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朱沙 繪圖 朱沙

《紅墻》
遇見紅山村,遇見大理不一樣的面貌。與大理周圍那些白墻灰瓦的村落不同,紅土地賦予它濃郁的地域特色,形成獨特的紅色基調。與云南很多歷史久遠的村鎮一樣,它也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如今,戰爭的硝煙散盡,馬幫的喧囂聲也早已遠去,這座小村莊擺脫了貧困,正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紅墻人家》

朱沙
1970 年生于重慶,藝術學博士,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油畫學會副會長。

《東普門》
紅山村就在大理城邊上,因背靠紅山而得名。這座山腳下的小村莊與大理周圍那些白墻灰瓦的村落不同,紅土地賦予它濃郁的地域特色,形成獨特的紅色基調。村里至今仍保留著不少用紅土筑墻建造而成的老屋。
紅山村在時間的長河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據說,早在明代洪武年間,這里便是屯兵之地,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與云南很多歷史久遠的村鎮一樣,紅山村也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而且是通往滇西的咽喉要道。

如今,戰爭的硝煙散盡,馬幫的喧囂聲也早已遠去,在歲月的長河中,紅山村漸漸歸于寧靜,一如她那一身艷麗的紅裝,現今已經褪變成沉穩大氣的暗紅色。隨著時代的發展,又因毗鄰城市,紅山村的新建筑也越來越多,只余下一些紅色的老房子還留存著過往的記憶。
我漫步在村里蜿蜒的巷道內,尋找寫生的靈感。斑駁的紅土墻、老舊的門樓、殘破的老屋,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著歲月的滄桑氣息,吸引著我向村莊的更深處走去。村民見到我這個外來者,露出憨厚的笑臉。村里人遇到則會互相熱情地打招呼,聲音里滿是濃濃的鄉情。

《文昌閣》

得鹿樓應該是村里最宏偉的的老建筑了。這是一座于清乾隆年間修建完成的寺廟,位于村里的小廣場旁邊。傳說當年修建該樓時,從山上跑下來一只馬鹿,因而取名“得鹿樓”。得鹿樓依山就勢而建,保存完整,內有戲樓、文昌廟、本主廟、送子娘娘廟以及廂房等建筑,特別是本主廟斗拱飛檐,頗有氣勢。本主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活動場所,里面供奉著當地群眾信仰的至高無上的保護神。 “本主”意為“本境福主”,是白族村社供奉的守護神。本主管理的范圍不一樣,有管人間大小事務的,有管疾病的,有管牲畜的,不一而足。這種在唐朝南詔時期形成的獨特宗教信仰沿襲至今,成為白族最具影響力的民間信仰神祇。
當天恰逢得鹿樓的吃齋日,寧靜的村莊不一會兒便熱鬧起來。村里老奶奶們戴著紅色、藍色的頭巾,年輕的金花(白族姑娘)身著民族盛裝,從家里陸陸續續匯聚到村里的小廣場上。得鹿樓里更是一片忙碌的景象,洗菜、切菜、炒菜、上菜……大家一刻不停,熱火朝天地準備齋飯。

《得鹿樓》
到開飯的時候,得鹿樓里人頭攢動,無論身份高低,不管是否熟識,大家自然地圍坐成一桌。席間不斷有人熱情地來加菜,唯恐有人沒吃飽。我坐在席間,望著不遠處高大的殿宇想,本主神此刻應該正慈愛地看著她護佑的子民吧!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住久了,置身于這場煙火氣滿滿的鄉宴,心頭不禁也涌出陣陣暖流。午飯后,年老的婦女們開始誦經拜神,直至吃了晚飯后才互相招呼著散去。
據介紹,每到吃齋的日子,村里年老的婦女們便紛紛聚集到廟里。她們一起做飯、吃齋、燒香、念經、拜神。這種持續性的活動將晚年的她們緊緊凝聚在一起。吃齋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民族宗教信仰活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鄉村文化活動。
在紅山村寫生雖然只有短短幾天,但我被這里淳樸的民風、獨特的文化、濃濃的鄉情所深深吸引,連續創作了數幅作品。同時,我也為這里古建筑亟待保護的現狀而擔憂。欣喜的是,我得知當地目前正積極籌措,準備對紅山村進行保護和開發,目前已經恢復了東普門等老牌樓。希望下次再見紅山村時,能看到它修復后的“原貌”并欣賞到實現振興后的新貌,那時必定會有另一番歡喜。

《壩壩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