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軍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德智體美的發育逐漸關注。新時代,青少年群體是我國建成體育強國發展進程中的強大動力源泉,是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但就目前來說,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煉或是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因自身知識儲備和外界換環境等影響,致使運動損傷的發生已成普遍現象。本文基于青少年身體生理機能的特征,主要對青少年運動員的損傷風險評估項目、運動損傷預防策略設計進行探討,并提出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保障體系和運動損傷診斷和康復治療模式。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策略設計原理框架下思想觀念的轉變、訓練手段跨越、預防措施協調是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保障措施的主體因素,亦是推進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保障措施建設、評估及監督等重要手段。
關鍵詞: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康復治療;風險評估
引言
運動損傷是體育運動過程中各種損傷的總稱,與體育參與者所從事運動項目的技術特點、環境、訓練水平等關系密切。針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調查研究發現,青少年運動員發生運動損傷的概率高達50%。運動損傷是阻礙運動員長期規律性運動訓練的主要因素,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嚴重者甚至會過早結束運動生涯。對青少年運動員而言,運動損傷引起的繼發性損傷可能影響著其身體形態、生理機能的正常發育,但青少年運動員在新陳代謝和損傷恢復方面均快于成人,所以青少年發生運動損傷后需結合身體形態及生理特點進行康復治療,才能在保證正常生長發育進程下使其得到有效的治療。本文研究通過查閱青少年體育參與者運動損傷的相關文獻,整合青少年發生運動損傷的類型及康復策略,探尋該年齡段人群特異性的康復措施,最大限度地縮短其醫療進程,在保障青少年運動員身體形態與功能正常發育的前提下使其盡早重返賽場、完成訓練計劃,減輕經濟負擔和社會壓力。
1青少年身體生理機能的特征
1.1肌肉組織層面
青少年在生長加速期內,以縱向發展為主的肌肉,長度增加較快,但比骨骼的增長速度,略顯得稍慢。其身體肌肉組織方面整天表現為肌肉收縮力、耐力較差。此外,肌肉發育還呈現出了軀干肌、屈肌、大塊的肌等組織的生理發育,皆先于四肢肌肉、伸肌、小塊肌肉的發育,整體的生理發育顯現略微失衡。因此,青少年運動訓練過程中應強調和注重全身肌肉協調及均衡發展,例如以自重的動力性力量練習為主,靜力或輕重量負荷為輔的積極伸長肌體練習,盡量避免或是減少較重力量的負荷練習。
1.2皮膚損傷
皮膚損傷指運動過程中發生的皮膚破損,損傷范圍包括表皮到皮下脂肪組織。黃婷婷等調查了87名競技健美操青少年運動員在訓練及比賽中發生的運動損傷情況,發現損傷人數占比72.41%,損傷類型多為皮膚表面的擦傷等,屬輕度損傷。皮膚損傷常規處理方式為適量碘酊涂抹傷口。如果受傷部位有泥土或沙子等異物,需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并涂碘酊。青少年運動員在皮膚損傷的處理方面無特異性,皮膚損傷未傷及骨骼與肌肉,損傷程度不大,經過簡單包扎處理后即可正常運動。
2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保障措施
2.1運動損傷預防手段的跨越
