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雷
摘 要:對滬上一高校378名學生開展了一次對賣豬肉職業的看法的問卷調查,旨在從中管窺大學生的就業觀。當代大學生已經意識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來臨,就業規劃日趨理性務實,能夠把就業意愿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就業選擇更加靈活、多元化。同時,針對問卷中反映出的問題,提出高校就業觀教育要做好“四個引導”:引導學生淡化精英意識,增強就業競爭意識;引導學生樹立職業平等意識,弘揚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到基層、實踐、人民中去建功立業;引導學生修煉好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內功。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賣豬肉職業;就業觀教育;“四個引導”
中圖分類號:G647.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01-0115-03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這些年,我國高校和各級屬地政府都始終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受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就業工作任務艱巨。”[1]畢業生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有哪些新情況新特點、新趨向?研究這一問題,對于高校順利開展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與普及化時代相契合的就業觀,多措并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幫助大學生實現理想就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問卷調查綜述
2020年11月,筆者在課堂講授“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內容之前,對任教的上海理工大學2020級378名學生(主要是大一新生,其中有16名大二學生)在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開展了一次對賣豬肉職業的看法的問卷調查,旨在從中管窺當代大學生就業觀。針對大一新生而不是大四學生做就業觀問卷調查是否合適?可以這樣說,對大學生的就業觀教育本來就應該從新生入學起步,并貫穿大學學習全過程。問卷調查做得越早,越能夠發現問題,就業觀教育就越有針對性。問卷之前,先在課堂介紹了當下一些大學畢業生賣豬肉的案例,提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大學畢業生當街賣肉是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是不是浪費人才?這樣做的目的是先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與就業有關的情境和氛圍,使學生有代入感,為下一步順利問卷做了鋪墊。為何要選擇“對賣豬肉職業的看法”這個切入點作為問卷的內容?大學畢業生賣豬肉,事實上已不是個案,此類新聞在十年前還有報道價值,現在已不是新聞。類似賣豬肉這樣的就業選擇,像做保姆、月嫂、保安、收銀員、送快遞等,在大學畢業生中絕對數量并不少。國家強調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畢業后若再選擇殺豬賣肉,前后反差太大,容易吸引學生,引起參與問卷的興趣。如果大學生對賣豬肉職業都能有正確的認知,那么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時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這次調查問卷是實名問卷,調查涉及的專業范圍較廣,有理工類專業,如智造、環境、建筑能源、材料科學、電類、醫生、車輛、測控、食科、化學等;有人文社科語言類專業,如經管、公管、金融學、新聞、傳播、廣告、英語、公共體育等。這次問卷調查分兩批進行,第一批問卷設置7個問題,計劃中應有378人參與,實際參與358人,參與率94.7%,有效問卷率為100%;第二批問卷設置6個問題,計劃中應有378人參與,實際參與362人,參與率95.8%,有效問卷率為100%。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分析
這次問卷并不是針對就業觀做的全方位調查,主要針對學生比較關心關注的就業話題以及筆者在就業觀教育中遇到的難點重點問題進行調查。其中,包括學生對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來臨的感知情況、職業平等意識、對到基層就業的看法、就業要不要專業對口等問題。除了進行問卷調查,筆者還安排了相關的課堂案例討論、讓學生寫學習小結、考試綜合題測驗、個別訪談等,獲取了翔實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對調研材料所做的分析。
(一)意識到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到來,內心深處仍有精英情結
