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婷婷
(甘肅省莊浪縣水務局,甘肅 莊浪 744600)
關鍵字:節水灌溉技術;小型水利;管理要點;工程管理
水利工程是中國工程建設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力度,可以促進農業灌溉水平的提升,實現水利工程的現代化應用,為智慧農業打下基礎,最終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滿足農業生產和生活所需,更好地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從這一層面來講,加強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有利于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水利行業的健康發展。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也被稱為“小農水”[1]。該工程主要利用塘壩、堤壩、水井、引水工程、灌溉工程、灌排工程、小型灌區建設、水窖、小型水庫、抗旱水源工程等,滿足農業經營和生產發展的需要,興修各種農田水利工程設施,促進農業的穩產高產,將儲水、蓄水、引水、跨流域調水等措施相結合,利用水、土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本文主要以節水灌溉工程為例,相關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利用低壓管道灌溉技術以及管道灌溉工程、噴灌、滴管等技術,加強水資源運輸管理,實現渠道的襯砌和防滲,最終提升灌水質量。正確認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適當調整農業用水,優化生產結構,在農業種植生產方面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到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屬于公共產品的一種,因此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特征,使用者為最大化自己的效益,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搭便車”行為,直接出現“易用難管”的低效局面。其次,從管理層面來講,部分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特別是一些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存在器材更新不到位、設備老化、節水灌溉工程穩定性不能持續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用水和工程水利項目的健康發展。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管理者和施工建設者為了避免水資源浪費行為,應該加強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從技術和管理這兩個維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建設工作通常受到高度的重視,工程建成之后的項目管理環節落實卻并不到位,這種現象在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中比較普遍,因此,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導致重大安全事故,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監管主體、管理經費、管理人員責任落實不到位,對水利管理過于隨意。在現代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技術人員和管理者必須堅持“誰使用、誰監督”的原則,針對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完善相應管理和工作機制,加強后期管護工作,從而促進農田水利設施的持續穩定發展。
在工程管理過程中,部分農田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比如水利養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水利工程養護模式逐漸發展,因此,具體的養護措施也應相應創新。但是在管理階段,各方利益者在義務履行和權利分配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體制改革中遇到了難題,工程管理力量不足,管理單位定位不清晰,監督不到位,人力資源沒有得到科學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管理的分工不合理,管理、維護、運營的職能相分離。在今后工作中,管理者和相關部門應該創新水利工程養護模式,始終堅持“管養相融”,改變以往分工不明、權責不清的現象,創造良好的競爭機制,管理單位和養護企業之間構建完善的工作模式,形成平等的合作關系,提高對小型農田的養護重視程度,最終發揮水利設施的作用。
