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華 徐四榮 廖聲記
(1.常寧市種子服務中心,湖南 衡陽 421500;2.常寧市西嶺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 衡陽 421511)
水稻是湖南省常寧市的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種植效益高。但該地因生態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破壞等造成水稻病蟲害特別是水稻稻縱卷葉螟的危害越來越嚴重[1]。為了更有效地防治稻縱卷葉螟,給科學用藥、合理用藥、輪換交替用藥、適當配藥提供科學依據,現特做如下試驗。
試驗田選擇在湖南省常寧市白沙鎮光榮村一組王冬友的責任田,面積為2 666.67 m2。為了試驗,分為獨立的8 丘田,各丘面積為333.33 m2。
試驗田土壤為灰泥田,pH 值為5.7,有機質含量為29 mg/kg,堿解氮含量為134 mg/kg,有效磷含量為15 mg/kg,有效鉀為 56 mg/kg。
試驗作物均為雙季晚稻。
供試藥劑為90%殺蟲單可溶粉劑;45%毒死蜱乳油;3.2%阿維菌素乳油;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5.7%乙基多殺菌素·28.3%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5%溴氰菊酯乳油;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蟲螨腈·4%茚蟲威懸浮劑。
試驗設8 個處理,各為獨立的8 丘田,分別是:①對照區,未施藥;②90%殺蟲單可溶粉劑;③45%毒死蜱乳油;④3.2%阿維菌素乳油;⑤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⑥5.7%乙基多殺菌素·28.3%甲氧蟲酰肼懸浮劑;⑦第1 次用5.7%乙基多殺菌素·28.3%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5%溴氰菊酯乳油,第2 次用10%蟲螨腈·4%茚蟲威懸浮劑+2.5%溴氰菊酯乳油,第3 次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5%溴氰菊酯乳油;⑧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667 m2用種量為1.5 kg。播種時間為2020 年6 月25 日,用強氯精浸種消毒,播前用吡蟲啉拌種。秧齡期為 25 ~ 28 d。移栽時間為 2020 年 7 月 21—23 日,每蔸插2 粒谷的秧,移栽密度為17 cm×23 cm。于早稻收割后利用腐熟劑進行秸稈還田。翻耕后,移栽前一天,每667 m2施45%復合肥22 kg。移栽后5 d 左右,每667 m2施46%尿素10 kg。其他的田間管理措施按照當地高產栽培技術要求進行,且各試驗丘塊完全一致。
在收割前1 d,分別對8 丘試驗田進行測產。采取5 點取樣法,每丘田選擇四個角和中心為5 個取樣點,每個點面積為5 m2。先量株高和穗長,再數有效穗數和總粒數,采用人工脫粒,曬干風選后數空秕粒數,計算結實率,稱千粒質量,最后計算理論產量。
于2020 年8 月10 日下午對8 丘試驗田的稻縱卷葉螟進行噴藥防治,3 d 后防治結果見表1。于2020 年8 月29 日下午對8 丘試驗田的稻縱卷葉螟進行第2 次噴藥防治,3 d 后防治結果見表2。于2020年9 月20 日下午對8 丘試驗田的稻縱卷葉螟進行第3 次噴藥防治,3 d 后防治結果見表3。2020 年10 月14 日,對8 丘試驗田進行測產,具體情況見表4。
第一,從表1 中可以看出,處理⑦中藥劑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田間實踐調查中,其死蟲速度最快,保葉效果顯著,田間禾苗長勢良好。處理②中藥劑的防治效果最差。
第二,從表2 中可以看出,處理⑥與處理⑦比較,處理⑦的防治效果要顯著優于處理⑥。由于處理⑦實行輪換交替用藥,科學地適當配藥,因此,防治效果要遠遠優于處理⑥。在第2 次噴藥防治結果中,防治效果最好的仍然是處理⑦,處理②和處理③中藥劑的防治效果與表1 相比較有所降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單一長期使用同一種農藥加快了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2]。
第三,從表3中可以看出,處理②、處理3、處理4、處理5、處理⑥、處理⑧中的藥劑的防治效果與表1、表2 相比均有所降低,處理⑦中藥劑的防治效果最好,在田間實踐調查中,處理⑦的丘塊的死蟲速度比前兩次施藥時的死蟲速度更快,死蟲更徹底。
第四,從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處理②、處理⑧中的藥劑對魚安全,對環境友好。但是,處理②中藥劑的防治效果太差,不適合在大田生產中再繼續使用和推廣。
表1 不同藥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第1 次)
表2 不同藥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第2 次)
表3 不同藥劑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第3 次)
第五,從表4 中可以看出,各處理間的產量差別較大,特別是處理②與處理⑦之間,每667 m2的產量相差達112.9 kg。實際產量從高到低的排序如下:處理⑦>處理⑥>處理⑧>處理⑤>處理④>處理③>處理②>處理①。試驗證明,控制好水稻的各種病蟲害,可實現水稻增產增收。
表4 不同處理對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
第一,從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對環境的友好程度、對施藥人員的人身安全、對水稻產量的影響來看,5.7%乙基多殺菌素·28.3%甲氧蟲酰肼懸浮劑、20%氯蟲苯甲酰胺在該次試驗中表現較好。因此,在水稻生產中可積極推廣應用上述藥劑。
第二,在植保方面,廣大農技推廣人員要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并加大培訓力度,及時印發病蟲情報,指導農民及時施藥防治害蟲。指導老百姓盡量施用乙基多殺菌素·甲氧蟲酰肼、氯蟲苯甲酰胺或與之相似的高效低毒農藥,以保證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安全、優質,構建和諧的田間生態環境,保護天敵和水田魚類資源。指導農民交替、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蟲劑,防止害蟲產生抗藥性,或者延緩害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3]。
第三,改革耕作制度,推廣種植雙季稻,堅決杜絕一季稻,統一水稻播種、移栽、防治等田間作業時間,有效防止稻縱卷葉螟發生世代重疊的現象,降低田間稻縱卷葉螟的蟲口基數。
第四,積極引導廣大農戶采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學方法、農業方法及加強田間管理等措施進行水稻病蟲害的綜合性防控。從而達到預期的防治目的和防治效果,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五,在選擇高效的化學藥劑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時,必須綜合考慮和評估這類藥劑對各類害蟲天敵的殺傷性和危害性。盡可能地保護和科學利用各類害蟲的天敵是農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農業生態平衡性的必然要求[4]。
第六,準確的水稻病蟲害預測預報信息是保證水稻病蟲害防治高效的根本。因此,必須及時獲取基層和上級植保植檢部門關于水稻病蟲害的預測預報信息,并結合自己親臨田間現場觀察所得的水稻病蟲害的危害實際情況,盡快安排確切的防治時間,制訂科學有效的防治策略,及時落實到每一丘水稻田塊。
第七,“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農作物植物保護的基本方針和重要準則。選育和選用抗性高的水稻品種以達到從基因層面防治水稻病蟲害的目的,適時翻耕灌水滅蛹以降低水稻田間的蟲源基數,推廣水稻健康栽培技術以提高水稻自身的植株抗蟲性和植株抗逆性,休耕或實行水旱輪作以降低水稻害蟲的危害概率[5]。這些“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農業技術措施是今后努力發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切實提高水稻蟲害防控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最佳科學方案,更是邁向“兩減一增”綠色農業康莊大道最堅定最切實最可信的步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