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雙權 郭嬌









摘 要:專題復習課是高三迎考階段最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地理復習課中可圍繞某一主題,充分挖掘整合課程資源并創設真實情境,以地理問題為驅動力、以素養培育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最終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青山保衛戰為例,從復習課定位、教與學資源評估、外顯形式與內在邏輯結合的情景創設、地理學科思維培養方面探討高三主題式情境教學設計策略。
關鍵詞:主題式情境;教學設計;地理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2)04-0040-05
近年的地理高考題常以真實情境為載體,突出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人地協調等地理核心素養的考查。學生在高考模擬考試中表現不佳,顯示出傳統高三專題復習課的弊端。專題復習課是高三迎考階段最常見的教學組織形式,其一般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傳統的專題復習主要有以下弊端:一是專題的選擇較為死板,往往以知識章節為準,不利于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內容;二是知識本位、教師本位,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缺少真實情境設計,忽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建議采取主題式情境教學,其設計策略如下。
一、梳理四線,融合目標——高效課堂始于精準定位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考查的素質教育目標凝練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個層次。知識作為培養能力、培育素養的基礎,是高三復習課的首要考慮因素,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針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對必備地理知識進行提煉,融入教學中。能力作為支撐和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表征,教學設計要考慮本課程需要培養的地理關鍵能力。素養作為統攝關鍵能力和必備地理知識的核心,教學設計首先應考慮該課程中可能涉及的地理核心素養。[1]
為提升高三復習課的有效性,可根據知識、能力、素養、價值四條主線進行梳理,本課例梳理結果如表1所示。知識、能力、素養、價值四層之間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因此,在單獨梳理各層次主線后,應將各層次進行融合,形成高度融合的課程目標。
[四線梳理 課程目標 知識 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氣候 能運用地理信息技術和其他工具,觀察、識別、描述相關的大氣運動現象;能運用大氣運動相關原理,說明相關大氣運動現象之間的關系和變化過程;能說明大氣運動現象與人類活動的聯系 能力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用運用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描述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素養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 價值 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勞動精神 ][表1 本課例四線梳理及融合課程目標]
二、學前分析,資源評估—— 一以貫之的主題
高三復習課不同于新授課。在課程目標上,不僅要積累知識、訓練技能,還要進一步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在教學進度上,不同于新授課的按部就班,復習課面對更復雜的時間安排,考試密集,診斷出的問題層出不窮。主題式教學即圍繞某個主題展開教學,安排靈活,更適合高三地理教學的需要。
筆者根據自身經驗,總結出教學主題選擇流程(圖2)。主要分為兩大內容,一是教學前期分析,即學情分析、課標分析、教材分析等,以此了解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二是教學資源評估,即根據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初步選定教學主題,再根據初選的教學主題收集、篩選、挖掘整合相關素材,如果素材能夠順利挖掘整合,且滿足本課的教學需求,則教學主題最終確定,如果素材無法進一步挖掘整合,則需重新選定主題,重復教學資源評估這一過程,直到選定合適的教學主題。
教學資源評估難度較大,建議從素材收集的難易度、素材真假的辨識度和資源圖文的轉換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資源越容易收集,越有利于創建真實情境。資源真假辨識度越高,越有利于資源篩選、問題的準確設置和科學的解答。
本課例教學主題確定過程如圖3所示。
學情分析:在高考模擬考試中,學生對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氣候等內容掌握較差,不能針對具體的區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學習狀態較為疲軟。課標分析:一是運用示意圖等,說明大氣受熱過程與熱力環流原理, 并解釋相關現象;二是運用示意圖,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并分析氣壓帶、風帶對氣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氣候對自然地理景觀形成的影響。兩處課標都要求運用示意圖進行說明,因此要加強示意圖的運用教學。教材分析:教材內容多且復雜,理解難度大,但其行文簡潔、邏輯縝密。
