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藍田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陜西 西安 710500)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之一即為胃癌,其發病率及病死率居各種惡性腫瘤首位,癌前病變是癌癥發生的早期變化[1-2],這個時期篩檢對于早期預防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而上消化道急慢性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一般為上消化道癥狀[3],自發現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 HP)以來,對于上消化道癥狀同HP感染之間存在的關系,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不斷進行研究,目前已有研究證實二者間具有相關性[4]。HP 是一種螺旋形的細菌,具有微厭氧特點,對于生長條件的要求十分苛刻,該病菌會引起多種疾病,如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胃上皮不典型增生等,而消化道腫瘤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即為消化道癥狀,因此HP 感染與胃癌前病變間存在密切聯系[5-6]。近來有研究表明,被HP 感染的患者發生胃癌的概率相比于未感染的患者顯著增加,故HP 感染與胃癌前病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7]。本研究以我院診斷為慢性胃炎的112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評價上消化道癥狀和HP 感染、胃黏膜癌前病變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20 年10 月—2021 年6 月被診斷為慢性胃炎的112 例患者,依據上消化道癥狀將患者分為兩組,包括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n= 56)及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n= 56)。陽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7 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8.05±3.28)歲;病程3~7個月,平均(5.04±1.25)個月。陰性組中,男性30 例,女性26 例;年齡23 ~73 歲,平均年齡(48.02±3.45)歲;病程3 ~7 個月,平均(5.07±1.27)個月。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初診為慢性胃炎患者,年齡>20 周歲;②陽性患者均有腹痛、腹脹、泛酸、噯氣等癥狀,陰性患者均有腹瀉、便秘、下腹痛等癥狀;③入院前1 周未服用護胃藥、抗生素、類固醇、非膽固醇類等藥物;④均進行胃鏡檢查,可配合完成問卷調查;⑤研究經過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研究中剔除合并存在嚴重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②年齡不滿20 周歲;③精神藥物依賴史;④上消化道大出血、嚴重軀體性疾病等患者;⑤患有胃腸道其他疾病,并且對本文研究產生一定影響者;⑥對本研究的依從性、配合性較差的患者。
尿素13C呼氣實驗:全部研究患者口服尿素13C膠囊,服用時間是空腹或者禁食禁飲2 h 以上,通過涼開水沖服,服藥30 min 后開展呼氣試驗。本研究應用型號為HUBT-01 幽門螺旋檢測儀實施HP 檢測,操作步驟保證嚴格根據說明書進行,由護理人員協助完成。
胃鏡檢查活檢:均實施胃鏡檢查,同時還進行鏡下取活檢術,在病理科進行標本的檢查。
染色方式:方法為HE 染色,結合常規的病理診斷,組織學分型、分類分級,同時在HP 檢測中應用Warthin-Starry 細菌染色。
HID-AB(pH2.5)-PAS 黏液染色:唾液酸黏液染為藍色,硫酸黏液染為棕黑色,中性黏液染色為紫紅色,依據黏液染色與形態標準對于各類胃癌前疾病進行定義,主要是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上皮不典型增生[8-9]。
(1)對比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和陰性組間的HP 陽性率;(2)對比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和陰性組間的胃黏膜癌前病變的檢出情況,同時評價上消化道癥狀與胃黏膜癌前病變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4.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中,HP 陽性例數為12 例,HP 陰性例數為44 例,在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HP 陽性例數為47 例,HP 陰性例數為9 例。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HP 陽性率(83.93%)明顯高于HP 陰性率(16.0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P 陽性率比較[n(%)]
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患者出現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例數分別為29 例(51.79%)、26 例(46.43%)、37 例(66.07%);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中,患者出現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例數分別為27 例(48.21%)、23 例(41.07%)、19 例(33.93%),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在腸上皮化生、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比例相比于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胃黏膜癌前病變的檢出情況比較[n(%)]
在臨床各類上消化道疾病中,其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即為上消化道癥狀,這種癥狀屬于一組多病因癥候群,HP 感染與該疾病存在密切聯系[10]。自發現HP 感染以后,研究人員不斷深入研究上消化道的相關內容,發現上消化道癥狀促進疾病發展主要為損傷上消化道黏膜層,但是因長期應用抗菌藥物,疾病治療效果受限,同時還侵害胃黏膜,從而使消化道癥狀發生[11]。據報道,隨著年齡的增長,HP 感染率也會不斷增加,而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癌前疾病、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又是HP 感染率,因年齡增加,患者全身器官和免疫力均有降低,在胃黏膜不斷變薄的情況下,黏膜屏障免疫力同樣降低,對于HP的清除率明顯降低,因而明顯增加了HP 的感染發生率,同時也增加了消化道腫瘤的發生率[12-13]。
本研究以112 例患者為探究對象,結果顯示在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HP 陽性人數占據47 例,HP 陰性人數占據9 人,故在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的HP 陽性率(83.93%)明顯高于HP 陰性率(16.07%)(P<0.05),兩組數據差異具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表明HP 感染和上消化道疾病間存在密切的關系,HP 是上消化道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故如若HP 的檢測報告異常,則上消化道組織可能出現了感染以及相關疾病癥狀。在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的胃上皮不典型增生比率(37/56、66.07%)相比于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19/56、33.93%)更多,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上消化道癥狀陽性組中腸上皮化生(29/56,51.79%)、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比例(26/56,46.43%)相比于上消化道癥狀陰性組(27/56,48.21%;23/56,41.07%)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這說明胃上皮不典型增生與上消化道疾病間存在密切的關系。但與HP 陽性檢出率相比,胃黏膜癌前病變與上消化道疾病之間的聯系不是很明顯。從胃黏膜能夠分泌胃酸的角度分析,如若胃黏膜組織因病變而受損,則胃黏膜功能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從而胃酸分泌發生變化,造成炎癥、組織功能障礙等,但無法確定病變位置是上消化癥狀,因此上消化癥狀與胃黏膜癌前病變之間的關系不是很密切,需要臨床的進一步診斷來確診[14-15]。對于HP 感染和上消化道疾病的機制臨床尚未有明確的結論,主要與胃黏膜屏障學存在密切的關系,HP 感染可能會對上消化道肌肉張力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改變上消化道胃食管屏障功能。HP 感染可能會導致胃內容物發生改變,進而抑制壁細胞功能[16]。慢性胃炎患者的病因一般較為復雜,且患病時間長,上消化道癥狀又為多病因的證候群,因此慢性胃炎患者的上消化道癥狀分析需要多種檢測手段綜合證明與分析。HP 感染檢測是常見的有關細菌檢測的一項醫學技術,當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被HP 感染后,能夠加快胃黏膜細胞類型的改變,從而胃黏膜發生了病變,患者的臨床表現類似于上消化道癥狀;如若患者HP感染檢測報告顯示無細菌侵入,這說明致病原因、臨床反應不是因為細菌感染。胃黏膜的腸上皮化生與HP 的感染存在一定相關性,胃黏膜發生腸上皮化生后將分泌硫酸黏液,這為HP 的提供了良好的生長與繁殖環境。因此上消化道癥狀、HP、胃黏膜癌前病變的三者關系可以相互影響。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癥狀和HP 感染、慢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間存在一定關系,以期為疾病的進一步診斷與治療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