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促進國企聚焦主責主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
國資委此前明確,要把鎖定并高質量完成重點任務、補短板強弱項、務求改革實效、實現改革成果全面穩固化制度化作為今年改革工作的著力點,確保上半年在重點難點任務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完成三年行動主體任務,在黨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動各項任務,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掃尾工作,實現全面勝利收官。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為眾多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議題,如何確保國企改革取得切實成效?隨著改革步入“深水區”,還有哪些“硬骨頭”要啃?沖刺期還存在哪些難點?又該如何鞏固改革成果?……多位代表委員向《中國報道》記者分享了各自的深入思考與真知灼見。

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顧軍表示,通過改革,中核集團這幾年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笆奈濉笔呛斯I發展的關鍵機遇期,也是重要轉型期,更是技術突破期,更需要通過改革更好地激發企業活力,激發廣大員工的積極性和創新力。
“改革是永遠在路上的一項工作。針對不同的發展階段和形勢,都會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關鍵就在于不斷地適應新的變化、新的要求。改革的目的就是促進企業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地發展。改革的核心還是要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特別是2016年國企黨建工作會議之后,國有企業的治理體系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尤其強調黨組織要發揮作用、黨在企業的領導作用,更好地發揮政治優勢,要進一步理順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之間的權責分工界限,更好地發揮各個治理主體的作用?!鳖欆姳硎荆ㄟ^這幾年的努力,改革成效已經顯現。
“比如說,在核電項目中,上下左右都需要溝通,通過合同關系或者行政關系往往存在著壁壘,而通過黨建聯建,上下左右順利打通,確保了項目更好地向前推進。作為全球首個三代核電技術按期完成的項目,華龍一號成功建成就充分說明我們黨組織在工程建設中發揮的作用。”顧軍介紹說。
同時,中核集團還進一步加大了科研院所、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三項制度的改革力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顧軍說:“按照中央要求,我們還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更加靈活的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民營資本,促進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的發展?!?/p>

“改革最終要解決人的問題,也要靠人來推動,要徹底改掉‘身子進入新階段,觀念還停在過去時’的狀況?!比珖f委員、中國一重集團董事長劉明忠表示,“要以改革激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全面推進自主創新,組建更多產學研一體的創新中心,切實增強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韌性?!?/p>
“自立才能自強,自強才能主導?!眲⒚髦冶硎?,依靠國企改革特別是三項制度改革,中國一重集團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實現扭虧為盈,2021年實現利潤總額16.1億元,營業收入431.8億元。目前,一重已經形成了“4451”基層創新體系,即:打造集團公司、股份公司、二級單位(子公司、事業部或中心)和生產制造廠的四級聯動創新格局;發揮大國英才、大國工匠、首席技術專家、首席技能大師等四類創新人才的引領作用;組建勞模、黨員、青年、黨外人士和技能大師為帶頭人的五類創新工作室;以工會牽頭,覆蓋全廠職工開展“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
劉明忠建議,要打通各類企業人才成長晉升通道,使各類人才通道縱向晉升、橫向互動,職務與職級并行、相互轉化,讓各類企業人才成長有空間,事業有奔頭,打造企業與職工事業共同體。同時,企業要推動各類要素積極參與企業發展,還必須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積極探索企業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有效方式,真正使企業做到“發展依靠職工”,實現企業發展與職工發展的良性互動,促進勞資共贏。

