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歷經五千年發展歷程后,更加凸顯其應有的價值。在現代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新型主流媒體占據各項資源優勢,其作為時代文化發展風向標,必須肩負起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任。本文結合新媒體優勢分析其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所帶來的影響,從傳播受眾、傳播主體以及傳播形態這三個方面,探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途徑,
關鍵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策略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應當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內涵,結合時代發展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其展現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具備的魅力。新媒體時代,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促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改變大眾對傳統文化接受程度和接受習慣,這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新媒體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影響
1.1改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方式
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中,每一位傳播受眾都可能成為文化傳播主體,在接收信息后以分享、轉發等方式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下去,甚至可能在社交平臺中找到同樣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的伙伴。受眾作為新媒體的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再是單一的文化灌輸,而是匯集更多受眾參與到文化傳播之中。受眾依靠新媒體技術賦能,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中,由被動接受信息轉變為主動參與信息接收,個人感悟及體驗得到深化,受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也得以加強。
1.2拓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傳統文化傳播渠道時效性較差,其覆蓋面也非常低,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渠道十分有限,僅限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傳播媒介,傳播范圍十分狹窄,受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接收受到制約,因此其對傳統文化興趣也不高漲。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傳播技術拓寬了傳播渠道,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自媒體等多種途徑接收到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使得受眾信息接收的即時性大大提升,能夠讓受眾全天候地接收信息,了解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此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夠以多種形態展現給受眾,可以是傳播者隨手拍攝的照片以及影像,在經過微博以及微信等新媒體傳輸至網絡中,受眾通過在線交流并轉發,拓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
1.3轉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形式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傳播具備了“全息媒體”的特征,傳播形式更加多元。傳播主體能夠以圖片、文字、聲音以及視頻,甚至游戲、AR等形式,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播,不同的文化傳播形式能夠實現傳播者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而這種“全息媒體”的特征也加深了大眾傳播與新媒體轉播的融合,電視與手機之間實現了大屏與小屏的互動,這使得優秀傳統文化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逐漸開始呈現出碎片化傳播的特征,各大主流媒體都開始利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對其節目進行碎片化傳播。如《朗讀者》《見字如面》《典籍里的中國》等優秀傳統文化節目,除了在電視上播出之外,都在節目之外將精彩片段剪輯制作成短視頻,通過短視頻平臺、微博、社交平臺等渠道進行多元化、碎片化、移動化傳播,使得受眾能夠利用碎片時間以觀看、閱讀和收聽的方式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信息接收者,自覺對其中內容進行挑選并改編再創作,再進行二次乃至多次傳播,形成“廣而告之”的傳播效應。傳播形式的多元化,不僅提升了受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也豐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擴大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面,提升了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2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策略
2.1結合新媒體吸引更多傳播受眾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其內容非常豐富并且擁有極深的文化底蘊。但部分優秀傳統文化了解的人并不多,通常以高深晦澀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與普通民眾產生距離感,從而制約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媒體擁有數量非常可觀的潛在受眾,我們在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時,必須讓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及弘揚過程中,進而解決受眾與優秀傳統文化存在隔膜以及斷層問題。2021年12月8日,孔子網客戶端2.0全新升級上線。這款APP結合移動互聯網新技術以及傳播形態,致力于弘揚、傳播、普及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款APP設立公開課、孔子號以及基金捐贈等模塊,聚合大量具有深度的學術觀點,同時擁有全國最大的傳統文化公益課資源平臺,建立多渠道立體傳播,吸引更多文化受眾參與其中。傳統媒體也應該多借鑒這種形式,多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對優秀電視文化節目的再傳播。
2.2打造多樣化傳統文化傳播主體
傳統媒體時代的文化內容生產門檻非常高,如果沒有充足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進行支撐,則需要耗費較高的制作成本,相對單一化的傳播主體也未能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限制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媒體技術消除了文化傳播技術壁壘,有效降低了文化傳播的參與門檻,以多樣化的媒介載體豐富了內容生產主體。此外,受到國內行業發展以及政策影響,國內各類信息傳播平臺以及社交平臺都在大力搶占文化傳播陣地,力爭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播主體。而與傳統媒體短視頻制作相比,新媒體短視頻制作耗費成本極低,因此短視頻平臺的出現,也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可以與短視頻平臺進行更多良性互動,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優勢,來擴大自身的傳播主體和傳播范圍,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輸出和更廣泛的傳播。
2.3創新傳統文化新媒體傳播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中提出,我國應當努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讓古書文物、古跡遺產、古籍文字全部活起來。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我們必須進行科學的分析,在對優秀傳統文化舊有表現進行創新的基礎上,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使其與現代文化需求相適應,再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過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主要以文字形式進行表現,受眾需要擁有較高的文化水平以及一定的學習時長才能夠對其有所了解,這難免有點“曲高和寡”,不符合現代受眾對于各類信息的碎片化閱讀習慣,難以受到現代群眾的關注。因此,當下傳統的電視文化節目都在嘗試利用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對節目內容、呈現形式、舞臺設計、傳播渠道等進行全方位的精心布局,并結合受眾接收習慣,特別是當下年輕人的審美情趣,豐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態和表現形式,前文提到的《典籍里的中國》《見字如面》《齊魯文化大會》等節目,都是新媒體時代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有效傳播的典范。此外,2020年,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意外藝術也推出了文博短劇《國寶很有戲》,每集時長控制在5-10分鐘,符合現代受眾對于碎片化信息的需求。另外,短劇中深入挖掘博物館文物資源,不斷拓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渠道,彰顯文物跨越時空的恒久魅力。
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在漫長的時代發展中,新媒體技術使其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作為媒體融合時代的電視從業者,我們需要結合新媒體技術,繼承并多渠道、多形式地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具備的魅力,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溫麗君. 新媒體視域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與途徑[J]. 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1):235-236.
[2]陳泉. 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 新聞前哨,2021(02):8-9.
作者簡介:孫倩(1973年10月),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南市人,學歷:大學,職稱: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