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瓊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 廣西 河池 546499)
作為常見問題之一,腦卒中對于患者腦部組織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與阻礙。醫護人員指出,由于受到該病影響,患者預后行動能力往往受到相應限制,基于此,多數患者在預后康復期間往往需要長期進行臥床[1]。在臥床期間,由于患者長期處于同一體位,因此,其身體與床面的接觸點往往容易受到壓迫,繼而產生壓瘡。為了實現對于壓瘡問題的充分規避,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患者護理工作模式的充分探索,從而結合護理工作要點對患者進行科學引導[2]。相關研究顯示,通過延續性護理模式的科學應用,有利于實現患者護理工作的全面延伸,對于患者愈后健康的維系至關重要[3]。本次研究針對在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護理過程中采用延續性護理模式的價值進行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60 例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根據護理方式的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80 例。選取的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卒中,且臨床資料完整等;排除合并交流障礙、嚴重臟器功能損傷、精神疾病患者。對照組男50 例,女30 例,年齡36 ~78 歲,平均年齡(57.44±3.25)歲;研究組男48 例,女32 例,年齡37 ~80 歲,平均年齡(57.52±3.0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參與。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對患者臨床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②有效做好對于住院護理要點與預后康復注意事項的說明,從而幫助患者有效實現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③定期進行病房巡視與基礎護理工作。④在患者出院前進行健康指導,以便幫助患者進一步明確愈后生活中的相關要點。
研究組給予延續性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由醫生、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共同組建延續性護理小組,在護理過程中,小組成員應積極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分析,以便制定針對性、連續性護理方案。②合理開展醫療健康知識宣講:醫護工作人員在進行延續性護理工作期間積極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對腦卒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宣講普及,以便引導患者有效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充分理解與合理認識。在此期間,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對于醫療護理健康知識等相關資料的發放,從而幫助患者有效實現對于相關知識的合理理解與充分認知。③建立腦卒中患者群:在患者出院前,醫護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聯系方式的合理互留,利用微信進行患者群的建立并將患者及家屬拉入群中,以便在后續護理工作中定期在群內進行相關知識的宣傳,繼而幫助患者合理實現對于預后自我行為的科學控制。④定期開展患者隨訪工作:在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應定期通過電話或微信的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并積極進行隨訪工作,每周進行2 次隨訪。在此期間,應依據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對其給予針對性的科學指導,以便幫助患者有效實現健康水平的全面優化。兩組護理周期均為6 個月[4]。
對比兩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護理依從性、預后活動能力、壓瘡率以及護理滿意度。其中,醫療知識掌握水平采用問卷調查,得分越高表示掌握水平越好;護理依從性分為依從、基本依從以及不依從;預后活動能力采用Bathel 指數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活動能力越強;壓瘡率以實際發生情況進行對比;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以及不滿意。
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50.55±2.52)分,對照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50.16±2.4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均有所提升,研究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83.45±3.05)分,對照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74.33±3.34)分,研究組患者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對比(± s,分)

表1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對比(± s,分)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8050.55±2.5283.45±3.05對照組8050.16±2.4474.33±3.34 t 0.99418.035 P>0.05<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依從性(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護理依從性對比[n(%)]
護理前,研究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36.65±2.10)分,對照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36.77±2.05)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均有所提升,研究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62.66±4.94)分,對照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47.45±4.85)分,研究組患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對比(± s,分)

表3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對比(± s,分)
組別例數護理前護理后研究組8036.65±2.1062.66±4.94對照組8036.77±2.0547.45±4.85 t 0.36619.651 P>0.05<0.05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壓瘡率(2.50%)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壓瘡率對比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相關數據顯示,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由于受到該病影響,其預后活動能力往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弱化,若不能及時進行合理干預,則往往不利于其健康的充分維系[5]。在此過程中,由于行動能力受限,患者在臥床期間往往容易出現壓瘡問題,若不能及時進行合理處理,則可導致患者出現創面破潰,繼而誘發感染。醫護人員指出,這往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6]。從本質上看,腦卒中屬于一種影響患者腦部血液循環的疾病。在臨床過程中,由于受到該病影響,患者大腦組織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不利于其預后行動能力的合理恢復??偟膩砜?,腦卒中患者在預后出現失語、智力障礙、偏癱以及口眼歪斜等問題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中,由于受到偏癱問題的影響,患者行動能力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以恢復[7]。在此期間,若不能對患者進行科學護理,則其出現壓瘡問題的概率相對較高。在這一問題上,通過對大量護理實踐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人員指出,傳統護理模式下,醫護人員并未有效實現對于患者護理工作的合理細化,繼而不利于患者護理工作綜合需求的全面滿足[8]。為了有效應對這一問題,近年來大批醫護人員提出了應用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構想,總的來看,這一護理模式有效實現了對于傳統護理模式的充分延展,有利于幫助患者在預后更好地實現對于相關醫療健康知識的充分學習,對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提升與對其行為的優化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9-10]?;谶@一護理模式下,醫護人員在患者出院后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護理干預,有利于幫助患者更好的實現,對于日常生活中相關問題的科學解決,對于患者良好生活習慣的構建具有積極的推動價值,有利于實現患者行動能力的全面優化?;颊呖刹槐亻L時間臥床,對于壓瘡問題的預防具有良好的促進價值[11]。另一方面,部分研究資料顯示,延續性護理模式下,醫護人員可以更好地幫助患者實現預后生活能力的全面優化,對于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與改善至關重要。與此同時,通過積極做好相關工作的合理推進,患者對于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程度可以得到顯著改善,有利于實現良好護患關系的合理構建,對于我國護理工作的全面落實具有積極作用[12-13]。
本文結果顯示,護理前,研究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50.55±2.52)分,對照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50.16±2.44)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均有所提升,研究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83.45±3.05)分,對照組患者醫療知識掌握水平得分為(74.33±3.34)分,研究組患者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研究組患者護理依從性(97.5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研究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36.65±2.10)分,對照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36.77±2.05)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均有所提升,研究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62.66±4.94)分,對照組患者預后活動能力得分為(47.45±4.85)分,研究組患者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壓瘡率(2.50%)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1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8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壓瘡高風險患者護理過程中,為了合理實現患者健康的進一步維系,醫護人員應積極做好延續性護理模式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