國際上把高等教育劃分為三個階段。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不足15%,為高等教育精英化階段(中國2002年以前);當毛入學率達到15%,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2002年開始)。隨著2019級大一新生入學,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從而進入了普及化階段。由問卷統計數據可以看出,60.3%大學生直覺判斷他的同齡人(18~22歲這個年齡段)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已經超過50%。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到來并非毫無覺察。問題是,雖然高達75.4%的大學生認為高等教育已經不是精英教育,但一半(50.3%)的學生內心深處仍有濃厚的精英意識、精英情結,還把大學生身份視為就業時的“特殊身份”,這正是令人擔憂的地方。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大學畢業生本人若固守所謂的“精英”身份,非精英崗位不去,不接受大多數人從事的普通崗位,就業難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二)高度認同職業平等觀念,但未必能做到知行合一
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從事任何合法職業都值得尊重。賣豬肉也是一份職業,同別的工作沒有什么區別,不應該存有非議。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講,三百六十行,行行可就業。賣豬肉意味著從做普通勞動者干起。當今時代,大學畢業生做普通勞動者已非個案,即使名校碩士生也有去賣米粉、搞裝修的。這次問卷中,高達83%的學生認同“職業不分貴賤”的說法。這表明,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職業平等觀念。問卷中,接近六成(57%)的學生把“殺豬”視為正常的就業選擇,75.4%的學生表示,“如果賣豬肉的工作具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可以考慮加入。這個結果令人欣慰。現在的學生面對就業壓力,思想轉變很快,越來越勇于放下身段,越來越理性務實。不過,要清醒意識到,這些大學生之所以認同賣豬肉的工作,是因為問卷里有個假設“如果賣豬肉的工作具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大學生在觀念上雖然認同了職業平等,但不代表在生活中對某些職業就不會歧視,在就業時未必會心甘情愿到普通勞動者崗位,有些學生向往的還是收入高、名聲好、社會地位高、工作條件舒適而穩定的工作。
(三)愿意響應國家號召面向基層就業,同時又看不清基層工作的價值
就業“固然要考慮個人的興趣和意愿,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現實的可能性和社會的需要”。目前,“許多地方的基層單位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人才需求十分強烈,能夠為大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2]問卷中,高達81.6%的學生認同可以面向基層就業。這種健康、積極、理性的就業心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意識和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涉及具體職業,比如“當街賣肉”,43.6%的學生傾向于認為“當街賣肉不能充分施展大學畢業生的才華”;40.3%的學生認為“當街賣肉對畢業生本人來說是浪費人才”。這背后藏著的理由,無非是認為大學生就業的起點還是應該高些,當街賣肉起點太低太低。有的學生在課堂案例討論時講,“讓大學生去賣豬肉,如何體現知識的價值?這是和農民工搶飯碗,辜負了國家、社會和家庭的期望。”這從側面反映了學生對基層有沒有用武之地、能不能充分發揮其才的擔憂。這里有對基層工作重要性認識上的不足,也有對人才成長規律認識的誤區。
(四)能夠接受專業不對口,贊成先就業再擇業,但又擔心學不致用
當前,大學本科教育正在向通識教育通才教育轉型,其培養的目標就是希望學生畢業后能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這次的問卷調查顯示,近六成(58%)的學生傾向于“找工作不能被大學所學專業束縛,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近八成(79%)的學生贊成“先就業再擇業”。這種積極應對不確定的未來社會的心態、靈活就業的想法值得肯定,有助于緩解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過,也有三成(31.2%)的學生不能接受“專業不對口的職業”。在后續的調研中,有些學生認為,“大學都有明確的專業設置,每個學院集中資源培養本專業的人才,就是希望你能在該專業有所成就,結果你畢業之后找了一個毫不相干、根本不對口的工作,這是對高校教育資源的浪費。”這個學生的看法并不全錯,就賣豬肉職業而言,大學沒有屠夫系,也沒有屠宰、拔毛、剔皮剁骨專業,大學生畢業后去賣豬肉,大概率是專業不對口。如何正確看待就業中專業不對口問題,這是就業觀教育繞不過去的一個課題。
三、就業觀教育要做好“四個引導”
