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磊
(濰坊市園林環衛服務中心,山東 濰坊 261031)
以濰坊市城區虞舜公園、虞河景區、白浪河景區、植物園和人民公園等5 個城市公園為主要調查區域,通過定期調查和隨機調查相結合的方式,調查了公園植物病蟲害發生種類、發生時間、危害部位及危害程度,并拍攝照片記錄。
此次調查發現危害濰坊市公園植物的害蟲主要有15 類,主要害蟲種類及危害情況見表1。其中,蚜蟲、網蝽等刺吸式害蟲和天牛、木蠹蛾等蛀干害蟲危害最為嚴重[1]。蚜蟲主要包括雪松長足大蚜等7 種,危害時間為4—11 月,其中4—5 月危害最為嚴重。網蝽主要有3 種,以懸鈴木方翅網蝽危害最重,常導致法桐葉片失綠變色。蛀干害蟲中,雙條杉天牛主要危害側柏、龍柏、檜柏等柏科植物,在公園內發生普遍,且危害嚴重。
表1 濰坊市公園主要害蟲種類及危害情況
調查發現危害濰坊市公園植物的病害主要有9類。病害以白粉病、銹病、葉斑病等葉部病害為主,常發生且危害重的病害有:黃櫨白粉病、法桐白粉病、黃楊白粉病、海棠銹病、楊樹潰瘍病、國槐潰瘍病、海棠腐爛病、月季黑斑病、大葉黃楊炭疽病、金葉女貞褐斑病、櫻花根癌病等。引起腐爛病和潰瘍病的病原菌為弱寄生菌,植物長勢不良時容易發生此類病害,過度密植及粗放式管理,導致此類病害在國槐和楊樹上發生普遍。公園內龍柏、蜀檜等檜柏類植物配植在海棠等薔薇科植物附近,導致櫻花、貼梗海棠、西府海棠等植物銹病發生較重。公園內扶芳藤等衛矛科植物的大面積配植,導致大葉黃楊白粉病發生加重。公園植物主要病害種類及危害情況見表2。
表2 濰坊市公園主要病害種類及危害情況
隨著城市公園建設的不斷進行,苗木外調內運越來越頻繁,病蟲害跨區域傳播越來越便捷,外來有害生物尤其是檢疫性有害生物侵入更加容易。國際檢疫性害蟲美國白蛾2008 年傳入濰坊城區,2012 年得到有效控制,受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2021 年又普遍發生。龍柏葉枯病為江蘇省、浙江省等地苗圃常見病害,隨小龍柏等苗木調運傳入濰坊市,目前在小龍柏上局部發生。懸鈴木方翅網蝽2011 年在濰坊城區首次發現,目前已成為法桐上的主要害蟲。
刺吸式害蟲的危害能造成植物萎蔫、長勢衰弱,甚至誘發煤污病等其他次生性病害,最終導致植物衰弱死亡。公園植物中危害的刺吸式害蟲主要有蚜蟲、介殼蟲、網蝽、葉螨、木虱等5 類,統稱為“五小”害蟲,具有數量多、蟲體小、繁殖率高、世代發育快等特點。“五小”害蟲作為公園植物中傳統害蟲,一直穩定危害,高溫干旱時,危害嚴重。
蛀干害蟲是城市公園中的主要害蟲之一,主要蛀食樹木韌皮部、木質部等,影響輸導系統傳遞養分、水分,導致樹勢衰弱或死亡。樹體一旦受侵害,則很難恢復生機[2]。蛀干害蟲因其獨特的生活環境,受外界因素影響小,且公園生態系統中天敵種類、數量較少,對害蟲控制作用有限。部分公園在配植植物時,往往忽視蛀干害蟲的危害特點,大面積栽植白蠟、法桐、國槐等天牛偏嗜樹種,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蛀干害蟲的危害。
城市公園在建設時,為快速營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往往增加栽植密度,導致樹木缺乏生長空間,樹勢衰弱,易發生非侵染性病害。此外,近年來因為環境污染、干旱、低溫等不良環境因子導致的植物非侵染性病害也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受極端低溫和雨雪天氣影響,2021 年春季濰坊市大葉女貞、雪松、石榴、黃山欒、扶芳藤等園林植物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溫凍害,市區內38 000 余株大葉女貞受凍嚴重,樹木大部分枝條受凍枯死,樹木長勢嚴重受損。
白粉病和銹病為公園植物中常見的病害,在通風透氣不良、環境郁閉的空間中,這兩種病害發生相對較重。近幾年,受氣候變化影響,濰坊市夏秋季雨水明顯增多,導致白粉病、銹病等常見病害危害時間延長,受白粉病危害的植物種類不斷增加,法桐等原先不發病的樹種,也遭受白粉病危害。
城市公園生態系統相對道路綠地來說,其植物種類更多,生態系統受外界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干擾更少,生態系統穩定性相對更強。得益于生態系統中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和蜜源植物的配植,害蟲天敵得到了良好的生存和繁衍空間,植物、害蟲、天敵之間更易形成相對穩定的互作關系,發揮了天敵昆蟲和鳥類對害蟲的控制作用。
因此,在城市公園中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時,必須轉變以化學防治為主的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從維護公園生態系統穩定性著手,切實改善植物生存環境。
