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員是部隊政治教育的基石與保障,是政治建軍的基層實踐者。他的優劣直接影響戰斗力、關乎凝聚力。目前,基層“四會”教員早已突破了“會講、會說、會做、會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范疇。現在的政治教員已然是教員、戰斗員、生活安全員、心理疏導員等崗位的集成,可謂是“既當爹又當媽”。在新時代,政治教員必須具備以下五種基本能力。
一、堅定的政治信仰是政治教員的“準入證”
信仰馬克思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是一名軍人政治上的原則底線,更是我們教員的準入證和通行證。習主席指出,“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也是克服千難萬險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們的基層官兵都是九零后,零零后,這些孩子出生在一個信息爆炸、科技泛濫的年代,自身普遍存在思想活、個性強、定力差的特點。特別是在西方個人主義與實用主義思潮的別有用心影響下,一些懵懂少年被西方片面宣傳、刻意夸大的自由至上、民主平等理論錯誤引導和灌輸,出現了對我們政治教育質疑和抵觸的現象。我們的政治教育體系正在經受著空前的考驗。對此,同為年齡相仿、經歷相當的基層教員首先必須具備堅定的政治信仰、清醒的政治頭腦和一往無前的決心勇氣。在教育上要抓住主要矛盾,切實加強官兵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現實成就教育,培養基層官兵政治文化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用好“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他們樹立共產主義信仰。面對這樣的重任就需要我們政治教員“打鐵必須自身硬”,才能擔當起傳承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重任。
二、深厚的理論功底是政治教員的“手中搶”
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力量。由于媒體科技的發展抖音、微博、微信等快媒體的普及,讓理論不再神秘,廣大群眾很容易在網上獲取一些所謂“學術大家”的片面解讀和真假難辨的兌水雞湯,導致許多年輕人成了知道分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身是要傳遞出理論的力量,說到底我們的教員要讓官兵了解馬克思主義自身所散發的那種以理服人周延的論證和嚴密的邏輯。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我們必須用好馬克思理論這個武器。在多年基層政治教育的講臺上,我見過被臺下問得啞口無言的教員,也感受過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員潤物無聲的教學。面對現在的教育形勢,我們必須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挖細摳拓展學習,這樣才能應付不斷出現的思想問題。
三、接地氣的授課育人方式是政治教員的“融合劑”
如今對政治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理論堪比大學教授,嘴貧能比天橋說書。變化之大,讓人難以應付。馬克思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政治教員也要根據形勢任務快速作出改變。目前,基層官兵最反感的就是黨課上教員的照本宣科,談心交心時的打官腔唱高調,遇到困難問題時的推脫不擔當。這些都是影響政治教育和官兵關系的主要因素。因此,政治教員要提高自己的表達方式,注重說話的藝術。現在大部分官兵都是本科甚至碩士博士畢業,他們在校期間聽過眾多知名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思想概論、科學社會主義等等政治理論課程。哲學泰斗孫正聿、人生導師陳果沒準都是他們的導師。而你還在用平鋪直敘或慷慨激昂的語言授課,那官兵們打盹溜號倍感無趣也就很自然了。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對政治教育失去耐心、沒有信心,到最后漠不關心。這也導致了官兵越不愿意聽越不搞政治教育的惡性循環,思想陣地將會逐漸失守。因此,政治教員只有用生動、幽默、風趣和易于年輕人接受的新語言來授課育人,切實與官兵“打”成一片才能抓住官兵的心,從而守好建好我們的思想陣地。
四、優良的軍事素養是政治教員的“底氣牌”
前幾年,中國軍網抖音號推送了一則《“硬核”政委等你來挑戰》的視頻,贏得了眾多網友的點贊。視頻中政委持槍動作穩健,無論是移動位還是固定位射擊都彈無虛發,讓人不禁想起了《亮劍》中的趙剛政委。有人說政治教員把你政治教育的分內事做好就行,這明顯是忘了政治教員也是戰斗員。正所謂,軍隊的職能是打仗,軍人的職責是打贏。政治教員的軍事素質不過硬,政治工作的威信從何而來。筆者曾在某單位觀摩過一堂題為《現代戰爭是否還需要戰斗精神》的黨課。期間,教員講到培樹戰斗精神必須通過刻苦的軍事訓練以達到磨煉意志的目的。這時,底下有兩個兵竊竊私語的說道“先把你自己的一身肉減掉再跟我們談戰斗精神”。足見,武藝練不精腰板就不硬啊。因此,政治教員不僅要有深厚的教學功底,還要有良好的軍事素養,這樣才能讓官兵心服口服。真正做一名“文能提筆謀強軍,武能沙場揚威名”的政治教員。
五、開闊的教育視野是政治教員的“保先劑”
政治教育是我軍優良傳統,但也要橫向看、勤比較、多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政治教員也要走出去,換換腦筋、改改思路、學學方法,取長補短。目前,還有不少單位存在政治教育就是警示電影放一放、教育課件看一看、紅色基地轉一轉、上級精神讀一讀、學習筆記抄一抄的單一教育模式。對此,我們要在保持部隊教育特色的同時,借鑒地方和高校的教育方式豐富內容拓展教育方法。2020年,筆者有幸參加了一所高校組織的省級“思政工作骨干研修”活動。會上提出了很多新穎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比如,下一步高校要建立思政VR教育課堂,用VR技術和3D眼鏡以情景帶入方式身臨其境的參觀各種紅色教育基地,足不出戶就能到“一大、井岡山、遵義會議”等等革命圣地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教育。由于部隊的特殊性,搞異地參觀不現實,利用VR技術可以足不出戶搞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官兵的參與度,也能節省很多教育經費。另外,我們要搭建思政教育的理論研討會和學習班這種互通有無的學習平臺,讓思想與做法在互相碰撞中去粗取精,提升政治教員的能力素質,更好的服務基層官兵、服務戰斗力。
作者簡介:楊帆(1985-02-04 )漢,法學碩士,吉林省吉林市,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