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總體上令人欣慰,多數學生能夠意識到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來臨,其就業規劃理性務實,愿意把自己的求職意愿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其就業選擇日趨靈活、多元化。令人擔憂的是,還有一部分學生的就業觀停留在精英就業觀階段,對基層工作、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還存在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的想法,還抱著專業要對口的觀念不放。針對這些問題,就業觀教育要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
(一)引導學生淡化精英意識,增強就業競爭意識
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精英就業觀”必須退場,大學生不能再把自己看作特殊群體、精英群體。過去,考上大學改變命運;現在,考上大學讓你積極面對命運。要淡化“高考改變命運”“學歷改變命運”的舊觀念,要提倡“奮斗改變命運”“能力改變命運”的新觀念。
強化競爭就業意識、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意識。高等教育普及化,就業當然也應“普通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大學畢業生是以普通勞動者身份進入人才市場找工作,所有人平等競爭、自由選擇。考察當下一些大學畢業生選擇賣豬肉工作的個案,雖有無奈但很理性,實質是市場這個“無形的手”在發揮作用。你選擇了賣肉,賣肉選擇了你,這是雙向選擇的結果。有時候老板把你開除,有時候你主動跳槽,這也是雙向選擇的體現。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精英崗位是有限的,少部分人通過競爭到精英崗位去,大多數畢業生就應該接受普通勞動者崗位。
(二)引導學生樹立職業平等意識,弘揚工匠精神
1.增強職業平等、勞動光榮意識。一個大學畢業生,可以做公務員、企業老總、教師,也可以做村官、做房產中介、賣豬肉。這些都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沒有什么特別。一個人從事基層工作,并不影響你樹立崇高的就業理想。賣肉能賣到什么程度,有很大的彈性。賣得好,可以賣成千萬富翁,變身“豬肉大王”,實現財務自由,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退一步講,如果賣肉僅僅能做到合法經營、養家糊口,其實也是在為社會創造財富,滿足了社會需要,同樣值得尊重。
2.弘揚工匠精神。干什么,愛什么,精益求精,做到極致。“庖丁解牛”這個成語就蘊含了工匠精神。賣豬肉,看起來好像門檻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如果深入鉆研下去,其中必有學問。你完全可以把賣豬肉這個營生做得“高大上”,比如賣綠色健康環保肉、品牌肉、野豬肉,可以進行自動化管理、網上直播帶貨、小區送貨,等等。任何職業如果能全神貫注、不斷創新,在平凡崗位上完全能干出不平凡的成績。
(三)引導學生到基層、實踐、人民中去建功立業
1.基層需要人才。高級人才、中級人才、初級人才,社會都需要。社會需要大學教授、企業經理人、科學家,也需要高素質的保安、快遞員、屠夫。有句話說得好,“能讓衛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讓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一個人擅長殺豬,是肉類切割人才;擅長賣肉,是肉類營銷人才。賣豬肉和賣洗發水、賣飲料沒有什么區別,都是賣。別人一天賣一頭豬,你一天賣十頭豬,你就是賣肉方面的人才。高學歷的大學生加入傳統行業,可以提高這個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使傳統行業升級換代,重新煥發青春。
2.基層最能鍛煉人。沒有基層工作經驗、沒有實踐歷煉的人,很難成才。一個人要做食品公司的管理人員,先從養豬殺豬賣肉做起,再到管理層,這完全符合人才的成長規律。大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向書本學習,但要成長為棟梁之材,還要經過實踐磨煉,還要到基層去,向實踐學習、向人民學習。整個社會都要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農村、西部、邊疆去,“自找苦吃”,經受鍛煉、增長才干,在服務祖國和人民的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把“青春之花”開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四)引導學生修煉好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內功
1.樹立終身學習觀念。面對日新月異的行業發展需要,大學生要能做到“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自我更新,以成為“被崗位所需要的人”。要鼓勵大學生從入學起就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練就過硬本領,做好充分的就業準備,為將來就業未雨綢繆。
2.淡化專業對口觀念。現在的本科教育正在由專業教育向厚基礎、寬口徑的通識通才教育轉型,培養的是干什么都行的通才。專業對口或不對口,其實都是暫時的。面對不確定的智能時代,大學生必須有從容應對多樣化工作的能力。若死抱著專業對口的想法找工作,既不符合現實,也不符合就業規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教育部網站,2020-12-01.
[2]?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馬 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