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作為“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戰略保障,糧食應急建設更是直接關系群眾生活資源和維護社會安全的基本要素。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營口市農業農村綜合發展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韓秋香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多元化構建糧食應急保障體系的建議》。
相關數據表明,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制定了省本級糧食應急預案,333個地級市和2455個縣都制定了糧食應急預案,已經形成了中央、省、市、縣四級糧食應急預案體系。同時,國家從政策規劃等方面不斷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如已經制定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優質糧食工程》,正在研制的《糧食安全保障法》等,均將糧食應急管理、應急預警、應急措施、應急義務等作為重要內容,為依法加強糧食應急保障規劃提供了政策保障。
2021年11月19日,財政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的意見》,其中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成為核心內容之一。方案明確指出到2025年,我國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備、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
韓秋香在接受《科技創新與品牌》雜志社采訪時提到,當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還存在一定短板弱項,如法制化保障呈現碎片化,我國現有和糧食應急體系相關的規定分散在不同的條例和方案之中;監測預警受籌建時間所限,尚處在完善期,還需進一步提升;此外,應急管理精準性也需提升。
“盡快完成《糧食安全保障法》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當務之急。”韓秋香說道,這也是推動市場資源和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糧食應急保障體系需遵循的根本原則。同時,圍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優質糧食工程的重點方向、重點地區、重點對象,對有能力集生產、加工、儲備、運輸一體化的應急糧食儲備基地,優先給予政策保障和專項資金支持。“即通過統籌聯動打造“一盤棋”的管理模式,確保全國“糧食135應急保障圈”落實落地。”她說。
與此同時,打造現代化預警體系,形成科學預判能力。以鞏固糧食應急保障企業的數量、質量、安全建設為基礎,打造動態預警信息具準確性、啟動應急預案具時效性、災后恢復預案科學合理的方案。持續通過公益主流媒體廣泛宣傳等形式,積極引導社會輿情朝正確方向發展,形成健康良好的應急防范意識,避免產生誤判恐慌。
最后,她建議完善精準施策舉措,提升應急保障效能。以國家級68家糧食應急保障企業為基點,結合屬地人口等要素,進一步研判原(成品)糧儲備、加工、配送、銷售網點的合理配比方案,加快評選出更多的國家級保障中心,增加覆蓋率。此外,組建中央、省、市、縣各層級的糧食應急專家團隊,確保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主銷區的儲備互補、運力互通、資金互助等規劃方案得到有效提升,從而為我國多元化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