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從本質上講,就是通過跨區域、跨流域對水資源進行綜合利用,利用節水灌溉規劃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應用,避免水資源在水資源調取過程中出現浪費和蒸發、滲漏損失,將節水與用水并重。因此,在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時,要深入實際調查[2]。施工建設者和管理者應該構建節水灌溉體系,針對實際作物及用水情況,做到節水與保灌的良性循環,積極利用管道引水技術、噴灌技術、膜下灌水技術等技術,避免在輸水過程中造成水的滲漏與蒸發,提高小型水利工程運行效率,通過噴灌技術不斷創新與優化,有效保溫與滋潤農田土壤,提高節水及增產效果,最終實現農作物的穩產增收。
探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措施,可以農田節水灌溉技術為例,從技術和管理這兩個方面入手,結合實際,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做好工程設計和管理維護,滿足日常農業用水所需,發揮灌溉系統在節水中的作用,合理設計支渠和干渠的引水流量,加強施工建設的質量管理,檢查監督施工現場,科學編制質量管理計劃。具體措施如下:
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建設中,要想保證工程質量,首先,設計人員必須遵循實際情況,因地制宜設計灌溉工程[3]。本文主要以滴灌工程為例,該工程主要采取的是全管道輸水+局部微量灌溉的方式,種植人員可以根據作物根部需水量,實施調整灌溉周期和灌溉容量,進行適時適當的供應,通過該種方法,將灌溉水的損失量降至最低水平,不存在外圍水損失的問題。也可以將該技術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相結合,利用容器提前將化肥溶解,將已經溶解之后的溶液注放到灌溉系統中,通過水肥的同步,將肥料均勻施加在植株根部,降低水肥滲漏現象,實現勞力的節約。在滴灌系統設計過程中,應該合理選擇水源,如果選擇河水作為滴灌系統的初始水源,種植戶為了實現節約水資源的目標,設計者應該就近取材,通過干渠、支渠將水資源引入滴灌系統,合理設計支渠和干渠的引水流量(其中滴灌系統關鍵參數見表1)。

表1 滴灌系統關鍵參數

土壤含水率上、下限(%) 90、65
在確定滴灌系統參數之后,進行管材選取,由于管材長年埋設在地下,因此,管材質量必須符合壓力等級要求,性能必須良好,才可以為后續的使用提供穩定,為設備運行提供保障。一般選擇PE管、PVC-U管、球墨鑄鐵管、玻璃鋼管等[4]。每種管材的特點和性能不同,因此施工人員和設計人員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針對性選擇材質,比如球墨鑄鐵管,硬度高、抗腐蝕性能較強、延展性好、抗沖擊性、抗拉性較強,安全可靠,但造價較高;PE管無毒、不結垢、使用壽命長(最高可達50年),不會滋生有害細菌,還能避免水資源受到二次污染,建材柔韌性好,重量輕;玻璃鋼管重量輕、強度高,耐腐蝕、耐磨,抗低溫性能強,內壁光滑結垢少,但小管徑比較少;PVC-U管使用壽命與PE管相同,便于安裝,水密性高。但是,在小型水利農田滴管建設中,更為常見的是PVC-U管和PE管[5]。此外,滴灌是迄今為止農田灌溉最節水的灌溉技術之一,可有效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但是在工程建設中也存在一定復雜性,主要由水源工程、首部樞紐、各級輸配水管道和滴頭等部分組成,其中,首部樞紐主要包括肥液注入裝置、水泵、動力系統、測量控制儀表、過濾系統等設備,工作原理可以概括為:水由毛管流進灌水器,它是滴灌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土壤中向四周擴散(以非飽和流的形式),水流在滴頭下方的工作壓力下注入土壤,如果是水肥一體灌溉,化肥的注入方式有三種,分別為射流注入、肥液壓入、肥液注入干管。同時在設計過程中,滴灌技術不適于結凍期灌溉,不能調節田間小氣候,在鋪設滴灌帶時壓緊壓實地膜,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地膜和滴灌帶之間不要產生空間,防止水滴聚焦造成水汽,在地膜下積水之后形成透鏡效應,灼傷滴灌帶。
1.施工準備
在具體施工建設過程中,施工者和管理人員應該以設計圖紙為基本遵循,不得隨意更改設計,尤其是建材的使用和型號,如果要修改,則必須獲得設計部門的同意,協商后方可實施,并對圖紙及相關文件全面檢查,結合工程特點,編制施工進度計劃,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明確安裝規定,滴灌工程正式開工前,相關人員應該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專項方案,檢查機械設備的性能,禁止不合格的材料入場,更不能在施工中使用,此外,技術人員和施工人員還應該擬定測量放樣等施工順序,調整施工工期,以免影響滴灌工程的質量和進程。
2.施工順序