植物檢疫是禁止外來有害生物侵入國內,禁止檢疫性有害生物在疫區和非疫區傳播的有效手段。加強苗木檢疫可以有效切斷病蟲傳播途徑,控制危險性病蟲隨苗木調運跨地區傳播。公園引種、栽植外來植物時,必須嚴格實行植物檢疫制度,調入的苗木必須具備植物檢疫證書。外省市調入的綠化苗木還需由當地檢疫部門進行復檢,嚴把苗木檢疫關。
對公園病蟲害進行監測預報,有助于掌握公園內常見病蟲的發生規律、生活習性及危害程度,對科學合理制訂防治措施,實現害蟲的生態防控意義重大。要根據城市公園生態系統特征設置符合當地病蟲害情況的預測預報系統,采取燈光誘集、黃板誘集、性信息素誘集、植物信息素誘集、視頻監測系統觀測等手段來進行預測預報[3]。
5.3.1 科學搭配植物種類。部分公園建園時,為提高景觀效果,多種植物進行搭配種植,這樣往往會忽視病蟲害相互傳染的問題,人為造成某些病蟲害的傳播和流行[4]。再加上許多害蟲為多食性昆蟲,喜食植物種類往往存在交叉,因此,在進行植物配植時,應考慮其取食范圍,盡可能避免害蟲相同食料的植物配植在一起。
5.3.2 突出鄉土樹種的應用。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引種栽培及自然選擇,能充分適應當地氣候特點和土壤環境的樹種,具有養護成本低、抗病蟲、適應性強等優點。公園建設時,要盡量保留原生植物群落,提高鄉土樹種的利用率,模擬自然植物群落特點,維護公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5.3.3 建立復層植物群落。實行喬、灌、花、草合理配置,能增加植物多樣性,形成多元復層植物群落,有利于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實現對害蟲的有效控制。在植物群落內,可以增加蜜源植物的栽植數量,既能豐富景觀效果,又可為天敵昆蟲提供額外食物資源,便于天敵的生存繁衍,提高對害蟲的控制效果。
城市公園在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時,常規化學防治手段對天敵的殺傷和環境的污染較大,并不適合大面積推廣,而采取修剪、施肥、澆水、翻土等植物栽培管理手段,可增強植物長勢和對病蟲害的抗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物理機械防治具有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便于開展等特點,是實施植物病蟲害生態控制的有效手段。在公園日常養護管理工作中,可以結合養護管理措施,實施人工捕殺、燈光誘殺、食物誘殺和物理阻隔等多種防治手段,提高對害蟲的防控效果。例如,利用部分害蟲對波長330 ~400 nm 紫外線的趨光性,用黑光燈誘殺鱗翅目、鞘翅目等多種害蟲。利用草履介上樹、下樹習性,在法桐、白蠟等植物樹干纏繞粘蟲膠帶,阻隔草履介若蟲上樹。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及其代謝物質來控制病蟲害的方法,可分為: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鳥治蟲以及其他有益動物治蟲等[5]。
以蟲治蟲指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來控制害蟲。以菌治蟲指利用細菌、真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來控制害蟲。例如,公園中可用白僵菌或綠僵菌無紡布菌條來防治天牛;利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及核型多角體病毒來防治鱗翅目幼蟲。以鳥治蟲指利用益鳥的捕食作用來控制害蟲。根據益鳥種類的不同,在公園中可設置不同樣式的人工鳥巢,招引大斑啄木鳥、灰喜鵲、麻雀等鳥類,控制蛀干類、食葉類等多種害蟲危害。要保護好公園生態系統中原有的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發揮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
減少對傳統化學農藥依賴,優先使用阿維菌素、滅幼脲、苦參堿等對環境友好、對天敵影響小的生物農藥,合理采用正確的施藥時間和施藥技術,減少對天敵昆蟲的影響。
城市公園生態系統是一個人工建造的生態系統,易受人為活動的干擾。在城市公園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時,要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合理配植植物,營造相對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物長勢,綜合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種手段,防治城市公園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