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什么知識,互動性少,學生也很少有機會獨立思考,提出創新性的見解。
新時代的小學書法教學中,不應再有這樣的教育模式,應該利用字源特殊的作用,根據學生自身個性特點和愛好偏重,根據學生心智成熟的不同層次去學習,老師也不用灌輸式的教育而改為啟發式的教育,嘗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如此一來書法的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又能實現學生書法素質教育的目的。
在書法教學中,首先要識得漢字,教師利用字源,通過圖片展示等方法向學生傳授漢字從原始的具象符號逐漸演變成抽象并附有內涵的文字。借助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及的“六書”造字原理,從漢字的源頭進行講解,配合影像進行教學,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習能力、探索精神。將字源引入書法教學中不僅順應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態度,還能夠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字源在書法教育中,能夠使老師的教學內容覆蓋更加豐富的文化知識。在書法課上欣賞書法作品或在課上練習書寫書法作品的過程中,加入字源的教學內容可以培養小學生更高層次的審美觀、豐富學生情感價值觀、包括學生整體的文化素養都能夠受到積極的影響。
書法教育中利用字源進行教學可以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更因為漢字中蘊含著國家從古至今的發展脈絡,通過對不同時期漢字字源形態與社會經驗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這一時期的政治傾向、文化氛圍、宗教認知、科學態度、農業冶煉等發展狀態。就好比在實踐教學中老師以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去給學生師范,讓學生自主領悟,老師從旁協助。在教學方法的發展中,恰當的方法可以使學生學習更有效率,我們應該以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老師的方法意識為主,優化教學思想、挺高教學技巧、完善教學結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