確定施工順序,首先應該在施工現場進行滴管施工放線,在施工現場布設控制網,以實地管線縱斷面固定樁作為控制,之后對樞紐、干管和支管進行測量放樣,以原固定樁為控制點,由測量小組按照設計要求開挖基坑,以原固定樁為控制點做好標記,開挖寬度和深度應該與砌筑構筑物規格相符。回填基坑時,應該挖填管槽,使填料與砌體之間緊密連接,控制中心樁木樁間距,之后挖填管槽,并且在施工操作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干管的管槽寬度,確保管槽底部的坡度均勻,寬度在60cm以上。地埋式管道的管槽開挖深度在80~100cm[6]。
然后,還應該了解設備性能,在安裝滴灌設備前,掌握安裝要求,開挖管槽之前,清理槽底雜物,不合格的設備或者不能滿足施工設計要求的設備均不予使用,尤其應注意關鍵性設備,比如工具、儀器儀表的選擇和應用,當管槽經過質地較大時,應該超挖粉碎較大粒徑石塊(挖掘寬度維持在0.6m左右,挖掘深度在0.8m左右),對產生的土料進行集中堆放。開挖作業時,需要始終保證樁號的完整性,可同步開挖管槽,使用細土回填并夯實槽底;在回填過程中,在無接縫的部位,開挖深度宜控制在耕作層之下,但是也不能超過凍土層之上,如果沖洗試壓,則可以用覆土的方式,對干管及管件進行固定,質量合格后,避免出現大粒徑礫石或土塊(回填管壁四周20cm范圍),應該嚴格控制每層厚度(回填要高出原地面10cm左右,厚度控制在20cm左右);在干管轉彎的位置,管線及設備施工環節,施工人員應該進行現場測量放線,檢查管槽看是否順直,如果管徑超過65mm,管溝縱坡達2%以上,可以增設一個固定墩,增設間距為180~200m。
在具體管道安裝施工時,根據施工圖紙對管材進行剪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及工程樁號來施工,將地面和地下管道安裝作為工程重點,分支的鋪設主要采用冷接的連接方式,地下分支采用承插式連接方式,安裝地面支管時,施工人員應該根據種植作物行距進行毛管的安裝,完成關鍵施工要點,比如三通、彎頭、閘閥,還要做好出地的施工,之后在地面支管壁上打孔,合理控制孔距,接頭管插入到毛管時,將毛管與三通及旁通進行連接。在安裝樞紐設備時,確保采用的接地安裝與電機安裝相符,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要求,安裝電機與水泵,施工完畢后,對農田水利設備進行通電檢查并試運行;在關鍵件安裝過程中,法蘭的中心線應與軸線重合,復查尺寸,保證緊固螺栓齊全,待管達到自由彎曲狀態時方可打孔,管件連接部位不得存在污物,鋪設24~48h后可以打孔。
滴灌工程施工操作過程中,水利工程項目負責人應該貫徹執行水利部下發的相關文件,堅持“三檢”制度,全面控制滴灌施工過程。
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要想充分發揮農田水利的效益,必須建立完善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定期對工程進行檢查和維修,針對小型水利工程運行特點和實際作物及用水情況,做到實現節水與保灌的良性循環。除了滴灌技術外,還可以利用噴灌技術、膜下灌溉技術、管道輸水技術、膜上灌溉技術等,相關管理部門還要正確認識節水灌溉技術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各種現代化灌溉項目工程的施工要點,必要時,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做好節水灌溉技術的科研開發。定期開展管理知識培訓活動,同時也應該提升農戶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戶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助推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護向縱深發展,把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技術培訓辦進“田間地頭”,提高管護技術,促農增收。此外,也應該強化和規范項目工程建設,以水務局為牽頭責任部門,從源頭杜絕,注重項目建后管護,確保灌溉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對各種不履行管護制度、違法管護行為實行問責追究制度,提高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效率。最后,管護與建設同樣重要,監管者和相應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應該將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比,結合巡回檢查、指定檢查等多種方式,將小型農田的管護單位分成縣、鄉鎮、村和工程管理單位這四個層級,打好堅實基礎,提升管護效益,從而實現小型農田水利灌溉技術的可持續應用。
綜上所述,通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在農業種植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關管理者應該以設計圖紙為主要依據,在節水灌溉技術中,利用干渠、支渠將水資源引入滴灌系統,優化灌溉技術,提升管護效率,助推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管護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