通過學前分析,可以發現該課程具備以下特點:知識交叉、能力復合、素養融合、價值引領需求強。因此,初步選定天山北坡山谷風為主題,但在資源評估過程中發現,收集的素材較少且多為學術論文,雖然真假辨識度高,但缺少對真實情況的基本了解,難以滿足課堂需求。于是重新選擇青山保衛戰主題,素材豐富多樣,新聞、地方志、視頻、學術論文、圖片等都有,并可以做圖文轉化,因此最終確定本課主題為青山保衛戰。
“青山”取自習近平總書記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此理解為森林,森林起著重要的生態作用,但常常遭受火災,撲救困難,損失重大,既值得探討其中的地理原因,也應感恩替我們守護森林的戰士。因此,在青山保衛戰這個主題下,可將大氣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大氣環流及其影響等必備知識融入,提升學生關鍵能力、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更可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責任擔當意識、勞動精神等。
三、外顯通俗, 內含邏輯——內外兼修方得真實情境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獲得。因此,通過創設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高三復習課中顯得尤為重要。[2]
從創設情境的角度,筆者將情境構成的材料分為以下幾類。從狀態來看,情境有靜態情境和動態情境。從符號上看,情境往往是由文字符號和圖像符號組成。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優缺點,如表2所示。根據不同情境構成材料的優缺點,不難發現高三復習課應多采用靜態材料,即文字加圖像。從教材及近年高考試卷的情境來看,筆者認為情境由文字概述、地理圖像、問題鏈、解答四個部分構成。文字概述及地理圖像是情境的外顯形式,問題鏈和解答是情境的內在學科邏輯。外在與內核是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從外在表現到內在學科邏輯的認識過程,就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育素養的過程。據此,筆者歸納了情境結構及創設策略(圖4)。
1.以思為本,層層遞進
以思為本是指學習過程的展開要以學生的思維發展為本。層層遞進是指不同情境之間可以層層遞進,到達貫徹主題、升華主題的作用;也是指同一情境內對學生學習鏈條進行預設,并在此基礎上圍繞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鏈。
本課例中,筆者創設了三個情境(表3)。三個情境層層遞進,以主題一以貫之。第一個情境是森林與火,引入主題。第二個情境是森林防火重點甲村,落實區域認知,深入主題。第三個情境是甲村救火難的原因與對策,落實區域認知、人地關系、綜合思維,升華主題。在同一情境中,設置多個問題形成問題鏈。讓學生在反映全過程的情境中經歷地理思維的發展。如在情境三中,可分別設置:分析該縣森林樹種豐富多樣的原因;運用大氣受熱過程說明甲村與成都相比太陽輻射及氣溫的數量高低狀況;描述甲村的位置特點,分析其位置對森林大火撲救的影響。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認識區域地形,進一步了解地形產生的影響并最終服務于教學主題。
2.化繁為簡,通俗易懂
繁既指數量也指通俗程度?!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中(2017年版)》提倡用貼近生活的材料創設情境,因此素材加工要簡潔,同時減少專業術語的使用,尤其是地理學科以外的專業術語,力求用最通俗的語言表述,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有代入感和沉浸感。本課例中,筆者收集素材如表4所示。
經過加工后,情境一的文字概述共有79個字符,情境二的文字概述共有81個字符,情境三的文字概述共有63個字符,十分精煉(表3)。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的情境,蘊含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究空間。
3.按需制圖,錦上添花
空間最具地理學科特色,因此材料加工過程中,應盡可能生成地理圖像。主要的生成路徑是根據對問題的預設反向尋找需要用地理圖像表達的信息要素,并將該要素疊加在區域底圖上。
本課例根據前文的問題預設(表3),需要呈現某月四川省火點分布圖、甲村位置示意圖、四川全年平均風向圖、甲村立體地形剖面圖等。筆者利用Arcgis、Global mapper、Surfer等制圖軟件繪制所需圖像,(圖5、圖6、圖7),為豐富情境創設,提高學生地理圖像閱讀能力,培育地理核心素養提供了基礎。
四、百川歸海,融會貫通——構建思維體系落實立德樹人
學生要形成穩定的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維品質,需要用一定的手段,利用地理學科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指導學生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將知識結構化、系統化,構建地理學科思維,落實強化地理核心素養,達成立德樹人的目的。本課例中,筆者引導學生構建思維體系如圖8所示。
經過實踐,筆者認為,思維體系的構建應從多個層面進行,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在本課例中,歸納了地理學科思維主線,概括了圍繞主題相關問題展開的分析,并總結了大氣知識體系,展示了三者之間有機整體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構建思維體系、內化地理素養。
高三傳統專題復習課往往陷入教師本位、知識本位的低效誤區,主題式情境教學通過構建真實情境、設置問題鏈等,激活了學生的內動力,加強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了學生的關鍵能力,促進了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段玉山,姚澤陽.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性質[J].地理教育,2017(2):4-5.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