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信息化水平逐漸提高,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日益加深。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行業中,逐漸改變著行業環境與基礎工具的運用,對行業產業發展形成影響,進一步喚醒了產業發展動力,驅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本文簡要闡述了信息化趨勢與產業轉型有關內容,分析了現階段的信息化趨勢下產業轉型存在問題,對信息化趨勢下產業轉型實踐路徑進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夠為我國社會產業轉型升級順利推進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 ? 信息化? ? 產業轉型? ? 發展
引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我國進入“十四五”時期之后的主要任務之一,如何把握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點,增強產業轉型內驅力,是推動轉型的關鍵。根據現階段的信息化發展情況及產業轉型現狀,可以發現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產業轉型的核心技術不足、產業轉型經濟效率較低等問題,這些均會影響產業轉型成果,影響產業轉型之后的社會效益與綜合效益。因此,需要加強產業轉型中信息化的建設,以信息技術作為推動產業轉型的核心技術,深入發掘信息技術應用優勢,靈活運用尖端信息技術,增加產業賦能,促使其具備轉型核心實力,從而順利實現轉型目標,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一、信息化趨勢與產業轉型的綜合闡述
(一)信息化趨勢的內涵與當下體現
信息化就是指信息生產、傳輸、分析、挖掘與利用等技術,廣泛運用于不同的領域與產業中,促使這些領域與產業的基礎工具、經營方式、發展手段等發生變化,呈現出以信息或者信息技術為基礎工具的方向。隨著信息化發展進程的逐漸推進,人們從原本的“利用信息技術處理工作”轉變到“深入發掘信息價值,利用信息作為資料,利用信息技術作為信息處理手段,從而展開經營與業務活動”,不斷加強行業、產業的信息化程度,促使產業呈現出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在《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機制的意見》中,我國政府有關部門針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別為:數據要素化、要素數據化,提出以數據信息為市場發展、產業活動關鍵點,轉變傳統要素的數據化,以此構建價值模型,實現傳統要素與數據相融合,改變盈利方式。這就是現階段我國社會中信息化發展的具體體現形式及未來發展趨向。
(二)產業轉型
產業轉型就是指在一定的內部驅動力與外部驅動力之下,產業結構發生轉變,這種轉變一般都是螺旋向上發展的,是從傳統產業形態轉變為新的形態,轉變要素包括:組織結構、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盈利方式、產業社會職能等。轉型的過程體現為產業的升級,是從一種較低的發展形態轉變上升為一種較高的形態。根據以往的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產業要想合理轉型,就需要具備:①產業內部比例合理化;②產業結構高度化;③產業結構升級化;④產業結構實現形態上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動態的過程,是產業結構合理、產業高度提升、產業升級與轉型化的有機統一,產業轉型有助于實現社會、經濟、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三)信息化趨勢對產業轉型的影響
結合上一階段的信息化發展及其對產業轉型的影響成果來看,信息化趨勢可以直接影響產業轉型的效率、內驅力與有效性,具體體現如下。
1.信息化趨勢有助于提高產業生產效率。在產業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生產的最小規模。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創新與推廣,成為各產業企業的基礎工具,能夠滿足企業的內部管理需求、財務管控需求、經濟活動分析需求、與其他企業的聯系與交流需求、對市場環境的分析需求等,貫徹融入于產業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設計、采購、銷售、管理及客戶維護等多個環節,大幅度提高單位生產效率,從而有助于企業控制規模,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率,優化企業所在產業鏈[2]。在引入信息技術之后,能夠進一步增加企業所在產業鏈中各環節的關聯性,促使產業結構分化與重組,將不同領域的產業元素融合起來,進一步增加跨界融合速度;還能夠不斷擴大產業的輻射范圍與領域,提高產業組織技術,從而有效提高產業轉型效率。
2.信息化趨勢有助于形成新的產業模式,激發產業活力。傳統產業模式中,信息化程度較低,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較為單一與片面,不能夠借助技術優勢增加產業賦能。隨著產業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產業的發展潛力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在產業中,為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活力。信息化趨勢之下,產業新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工具,不斷涌現的新模式不僅提高了產業發展效率,還改變了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形成新的產業結構。舉例分析,在移動終端互聯網、個性化的背景下,農業、工業等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融合,以M2C煥活制造業產業活力,以O2O煥活傳統服務業產業活力,以P2P煥活金融業活力,這些新模式充分滿足產業轉型需求,為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活力與支持。
