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孜

摘要:建黨百年,薪火猶存,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弘揚革命精神,樹立紅色文化新風,展現全新黨風黨貌,延續黨的精神。全州縣啟動了紅軍大道風貌提升工程,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
關鍵詞:鄉村風貌;建黨百年;紅色旅游;樹新風
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為回顧黨的偉大歷程和光輝成就,為當下樹立新時代的榜樣,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前進,桂林全州縣紅軍大道啟動了風貌提升工程,展現了新時代新風貌下,中國鄉村的美麗與人文文化,讓游客體會到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將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努力學習和工作,為中國未來的發展付出一份努力。
一、全州縣的基本概況和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全州縣,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下轄縣,位于桂林市東北部,地處湘江上游,素有“廣西北大門”之稱,屬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物產豐富,以畜牧業和工業加工為主,水路交通發達,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全州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振興鄉村新經濟,加快推進農村經濟轉型發展的口號,以農林為第一產業的全州縣,也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對屬地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剖析,力求尋找到轉型的支柱產業。全州縣圍繞“吃、住、行、游、購”這旅游五大要素,將基層黨建工作融入全域旅游,積極號召組織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為游客提供優質全面的旅行服務,打造生態旅游服務產業,提升鄉村風貌,帶動鄉村經濟,以紅軍大道的歷史底蘊為基礎,以全州縣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石,齊頭并進,共同努力,致力于以旅游業拓展為根本的鄉村振興之路的長遠發展。
二、鄉村風貌特色提升原則與面臨問題
(一)鄉村風貌特色提升原則
此次風貌提升是以加強弘揚紅軍精神,旨在提升當地經濟與基礎建設,促進文化交流,帶動更多的人民群眾去了解認知那段已經離我們遠去的歷史。打造全州縣紅色旅游精品路線,也應當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展開與延伸,牢記黨的使命,不忘革命光榮。
除了對于革命先烈的緬懷外,鄉村風貌提升的最重要宗旨是增強當地基礎建設,帶動當地經濟,改善當地的經濟結構,讓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充裕,將人文、歷史、文化、民生相結合,振興鄉村新經濟,帶動地區樹新風。
(二)鄉村風貌特色提升所面臨的問題
1、工程項目時間緊、任務重
自3月5日開始進行相關設計起,到四月底完工,工期僅有短短的五十天左右,這對于設計人員和建筑施工人員來說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首先,施工隊伍是從全州縣及周邊地區緊急調度過來的,對項目情況和圖紙資料不熟悉;其次,因為工期緊來不及做樣板樓,而各施工隊又是同時進場施工,因此在施工做法、工藝和措施等方面較難統一;另外,4月份正值梅雨季節,雨天對于屋面鋼結構焊接、外墻貼磚等工作極為不利,在趕工的同時也要保證安全和質量,這對現場的管理水平和協調配合能力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2、改造前紅軍大道現狀建筑缺少地域特色
全州縣在歷史上曾收納了多次移民遷徙,這些移民帶來了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讓全州縣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地域,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是一個非常適合突出民俗特色的旅游地區。但與此同時,多文化融合也帶來了不適影響,那就是民俗差異較大,各具鮮明特色,難以融合到一起。因此,在新中國走上工業化、經濟化的道路之后,為了綜合這種差異,更好地促進文化融合與民族進步,當地的新式建筑都較為保守統一,從而導致了當下城市構建上缺少地域特色。但作為旅游路線,則必須要打造出鮮明的地域特色,才能起到較好的宣傳性,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3、紅色主題不突出
