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中小企業被稱為經濟的“毛細血管”,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重要環節。截至2021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到1.54億戶,其中企業4842.3萬戶,90%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如何破解等,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8%,但是許多小微企業還處在虧損與困難之中。2021年12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3%,其中大型企業達到51.3%,在榮枯線之上,中小微企業只有46.5%,大大低于榮枯線。
《中國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體現在融資難融資貴、經營成本高、核心競爭力弱、向“專精特新”轉型難等方面。
營商環境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更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近年來,我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激勵和利好的政策,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顯著改善了營商環境。
但全國政協委員丁佐宏發現,一些地方對優化營商環境的理解出現走樣,在落地執行時出現偏差。比如,把優化營商環境簡單理解為“創業時的便利化”,對于企業創建后遇到的困難,缺乏協助解決的動力和方法。此外,民營企業在經營中經常會面臨維權困難的問題。
作為數字經濟中的重要主力,中小企業不僅是產業鏈供應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創新與提升市場活力的重要動力。
“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處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關鍵階段,加快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中小企業擺脫困難,順應環境求發展的必然選擇。”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說,雖然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已經意識到了數字化升級轉型的重要性,但因為自身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轉型的程度遠遠低于大型企業的水平。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中小企業關鍵工序的數字化裝備應用比例為45%、生產過程信息系統覆蓋占比為 40%、設備聯網率為35%,僅有5%的中小企業采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生產制造環節提供優化建議和決策支持。
在賀強看來,高成本制約、技術水平不足和解決方案缺位是導致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困難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業是穩定發展之基,應下大力氣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的堵點痛點難點。”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劉振東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大會發言時說。
“好政策就是信心之源。”劉振東表示,積極的財政政策應更加精準有力,重視發揮好地方專項債項目對民間資本的撬動作用;穩健的貨幣政策應突出“寬信用”,支持合理充裕的流動性更好覆蓋民營企業。同時,進一步增強不同部門、不同領域、不同區域政策的協同性,政府有關部門應及時加強政策解讀和正面發聲,釋放權威、清晰、積極的政策信號,不斷提振民營企業對增長前景的信心。

2020年12月17日,在福建省德化縣,稅務工作人員向一家電商企業負責人(左三)宣傳介紹疫情防控期間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我們應該把政策重點放在補短板上,進一步加大支持小微企業的貨幣政策力度,增加小微企業貸款,使資金直達小微企業,澆花澆到花根上。”賀強說,一方面,今年應該進一步增加支小再貸款的額度;另一方面,繼續實行定向降準。此外,為了促進小微企業復蘇,今年應該恢復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的操作,從而使小微企業得到更好的資金支持。
全國人大代表姚勁波則建議中央有關主管部門牽頭,對現有中小微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進行優化升級,擴大信息共享范圍和權限,打破政府部門間、銀行企業間的“數據壁壘”,進一步擴大“銀稅互動”“銀商合作”范圍,解決小微企業信用信息的“孤島”問題。同時借助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繼續深化供應鏈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發展,形成“產業—科技—金融”的閉環。針對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固定資產少、資產變現率低等問題,拓寬擔保方式和多元化保證渠道。
談及如何系統提升政府服務效能,持續增強企業獲得感,持續優化公平、誠信、透明的營商環境,丁佐宏建議,一是樹立持續優化、全程服務的理念。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加強各類要素保障,全鏈條、全過程、全方位做好服務支持。二是持續打造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對于民營企業,要進一步放開競爭準入門檻,包括融資條件、享有的公共服務、稅費負擔等方面。三是營造風清氣正的法治環境。
在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力量中,中小企業是主力軍,也是數字化轉型的主戰場。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
賀強建議,一是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及生態體系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建立政府、科研機構、大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等;二是以數字化采購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制定相應補貼政策,聯動數字化采購平臺,采取政府+平臺補貼的方式,在緩解中小企業壓力的同時,推動中小企業在采購領域率先推進數字化轉型等;三是培育新型實體企業,發揮創新引領作用,讓這些新型實體企業在深入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過程中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同時在金融、稅收等方面加大對新型實體企業的支持力度。
“政府還要建立完善監管標準,提供良好政策環境,明確區分以流量為核心的互聯網平臺企業和以深度參與生產和流通、為中小企業提供基礎設施運營、數字科技服務的實體型平臺,實施分類監管,區別指導,精準監督。”賀強說。
全國人大代表楊元慶建議,政府和相關協會應共同建立“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指數”,為評估中小企業發展水平提供科學依據,這樣有利于相關部門更好地把準不同行業與區域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更高效地幫助中小企業“補課”;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數字化評估咨詢、培訓與資助方案,切實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解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會轉、不敢轉”的問題;科學精準制定幫扶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助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