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麗
(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廣州 510642)

書名:動物生產學
作者:張金洲,李月濤,韋光輝
出版社: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02
ISBN:9787565519871
定價:71.00 元
動物生產學是集動物科學專業與動物醫學專業為一體的學科,在大力發展現代化畜牧養殖業的背景下,其相關課程的建設情況成為了培育動物生產專業人才的關鍵,因此需要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從而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基于這一要求, 產學研結合得以出現,并且成為了適應人才培育需求的新型教學思路。 從定義來看,產學研結合就是將 “學產結合”與“學研結合”相關聯,以實踐教學為出發點,全面改善課程教學實踐內容和路徑,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對知識更為深刻的理解,并能夠將相關專業技能運用于實際生產生活中。 本文將結合《動物生產學》一書,探討產學研結合視角下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的創新之路,以期增強動物生產專業人才的培育效果。
由張金洲、李月濤和韋光輝編著,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動物生產學》一書,是一部系統講解動物生產學原理以及實踐操作的著作。 該書共四個篇目,以家禽生產、養豬生產、養牛生產以及養羊生產為主題,分別闡述了各種動物生產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除了包括動物的生物特性、品種與育種、遺傳特色等內容外,編者還針對不同動物生產總結了具體的實踐辦法,比如場所設計、環境控制、飼料管理與營養搭配等。總體上看,該書內容完善且詳略得當,重視動物生產學基礎知識講解,同時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適合作為動物生產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動物生產類課程產學研結合的參考書籍。
從產學研角度來看,經過數年的積極探索,諸多地區已經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學研融合發展”之路,這種依托產業、學校、科研機構三方資源優勢互補的綜合創新體系, 不僅有利于高校完善專業建設,而且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 基于這一目標,該書指出:動物生產學作為一門理論、實踐、科技應用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學科,其本身具備實施產學研結合的可行基礎,尤其在大力發展現代畜牧養殖產業的背景下, 以產學研結合為視角對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進行創新改革,更具有充分的可行性。根據上述觀點,筆者結合該書內容并充分聯系產學研教學相關案例,就產學研結合視角下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創新,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完善頂層設計,營造產學研合作教學環境。為了推動動物生產類課程的產學研發展,高校一方面需要在當地教育部門的部署引導下,積極聯系動物生產相關企業以及研究單位,達成友好合作關系,并共同協商教學人才隊伍、教學場地以及教學設施等資源的互補互助辦法,以簽訂具體協議的方式來明確三方權責關系。另一方面,高校還需積極制定動物生產類課程的教學辦法,從教學環境、教學內容、實踐課程體系等多方面出發,構建出符合產學研要求的教學體系。
第二,“校企研”合作育人,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在產學研結合視角下促進動物生產類課程教學創新,需要高校、企業以及科研單位三者合作育人,充分利用動物生產相關企業以及科研單位的實踐資源,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比如,通過優化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建立“校企研”合作育人制度,共同開展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定向培養、冠名班等試點工作,讓學生可以接受企業以及科研人員的教導,增強人才培養效果。對高校而言,其可邀請合作企業以及科研單位的專業人士共同研究動物生產類課程內容, 從實際產業發展以及科技創新的角度出發,確保動物生產教學內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和實用性。
第三,搭建合作平臺,產學研助力成果轉化。高校要在當地政府部門的牽頭下,積極與合作企業、科研單位共建合作平臺和教學實踐基地,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定期派遣動物生產專業學生進入實踐教學基地進行學習。 同時,校方還需組織成立動物生產專業的科研小組,由本校教師帶隊參與到相關科研中,為合作企業和科研單位提供一定的支持,實現三方的優勢互補。最后,高校還需參與到政府部門搭建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中,積極輸出科技服務,派遣動物生產專業學生到農業基層展開實踐服務,以此強化動物生產專業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要實現動物生產類課程的產學研發展,就需要高校立足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要求,采取強化頂層設計、深化產學研合作、建設教育基地等有效措施,不斷完善動物生產類課程的教學體系,從而提高人才培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