3.信息化趨勢不斷推進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信息化趨勢之下產業轉型的體現形式之一。傳統產業模式中,不同產業鏈之間的分工不同、各司其職,但是彼此之間存在較強的邊界,不同產業鏈之間的接觸較少、交流困難、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化趨勢下,產業主體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工具,以互聯網為升級依仗,各產業主體均可以利用網絡進行聯系,通過共享信息資源協同發展,進一步弱化了不同產業之間的邊界,呈現出融合趨勢。
二、現階段的信息化趨勢下產業轉型存在問題
第一,產業轉型中的信息技術依賴于外延性擴張,對產業本身的貢獻度較低。在實際過程中,產業會借助信息技術及其應用推進轉型進程,這就涉及大量信息技術的應用。但是根據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會使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工具與數據共享手段,但是其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更依賴于產業的外延性擴張,比如:在移動通信產業中,以信息技術為轉型驅動力,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分析電話普及率、信息制造企業的營業收入、電信業務總量等,將分析結果作為發展依據。這種情況屬于外延性拓展,就是指將信息技術的應用重點放置于產業之外的環節,而非針對產業本身進行應用,比如:沒有借助信息技術對產業鏈中企業本身的經營模式、發展趨勢進行優化。因此,此時信息技術對產業本身的貢獻度較低,不能夠更高效的推動產業轉型。
第二,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產業轉型中的作用有待加強。根據現階段制造業產業、服務業產業、農業產業的轉型過程進行分析,互聯網信息技術是各產業轉型的主要推動力。多元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夠豐富產業鏈結構,豐滿產業內的企業經營形態;也能夠吸引更多產業之外的元素引入,實現產業的跨界融合,增加產業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過程中,產業主體對信息技術的利用較為單一,缺乏對新興技術、尖端技術的及時引入與綜合利用,比如:在2020年之前,教育產業的轉型發展較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對現代科學技術應用程度較低,教育信息化局限于使用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技術教學。自2020 年之后,教育產業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這是由于疫情的影響,導致各地區學校居家教學,線上課程成為主要方式,此時教育產業主體較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發力度,逐漸推出線上教育軟件、希沃白板、遠程課程平臺、智慧教學、數字化教學等多種信息技術應用。這種高程度、深層次的信息技術應用大大推動了教育產業的信息化發展,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作用,以此實現了階段性轉型目標。
第三,信息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存在經濟效率較低的問題。自“十五”時期以來,一直到“十三五”時期收官之際,信息技術驅動產業轉型,存在明顯的經濟效率較低的問題。在多個五年規劃時期的信息技術驅動產業喚醒的經營效率、規模效率、范圍效率等方面內容,可以發現,信息技術的運用并不能夠直接決定產業轉型的經濟效率提升。也就是說,部分產業存在新型技術推動產業轉型,但是沒有切實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率的情況[3]。因此,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使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率,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信息化趨勢下產業轉型實踐路徑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產業轉型發展需求
信息化趨勢之下要想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就要加強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全面加強各地區的信息設備設施水平,為各地區產業的升級轉型奠定物質基礎。一方面,建議要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建議有關部門積極響應“互聯網+”“產業要素數據化”的號召,提升信息硬件基礎設施的水平,重點提升基礎設施的響應速度與設備質量,打造質量過硬的物質基礎,為之后的產業信息網絡搭建、各產業邊界融合做好準備。
另一方面,建議要加大對通信建設的補貼力度,鼓勵各產業企業引入5G技術,提高軟件建設速度,營造一個寬松、穩定與安全的網絡環境。還需要鎖定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地區——中西部地區,加強對各縣域、鄉鎮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偏遠地區、經濟水平較低地區的通信能力,有效降低通信成本,為制造業產業轉移、農業產業合理布局提供有力保障,以此推動產業轉型。
(二)兼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信息技術構建雙循環產業結構
