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術明
摘要:隨著農業產業的不斷發展,有機農業和生態綠色農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我國的農業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越來越完善。從科學種植入手,做好病蟲害的生態防治,確保作物穩產和糧食安全,是目前作物種植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文就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分析,以期對農業產業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作物;防治病蟲害;種植技術
1 農作物種植和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部分農民對病蟲害缺乏足夠專業的認識,有的甚至輕視對病害和寄生蟲的防治,只會在出現問題后進行應急管理,在農作物病害和寄生蟲的預防方面非常薄弱。一般來說,化學防治技術是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方法。農民在使用化學農藥時,可能會出現農藥的用量和種類的選擇不夠科學,這不僅會導致農作物減產,還會產生一些持續的環境問題。
2 農作物種植技術分析
中國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農作物種植對農業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充分重視農作物種植技術,才能保證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保證農民經濟穩定增長。
2.1種植技術多樣化
在當今社會,綠色發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中國農作物種類繁多,各種有機植物、生態植物和綠色植物已成為農作物科學種植的主要方向。在綠色發展的基礎上,農業產業要走多樣化的種植道路。開展以生態觀為基礎的科學設施建設,必須從農作物的種類和屬性入手,在關注產量和質量的同時,技術人員必須考慮農作物和生態環境的協同作用。差異化種植的目的是詳細研究不同農作物播種方法的優缺點,注意其生長效率和產品質量,并使耕地的利用效益最大化。例如,可以在同一塊土地上種植多種作物,以充分實現其互補優勢,并確保作物產量的穩定增長。在農作物種植領域,技術人員需要注重生態平衡,加強對種植地區的環境保護。通過對作物種植方法的科學研究,減少環境破壞,為可持續發展鋪平道路。
2.2創新農作物種植技術
要想實現農作物科學種植,加強對農作物的技術支持,相關人員就必須做好農作物技術創新研究。管理人員要定期組織對有關種植人員的技術培訓工作,組織他們進行農作物種植技術的研究和討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基層,制定作物科學種植指導方針,不斷提高種植人員的技術水平,在宣傳推廣中發揮積極作用,實現科學種植技術的推廣。
目前,地膜覆蓋的技術是我國農作物種植運用最廣泛的技術之一,該項技術特別適用于北方。地膜覆蓋技術不但可以提高地表溫度和濕度,而且還能提高作物種子的發芽率,縮短作物生長周期。無土栽培技術也是被我國廣泛運用的農作物種植技術之一。這項技術減少了土壤對作物種植的影響,不但擴大了作物種植面積,還有效利用了植物空間,克服了土壤病害對作物的負面影響。大量種植實踐表明,該技術還可以起到抑制寄生蟲病的作用。現階段,還有很多農作物種植的創新技術值得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廣。
2.3合理選擇種植品種
農民在選擇農作物時,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的水文、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確保作物種植需求與區域環境相一致。依據當地農業生產條件,在生長周期短的地區種植早熟抗旱作物,在地理環境較差的地區種植適應性農作物。根據當地土壤類型合理選擇作物,實現因地制宜科學播種的目標,為相關作物種子技術的有效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2.4田間管理技術
農作物栽培技術是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核心。水和肥料的質量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也會直接引發病蟲害。田間管理必須遵循農作物的生長,并依據該地區的自然規律和地理特征合理澆水施肥。為改善土壤養分的組成,減少疾病和寄生蟲的發生,種植戶可以使用含磷、鉀、氮和鉀的肥料。比如,在土壤中添加磷肥不僅可以減少病蟲害,還可以提高作物對胡麻斑病的抗性。它還可以增加氨氮,減少根蠕蟲對作物的傷害。需要農戶注意的是,在播種后,必須對其緩慢澆水,以確保水充分進入到土壤中。按作物種類需求,至少每周澆水兩次,為種子提供足夠的水分。為確保作物種植后農作物能充分吸收到養分,農戶需要進行除草松土工作,及時清理受感染的作物,以防止其對健康作物造成威脅。在作物生長過程中,雜草吸收土壤養分,對作物的健康生長產生不利影響。所以,必須要做好除草工作。除草時,可以使用手動或機械除草,但要注意不要損壞作物的根系。
3 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主要原因之一,它會對農作物造成極大破壞,在進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必須采取多種防治措施。
3.1物理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主要原因,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現階段,病蟲害的物理防治技術已相對成熟,并在實踐中逐步將細節完善。物理防治技術手段有多種方法,例如人工殺滅昆蟲疾病和寄生蟲、藥物浸種、燒土消毒以及覆蓋薄膜避免蚜蟲的入侵等。物理防治技術的優點是操作難度較小,不會對作物造成傷害,對農業環境造成的損害也較小。
3.2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手段是通過使用化學藥物來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在早期,化學防治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產業中,但隨著生態和環境保護理念的普及,化學防治的負面影響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它對生態破壞往往是毀滅性的,如作物中化學成分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則會對土壤造成嚴重的污染。
3.3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就是使用一種生物體來處理另一種生物的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大致可分為三類:昆蟲防治、鳥類防治和細菌防治。例如,農戶可以用寄生蜂殺螟蟲害。在面對蟲害時,最好引入寄生蟲的天敵來進行控制。引入前應確定好天敵數量,不應引入過多而破壞農業生態系統平衡。引進害蟲的天敵進行防治,但是要注意天敵控制數量,不能破壞農田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最先進的生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謝來控制寄生蟲和疾病,并充分利用各種基因產物來控制寄生蟲和疾病的發生。
結語:綜上所述,農業技術人員要加強對農作物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使農作物在新技術支持下,既能提高產量,又能保證質量。農民也要不斷提高種植管理能力,堅持因地制宜的種植原則和綠色環保的種植理念,積極實施寄生蟲種植和防治新技術,在確保作物性能和質量的同時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師全玉.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防治原則與方法研究[J].農家參謀,2021(23):49-50.
[2]朱麗莉.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新農業,2021(24):76.
[3]蘭志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探究[J].河南農業,2021(3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