“國務院國資委2020年3月份向本系統的10家企業發了征求意見函,當年9月份下發正式文件真正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德輝說,“我們拿到征求意見函,第一時間迅速開了改革會,保持先行,提前謀劃,才有了后面良性發展和試驗改革的成果,所以說提前謀劃很重要。”
“中國化學確保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在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中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黨的建設不削弱,二是國有資產不流失。”劉德輝說,“我們根據自身的理解,在實踐過程中加上了第三條‘保值增值可持續’。保值增值做不到,第二條就沒有保障?!?/p>
劉德輝表示,國有企業改革要結果,主要還是現代企業制度怎么落實落地的問題,比如董事會建設怎么授權放權到位,怎么體現職業經理人制度如任期制和契約化等。再就是包括市場的激勵機制,關鍵是怎樣調動每一個人的積極性。
劉德輝認為,技術工人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基礎。要完善和落實技術工人培養、使用、評價、考核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暢通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勵政策,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國企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國政協委員,中海油服深圳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郝振山表示,要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國企改革的任務要求,須著力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積極融入國家戰略中,二是要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完善治理結構,三是要建立起匹配創新能力提升的激勵機制。
“作為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企業’之一,我們(中海油服)積極探索科研體制機制變革,選取‘研產用’一體的科技項目作為試點,實施‘摘牌掛帥’的科技項目經理負責制,最大限度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創業激情,攻堅關鍵核心技術?!焙抡裆浇榻B,通過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攻關,以“璇璣”系統(旋轉導向和隨鉆測井系統)為代表的一系列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推動國家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為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國企力量”。
郝振山表示,改革最大的難點不僅有利益的沖突,更多的是理念的差異。要鞏固好改革成效,最主要的是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把所有力量凝聚到同一目標上。

“聚焦主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支撐和帶動能力,這正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改革思路?!?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作為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行動”首批企業之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啟動以來,廣汽從提升內生動力到完善市場經營機制等多方面,加快了動力變革,并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曾慶洪看來,國企要發揮產業鏈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重要抓手之一是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和推進資產重組,不斷完善市場化的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同時,要在產業鏈中充分發揮“鏈主”作用,牽引帶動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共同固鏈強鏈延鏈補鏈,進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
近年來,廣汽集團全面推進旗下新能源車發展載體——廣汽埃安開展混改,目前已經完成資產和業務重組,員工持股和引進部分戰略合作者工作正加緊推進。作為“鏈主”企業,廣汽集團已初步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自主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超倍速電池技術、海綿硅負極片電池技術、彈匣電池系統安全技術已試驗成功并成功搭載在量產車型,助力提升汽車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
“在國企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在人才機制方面仍需進一步創新?!痹鴳c洪表示,目前國有汽車企業在人才引入、培育和激勵方面,相較于民營及造車新勢力,機制還不夠靈活,特別是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領域尤為突出,造成了一定的人才流失,要進一步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

“過去一年,陜西建工加快改革步伐,企業治理全面提升,市場化機制更加成熟,創新活力加速迸發?!比珖f委員,陜西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義光介紹,2021年陜西建工全面建立并剛性推進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制度,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212人,干部職工干事創業激情得到極大激發。同時,科技研發、人才培養投入不斷加大,科技創新成果接連涌現,科技實力穩步提升。
張義光認為,面對困難挑戰,國有企業要以奮進的姿態,啃“硬骨頭”、蹚“深水區”,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一方面要對標世界一流,靶向發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推動建立改革長效機制,鞏固改革成果。此外,還應對關鍵核心科技人才進行充分激勵,完善科技人才培養發展機制,建立有利于原創技術研發的激勵保障機制等。
“改革越是向縱深發展,越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扎實推進。”張義光表示,改革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下一步,陜西建工將進一步優化現代企業治理,完善市場化機制,積極培育新業態,加大科技創新,真正把改革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煉介紹,廣西投資集團全力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2021年底三年總體任務完成76.5%,入選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示范企業”名單。
“但是地方國有企業仍普遍存在公司治理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不足?!敝軣捊ㄗh,國有企業要對照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和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的要求,決戰決勝國企改革,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深化市場化機制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產業布局,堅持國家戰略性需求導向推進科技創新,強化重點領域風險防范,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
推進國企改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要支持引導行業領軍企業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專精特新企業深化改革、強化創新,加大培育力度。周煉介紹,廣西投資集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團所屬企業南南鋁加工在航空航天、3C電子、汽車板、船板等領域影響持續擴大,公司攻克多項航空航天領域關鍵技術,保障天和核心艙精準入軌,多次創下國內第一、亞洲第一、世界第一紀錄。然而,“目前國有企業受工資總額限制,無法在工資總額外對研發人員發放科技成果獎勵,難以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積極性”。周煉建議,要進一步引導國有企業加大研發資金和人員投入,對研發人員采取更寬松和靈活的薪酬激勵制度,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