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鳴勇 夏子崇
◆摘? 要:毗沙門天王源于古婆羅門教中的財福神俱毗羅,隨著密教系統思想的傳入以及其專門經典的出現,唐朝時期的毗沙門天王形象發生改變,成為多重神格的獨立神祗。目前,國外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以日本學者為主,分為三類即兜跋毗沙門天王、佛教神像以及石窟造像。國內學界對毗沙門天王形象研究成果分為四個方面,即宗教、守護神、石窟造像以及民間本土化等角度進行分析。綜觀國內外學界對毗沙門天王形象的探索,其本土化研究相對涉獵較少,仍需進一步探索其本土化嬗變歷程及傳播路徑。
◆關鍵詞:毗沙門天王;守護神;民間信仰;綜述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界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以日本學者為主,在搜集資料過程中將日本學界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共分成三類,即兜跋毗沙門天王、佛教神像以及石窟造像中的毗沙門天王。
20世紀初,日本學界對兜跋毗沙門天王形象進行研究。1938年,松本榮一所著《敦煌畫的研究》,較為詳實的釋讀了兜跋毗沙門天王圖像。1939年,松本文三郎在《兜跋毗沙門天考》中,表示兜跋毗沙門在日本廣泛流傳,但“兜跋”一詞在中國卻不曾使用,應是日本對毗沙門天王的專屬稱謂,且認為“兜跋”一詞應與西藏不無關系。
有關佛教神像中毗沙門天王形像的著作可參見1941年宮崎市定所作《毗沙門天王信仰的東傳》,表示毗沙門天王作為獨立信仰已逐步東傳。1992年,宮治昭所作《印度の四天王與毗沙門天王》研究印度四大天王信仰,并認為毗沙門在四天王中具有平等地位。2000年,古正美《于闐與敦煌的毗沙門天王信仰》一文結合表示敦煌毗沙門天王信仰與于闐關系密切,并對敦煌毗沙門天王圖像及其信仰的傳播展開研究。
綜上所述,日本學者主要將毗沙門天王作為佛教神祇及其信仰的傳播來研究和討論。在有些成果中雖提及其東傳的現象,卻并未指出毗沙門天王在東土流傳的盛況。
二、國內研究現狀
根據以往學界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多是將其作為單純的佛教神像或是中國古代戰神來論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國內學界對佛教神像中的毗沙門天王形象研究已較為豐富,1983年,徐梵澄在《關于毗沙門天王等事》文中對毗沙門天王、那咤和夜叉的名稱讀音及讀音含義等做了相關考證。進一步指出,本土毗沙門天王造像形象是由西域傳來的天王形象進行了演變。2016年,霍巍在《從于闐到益州:唐宋時期毗沙門天王圖像的流變》文中提到,毗沙門天王在為于闐國的八大守護神之一。在當時的環境下為毗沙門天王推崇為“戰神”及守護神,提供了歷史背景和舞臺。
作為“戰神”及守護神的毗沙門天王形象,國內亦有所探究。2005年,公維章在《唐宋間敦煌的城隍與毗沙門天王》文中指出“城隍”在敦煌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邊境地區毗沙門天王神格凸顯,成為敦煌的保護神。2009年,王濤在《唐宋城市保護神二元格局的形成與分布》文中指出,唐宋時期佛教毗沙門天王所具有的護國護民特點漸漸凸顯。
此外,學界對石窟、造像中的毗沙門天王形象研究進一步豐富了文獻資料,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更加深入。2007年,劉永增在《安西東千佛洞第5窟毗沙門天王與八大夜叉曼荼羅解說》文中指出,該窟表現佛教內容是一個新題材,說明西夏時代受藏傳密教影響較深,視為早期藏傳密教的雛形。2008年,謝繼勝在《榆林窟15窟天王像與吐蕃天王圖像演變分析》一文中指出榆林窟第 15 窟前室北壁天王像是毗沙門天王圖像發生演變的重要轉折點。
相對毗沙門天王的本土化研究,學界對其涉獵較少。2011年,王濤在《唐代城市保護神與宗教》一文指出其神性一部分轉化為民間信仰,另一部分神性與道教神祗李靖結合,成為被道教融合的一位神像。2016年,王樹平、包得義在《論毘沙門天王信仰的流變及其世俗性傾向》中寫到毘沙門民間信仰愈加表現出功利性特點和世俗化傾向。2017年,夏廣興在《毗沙門天王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流播與影響》中指出毗沙門天王在與中華文化相互融合過程中逐漸本土化。
至此,綜觀學界對其探索,眾多學者仍將其作為佛教神祇或石窟造像中的天王形象進行解讀研究。在上述文章中,毗沙門天王作為守護神來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并不能足以涵蓋其在中土流行的所有神祇功能。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毗沙門天王的研究主要限定在佛教范圍內進行探討,關于民間信仰中毗沙門天王的學術研究,涉獵較少。通過上述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學界對毗沙門天王這一佛教神像的探討,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作為中國化的民間守護神形象研究,仍需進一步系統性的探索與挖掘。
毗沙門天王神像廣泛傳播于唐朝社會中。唐朝時期西域與中原各民族之間、以及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發生了新變化,這種變化為毗沙門天王在中原地區被崇奉為“戰神”及守護神性質的神靈,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歷史舞臺。毗沙門天王以戰神或守護神的身份保護著西北地區,敦煌地區百姓借助“賽天王”活動祈求“國泰民安,永無征戰”。晚唐時期的徐州地區亦出現以毗沙門天王為主的窟龕造像,體現了毗沙門天王作為戰神及保護神的思想內涵。因此,唐代毗沙門天王本土化研究,可以更好的體現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特點,為增強我國民族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源泉,以及促成當今中國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共同體意識起到歷史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霍巍,從于闐到益州:唐宋時期毗沙門天王圖像的流變[J].中國藏學,2016(01):24-43.
[2]公維章,唐宋間敦煌的城隍與毗沙門天王[J].宗教學研究,2005(02):113-119.
作者簡介
周鳴勇(1974—),男,漢族,江蘇鎮江人,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西安石油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間藝術
夏子崇(1993—),男,漢族,江蘇沛縣,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間藝術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西安市2021年度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西安文創設計中唐代毗沙門天王形象應用研究》(課題編號:YS6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關中地區民間藝術遺存粟特祆教文化研究》(項目編號:19YJAZH124);西安石油大學2021年校級教改項目《“四新”語境下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的多元融合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