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首次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行了系統化、制度化闡述,為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指出了明確的方向。
目前,我國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共同富裕,還存在生態產品難度量、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洪提交了《關于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拓寬共同富裕路徑》的提案。
李洪認為,針對生態富民依據不準確、生態富民市場不閉環、生態富民制度不完善的現狀,要辯證地看待區域生態優勢,盤活存量資源,推進相關資源權益集中流轉經營。比如,航天科技集團擁有豐富的遙感衛星和數據資源,先后建設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大數據系統、浙江省美麗大花園系統,通過充分引接網絡信息、地理信息數據,利用AI、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解決了大區域與城市級生態監測、生態質量評估以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等問題。
結合李洪本人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他提出以下建議:天地聯動,夯實工作基礎。構建“生態富民全鏈條動態智能監測評估體系”,結合衛星遙感數據、地面監測與調查數據、無人機監測數據等立體多源數據的匯集、處理,以及模型定量評估與分析應用,并加快發射生態系列星座,實現衛星數據的充分共享和應用,為生態富民提供切實途徑與服務。
科學評估,精準體系依據。按照“可度量、可定價、可招商、可抵押、可交易”的要求,不斷優化生態資產評估與確權辦法。充分發揮遙感衛星優勢,形成全覆蓋、全信息、多尺度、多時相、多元化的“天空地一體化”空間信息數據資源庫,優化生態資產評估確權體系,實現生態資產價值一鍵核算,生態資源權屬一圖明確,便于進行高效的資源存儲與價值實現。
機制創新,牽引共同富裕。圍繞物質產品價值、調解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建立以天基信息為核心的生態價值評估體系,創新生態系統資源開發與補償機制,促進東西部生態價值貢獻轉化與城鄉生態價值平衡,探索全國聯動的生態價值評估補償策略,實現東西部及城鄉共同富裕。目前浙江省、江西省等地區相繼出臺了省級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
閉環市場,推動多元交易。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關鍵作用,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應用模式,按照“生態資源權屬登記—評估定價—存儲收儲—整合提升—精準招商—開發運營—收益分紅”的流程,加速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并不斷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中擺脫高碳產業路徑依賴,走出一條生態富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現階段,可考慮以構建“生態富民全鏈條動態智能監測評估體系”為切入點,選擇西部重點生態省份及典型鄉村區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評估試點示范,發揮遙感衛星、地面監測與調查、無人機監測等多元化手段優勢,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奠定技術基礎,加快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有效轉化,真正實現生態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