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人圍繞“發揮黨建引領? 助推鄉村振興”這一調研專題到幾個鄉鎮分別與鎮、村干部和黨員群眾面對面征詢相關黨員群眾的需求反映,共同探討農村基層黨組織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主導作用,初步摸清了基層老百姓關心、關注的問題。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基本現狀
我縣共有建制村240個,社區50個,農村黨員12507人。近年來,我縣在鄉村振興、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整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通過連續幾年堅持不懈地加強美麗鄉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五個基本”等建設,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日益增強,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服務平臺進一步完善,為創建農村服務型黨組織和推進鄉村振興創造了良好條件并發揮了主導作用,打下了堅實基礎。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農村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基本形成。全縣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設全面加強。采取財政支持、向上爭取、部門幫扶、社會捐助、村級自籌的辦法,幾年來全縣新建和改擴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264個,所有村(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都達到了“五務合一”標準。依托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各村加強完善基層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村(社區)便民政務服務場所建設實現了全覆蓋,可以為群眾提供如計劃生育證明、戶口遷移、殘疾人證辦理等59項公共服務事項的便民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標準化、規范化服務、營造了良好的服務環境。讓群眾足不出村即可辦理相關證件,就地享受到健康醫療服務,購買農資和生活用品。全縣290個建制村、社區都建有圖書室(農家書屋)、現代遠程教育站點,群眾可以隨時到村學習觀看,接受教育;還有相當一部分村建有休閑廣場、文體活動場地。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正在成為一個村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成為服務群眾、聚集人氣、倡導文明新風的好地方。
(二)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整體素質得到顯著提升。近年來,我縣切實加強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大力實施黨組織帶頭人“雙強”工程和農村干部素質提升工程,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的能力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多數農村干部能夠自覺運用提供服務、民主協商的辦法依法依規推進各項工作。同時,結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選優配強了一批村級黨組織書記,黨組織帶頭人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涌現了如城關鎮老君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明星、石花鎮小坦山村黨支部書記孫遠舉、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艷等一批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致富能力強的黨組織帶頭人。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基層治理體系還不夠完善。一是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工作能力不強。一些領導班子成員思維方式、工作作風和服務能力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不適應,與群眾的利益訴求不適應,與農村工作轉型升級不適應。目前,農村干部隊伍年齡相對偏大、文化程度相對偏低的問題還比較明顯。尤其是山區大量有文化有能力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有些村班子建設后繼乏人。少數農村干部觀念陳舊,思想不解放,不敢大膽創業發展,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少數農村干部服務意識不強,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指揮上,仍習慣于你聽我說、我說你做,沒有寓管理于服務之中,主動服務少,被動服務多;少數農村干部服務能力較弱,面對群眾的需求束手無策,不知道怎么服務。二是基層治理主體單一。目前村委會仍然是社會事務的主要管理者,社區職能、村行政化傾向沒有得到徹底改變,與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管委會體制,在性質和功能上仍存在較大差距。三是基層組織行政負擔過重。村干部人少事多待遇低,村集體經濟收入少且受益大部分用于支付管理費用以及本村的公益事業和公共事業辦理費用,造血功能嚴重不足,存在無錢辦事、無力服務的問題。
(二)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有些村重建設輕管理、重配套輕使用、重硬件輕軟件,沒有很好地綜合利用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有的村沒有堅持干部值班制度,基層政務服務不夠經常。農家書屋、遠程教育內容陳舊,更新太慢,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的需求等等。
三、對策建議
(一)把握基層黨組織的職能定位。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核心地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前提。要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抓鄉促村,要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建立健全各項工作機制,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會服務、能服務、服務好,并實現服務常態化。一是健全教育管理機制。采取集中培訓、以會代訓、電化教育、外出考察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干部和黨員的教育培訓,努力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重點圍繞服務項目和群眾服務需求,引導他們熟練掌握服務項目的基本要求、服務群眾的方式方法。推行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考核結果與村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評先表模、任免獎懲、報酬發放掛鉤,讓干得好的有獎勵、干得差的受懲誡、干不了的能退出。二是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從農村干部工作報酬、養老保險和工作經費三個方面加大財政支持和保障力度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特別是村支書隊伍的薪資待遇、拓寬其政治出路、加強教育培訓和能力提升,吸引更多的優秀年輕人回到農村發展,充實黨組織的力量,充分調動廣大農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積極性。三是優化農村發展體制機制。發展和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提高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保障能力。在產業上,積極培育集體經濟,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構建“黨支部+公司+專合社+農戶+市場”利益聯結模式,實現產業振興;在人才上,積極加大人才回引力度,堅持從返鄉創業青年、退伍軍人、種養殖大戶中培養農村人才。以村黨組織為主導,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土地經營新模式,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服務農民創業致富。
(二)提升基層黨組織治理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文化保障。一是加強法治建設。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會議上強調指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基層治理必須加強法治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問題。要強化依法行政,對依法行政實現全程規范。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模式,依托黨建網格化,把普法宣傳與文藝匯演、知識競賽、網格走訪等活動相結合,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二是加強自治建設。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文明創建行動,引導基層組織、社會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社會事務,進一步提升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水平。在村(社區)建立“黨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積分管理”、“百戶長制”模式,“百戶長制+積分”讓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為自己爭取最大權益的同時,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標,并將自己的意見及時傳達給基層政府,促進最終出臺的決策更為科學、合理、操作性更強。健全完善群眾性自治組織。強化村民自治,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等,引導各村建立村規民約和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一約四會”,使村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發展。三是加強德治建設。切實發揮好德治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作用,進而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按照引導有方向、評判有標準、學習有榜樣的要求,通過道德評判,樹立各方面先進典型,以最樸素的道德準則來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讓人心服口服。
作者簡介:肖鋒,1967年3月,女,漢族,籍貫: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學歷:(湖北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畢業),職稱:(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