信息化趨勢下,要想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就要平衡好產業轉型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借助信息技術同步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深入發掘更多的產業價值,構建經濟雙循環的高質量產業模式。一方面,要重點加強生產力中的信息技術運用,比如:“上云用數賦智”,通過上云系統,構建教育信用機制,以此彌補產業內小微企業信用缺失的問題;通“用數”系統,深入調整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形成以良幣驅逐劣幣的數字化產業鏈,加強產業鏈內各環節、主體之間的聯系,進一步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借助數據技術,可以打造數字化企業,提升產業主體的信息化水平。要加強產業基建建設力度,基建是釋放生產力的重要源泉,以制造業產業為例,通過構建工業互聯網、微信互聯網,形成制造業產業中各企業之間的關系網絡與共享網絡,促使工業數據成為企業經營發展的主要資料,以此促進企業轉型,逐步實現制造業產業轉型。另外,要把握產業轉型中的生產關系變化。生產關系可以直接決定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模式與發展方式,是落實產業轉型的主要元素。因此,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產業鏈中各環節主體信息的披露,構建出數據透明、信用公開、身份可信、信息對等的信息化生產關系,形成社區型產業鏈、網絡狀產業人群結構,進一步拓展產業邊界,發掘出更多的產業轉型價值。通這樣的方法實現信息化趨勢與傳統產業之間的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在轉型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率。
(三)精準把握尖端信息技術,推動產業現代化信息化轉型
信息化趨勢下,要想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建議要精準把握信息技術的尖端技術,比如: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靈活運用多種技術,以技術支持產業的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提高企業轉型內驅力。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社會生活被各種各樣的技術所覆蓋,社會生活信息以數據的形式呈現出來,數據規模、數據量、數據類型逐漸增多。未來一段時期,信息化趨勢主要體現為數據為主,持續智能、內存與邊緣計算、數據治理與數據虛擬化等。因此,在產業轉型的推動環節,可以借助不同的技術實現不同的目的,包括:
1.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機器學習工具增強產業的數據分析能力,獲取更高性能的數據管理結果,以此精準、高效的分析結果作為產業內企業經營發展、業務決策的主要依據。
2.內存計算與邊緣計算,就是利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快速處理產業數據,或者計算數據源附近,有效減輕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數處理壓力,同時以數據計算結果為產業組織調整的參考。
3.數據治理,是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考慮到產業轉型產生的大量數據及這些數據的管理需求,增強數據安全性與完整性,保護數據不丟失、避免數據被竊取與盜用,以此維護產業轉型穩定,維護產業內結構安全可靠。
4.數據虛擬化,集合了不同系統的所有組織數據,統一進行產業內數據的集中安全與管理。從產業主體角度來看,企業借助數據倉庫、云平臺、工業互聯網等平臺獲取數據,分析不同數據源,以此做出業務決策,促使各企業共同推進產業轉型。
由此可見,未來一段時期內,信息化趨勢的產業轉型主要方向,可以集中到大數據層面,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增加產業賦能。建議要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廣,構建“數據+技術+應用”的模式,依托強大的數據庫與算法構建產業鏈知識圖譜,以此為手段梳理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發掘產業鏈價值,實現產業轉型。
(四)構建全新信息化產業體系,增強產業主體轉型發展綜合實力
信息化趨勢下,要想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建議要加強產業轉型中的體系化思想,全面整合產業鏈中的信息元素,搭建一個全新的信息化產業體系,以此為動力支持產業主體積極響應轉型好好,提升產業轉型的綜合實力。在實際過程中,可以分別從四方面入手構建體系,分別為:
1.加強云計算、數據管理、終端技術的應用,搭建安全的信息環境框架。
2.支持互聯網巨頭企業牽頭,聯系不同產業形成產業轉型聯盟。各互聯網巨頭企業為不同產業提供技術支持,能夠加強產業鏈內各環節的整合,對接不同的產業鏈結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形成以企業主體為基礎的產業生態環境。
3.關注不同地區的產業轉型優勢差異,充分考慮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情況,分析不同地區產業轉型與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分別提出針對不同地區實際情況的產業轉型方向與要求,體現地區產業特色的同時促進差異化發展,增強產業轉型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進入“十四五”時期之后我國經濟逐漸從快速發展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想更好地實現產業轉型,就需要把握提高質量的技術與手段,以此獲取更多的產業活動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增強產業賦能。今后的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借助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產業模式,優化經營模式與競爭環境;要加強對多種尖端信息技術與核心技術的運用,比如:大數據技術,從而有效持續增強產業轉型發展內在動力。還需要根據信息技術特征,構建信息化的產業體系,進一步增強產業主體的轉型綜合實力,為產業轉型發展與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
參? 考? 文? 獻
[1]李榮勝. 信息技術驅動產業升級研究[D].西北大學,2020.
[2]龐偉. 基于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視角下施工企業信息鏈研究[D].西華大學,2019.
[3]張利雄,黃淯斌.“互聯網+”促進揭陽市物流產業轉型升級途徑探析[J].市場研究,2018(10):49-50.
作者單位:馬曉峰? ? 寧夏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馬曉峰(1977.06-),男,回族,寧夏吳忠,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寧夏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