建黨百年之計,時過境遷,戰爭的傷疤已經被新中國逐步覆蓋,發出新芽,長出新的生機。戰爭留下的滿目瘡痍早已離我們遠去,但烈士們的光輝事跡,應當流傳不息,予人供養。全州縣經過多年的建設,歷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早已煥然一新,但缺少可以突出紅色主題的標志性建筑與設計規劃,既然是以打造紅色旅游精品路線為主題,就應當突出紅色主題,增添我黨和紅軍相關的主題內容,以此來突出旅行路線的核心宗旨,發揚光大黨的精神,緬懷當地烈士。
三、鄉村風貌特色提升設計策略
(一)組建設計和施工小隊
本期改造項目樓棟共有402棟,項目工作指揮部將樓棟進行編號,我們設計團隊與施工隊伍迅速組成了七個工作小組,分別負責各自的樓棟段,并扎根在現場,每個小組至少配備一名建筑和一名結構設計人員,與工人們同吃同睡,共同努力完成每天的現場工作任務,與現場專班、施工隊伍一起解決所負責樓棟出現的各種問題。
在開展工作的初期,我們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困難,經過多方探討,我們尋找到了切入點,將設計團隊分成了現場工作組和模型工作組,分工明確規劃清晰,職責劃分到每一個細節點,現場工作組將每天收集到的信息反饋給模型工作組,模型工作組當天將匯總的意見修改完善,次日將圖紙提交到現場進行整改,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改進工作方法,設計和施工的配合日益默契,效率逐步提高,經過了五十個日夜的鏖戰,終于交付完工,給了黨和群眾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結合地方傳統樣式改造建筑外立面
此次建筑外立面改造融合了傳統建筑的建造元素,從裝飾、色彩、構建及材質等方面對建筑進行全新的打造,在盡量保持原建筑主體結構不變,提煉當地特有的桂北建筑元素、減少避免大拆大改的同時,讓整個街道風格煥然一新,獨具風韻,充斥著濃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受湘贛文化影響,宋、明、清時期從江南一帶來的移民影響了全州民居的建筑風格。現存古建筑多為明清樣式的祠堂,建筑結構為小青瓦硬山穿斗式,山墻多為簡單的人字形或為二、三級階梯式,少數為鑊耳山墻形式。我們從傳統建筑中汲取設計元素,結合勘測得到的建筑三維圖片,根據建筑的進深和炮樓的位置不同加以分類,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建筑相應采用不同的馬頭墻和坡屋頂形式,通過對構件、裝飾、色彩、材質等建筑構件進行創作,并請來了當地具備馬頭墻砌筑傳統技藝的老師傅現場示范,最終在外觀形態上取得了與傳統建筑相近的視覺感受(見圖1 )。
(三)紅色革命元素建設
在挖掘紅色元素文化上,我們項目組也下足了心思,既要結合時代性,又要突出建設規劃的重點,融合傳統文化及民俗特色的同時,也要將紅色元素表達的自然不突兀,更要體現出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
因此,基于這一理念,我們將紅軍大道兩側建筑物的外墻飾面整體設計成為了紅色,但在紅色的選用上卻格外細致,既不能過于鮮艷,顯得輕浮沒有底蘊,也不能過于暗沉,失去了勃勃生機,經過多次篩選,我們最終采用了磚紅色的木飾面,既沉穩有力,又莊重大方,避免拆除原有外墻飾面的同時與青磚搭配起來獨具地域特色。
(四)對拆除舊建筑材料的充分利用
在此次風貌升級建設中,我們也注重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設計上注重廢物利用,大量使用拆除所獲得的舊的建筑材料,以在當地就可以獲取的資源為基礎原料,對紅軍大道兩側的圍墻、花池等進行全面的改進升級,不但節約了建設成本,也進一步的加強了環保性,保護了當地的生態健康。
結語:全州縣紅軍大道紅色精品旅游路線的打造,是一次造福當地百姓,帶動當地經濟的有益活動。因此在風貌升級建設中,要從多方面進行考量,堅持貫徹黨的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共同構建和諧美好的當代社會。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傳承條例[N]. 安徽日報,2021-12- 26 (003).
[2]黃莉,鄧詩靖,周芷秀,鄒誠,李霄鶴.基于G1-熵權法的地域性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4):42-50.
[3]羅永忠.石家莊紅色文化資源挖掘、整合和傳播路徑探析[J].傳媒論壇,2021,4(24):131-132.
[4]楊維格.湘江戰役:紅軍長征最慘烈一戰[J].新民周刊,2021(44):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