身體功能訓練作為一種預防體系,而不是治療方法,因此運動員在發生運動損傷應及時進行必要的醫學和藥物治療,輔助以身體功能損傷預防的訓練方法。將身體功能損傷預防融入青少年參與跳遠練習或是訓練過程,設計、選擇并運用具有科學、合理,且具有針對性的運動訓練練習方法,能在提高其專項表現能力的基礎上收到防傷治傷效果;同時,更普遍地將其運用到各個運動項目領域之中,可相輔相成。例如,通過泡沫軸、按摩棒等肌肉軟組織深層激活器械,釋放肌筋膜和收緊肌肉,促使青少年運動參與者機體機能達到最佳狀態;圍繞青少年參與體育鍛煉或是運動訓練時體質發展的需要,依據其機體生理發育特征,利用彈力帶設計不同類型的動靜態拉伸練習,以此實現對肌肉群組的激活;利用輕器械設計不同形式的踏步走、墊步走和交叉步移動練習,以此實現對動作整合;另外,以不同頻率的踏跳、單腳踏跳以及交叉跳等練習,實現對神經激活。此外,青少年在進行運動損傷檢測時所采用的FMS(功能性動作篩查)方式,不僅是在完成相關測試的基礎上建立體育鍛煉或是運動訓練過程中的最低標準及要求,更是對其參與體育鍛煉或運動訓練檢測輔助,以及在運動損傷預防和康復訓練等方面予以了嚴謹的、權威性的科學支持。
2.2開放性損傷
運動過程中常見的開放性損傷包括擦傷、裂傷及開放性骨折。開放性損傷的處理要點是及時止血、處理創口、防止感染。止血法包括指壓止血法和加壓包扎法,而其中競技體育常用包扎法有繃帶包扎法(主要有環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等)和三角巾包扎法(主要有頭部包扎法、腹部包扎法等)。運動時發生骨折傷后臨時固定應注意:(1)超過骨折兩端關節固定;(2)不要輕易拋棄骨碎片;(3)先固定靠近骨折斷端處;(4)保留外側末端;(5)凹陷處要加襯墊;(6)不要捆在斷端部位。在處理青少年運動員擦傷和裂傷時與成人無明顯差別,但是在開放性骨折方面,由于青少年時期是骨骼成形發育的快速階段,制動對骨骼、關節的發育具有明顯抑制作用,因此青少年運動員在開放性骨折術后不能采取長時間制動的方式,應盡量選擇內固定方式,并盡早介入康復訓練。具體康復措施可參照表3進行。
2.3重視心理康復治療
隨著游泳技術的不斷進步,運動員之間的專業水平差距逐漸縮小,心理因素的好壞在訓練強度和比賽成績方面的地位已經開始上升,游泳運動亦然,甚至貫穿到游泳運動的開始到運動生涯結束的全過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上文已提及,此處不再贅述);(2)運動損傷后的心理康復。青少年運動員運動損傷康復后,再次投入到原有的訓練和比賽中,心理可能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癥狀,以及不由自主地焦慮、記憶閃回等情況,或回避與運動損傷相關的事件,或者一旦再次失敗而產生迷茫感。此時,一方面,需要游泳教練員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談心、聯合親戚朋友等方式,傳授和傳遞一些正面案例,或采用恰當的情緒宣泄或調節方法,引導青少年運動員自行恢復。另一方面,依靠專業機構對青少年運動員康復者進行心理干預,讓康復者盡快接受相應的治療,以免造成二次運動損傷。此種情況下,一支專業的心理康復隊伍不可或缺,由此,為了做好心理康復治療服務以及心理咨詢服務,需要體育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加強和重視心理團隊的建設,提供必要的醫師配置和科學的硬件設施等條件。
結語
青少年運動損傷預防及其康復治療的深度拓展研究,對我國體育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青少年運動損傷風險評估方案,打造適應新發展要求的現代運動損傷預防保障體系,對避免運動損傷發生,保障其運動訓練質量,提高比賽成績,以及競技能力的保持等方面而言,至關重要。而面對當前青少年運動損傷的各種因素挑戰,通過觀念創新、訓練優化、風險評估、綜合評價等路徑,能夠有效推動青少年體育鍛煉的科學化、持續化,從而降低運動損傷的概率,提高其體質健康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德明,李曉亮,李紅娟.學校體育運動風險管理研究述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102-108.
[2]鄭立杰,趙志明,敬龍軍,林小榮,李華.功能性動作篩查應用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34(6):71-79.
[3]黃婷婷.大連市中學競技健美操運動員運動損傷調查與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