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維
(重慶師范大學,重慶 401331)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短期任務,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就提出了三個戰略構想: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在鄉村振興中,農民居主導地位,他們既是鄉村振興的受益者,也是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只有發展好中國的農村,才能真正建設一個富強民主的社會主要國家,鄉村是基礎,也是核心[1-5]。
202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預示著我國的“三農”工作中心發生了轉變。生活富裕從人文角度來看是通過富裕的相關指標來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從經濟理論來看是提高農村地區人們的消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水平。以農民為中心,發展農村地區,加快破除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共同發展。
提高農村地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我國鄉村振興的立足點,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從數據上來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歷年是在逐步提高的,但地區發展是有所差別的。目前,我國農村地區人口流失嚴重,二三產業發展極為落后,為創造利益埋下了隱患[6-8],而且資源存在地區差異和精英俘獲的現象,阻礙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
筆者立足于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研究兩者2018年到2021年的趨勢變化、各區各省之間的差異,為之后鄉村振興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為農村地區富裕提出建議。
本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于《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的收入與消費板塊,截取了2018—2020年農村地區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以此作為原始數據。
筆者采取無綱量化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以便后面的分析結果公平、公正,這里參考了加拿大弗雷澤研究所和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的方法,為了保障數據的標準化,以2018年為基礎,對各年度的相關指標做標準化的處理,具體無量綱化公式如下。

其中,yi為第i個指標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得到的數值,xi,t為i指標t年的實際值,Mi,2018為i指標基年的最大值,mi,2018為i指標基年的最小值。
通過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了圖1和圖2的2018—2020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如圖,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9.23增加到了2020年的12.95,說明農村地區的收入是在逐年增加的;消費支出從2018年的12.02增加到了2020年的15.56。

圖1 2018—2020年農村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圖

圖2 2018—2020年農村地區居民消費支出圖
從全國來看,我國農村地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是呈同方向變動的,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農村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根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的地區界定,本研究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為6個地區,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華東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華中地區(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西南地區(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西北地區(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具體如圖3~圖6所示。

圖3 2018—2020年六大地區農村居民總計可支配收入圖

圖4 2018—2020各年份六大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圖

圖5 2018—2020年六大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圖

圖6 2018—2020各年份六大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圖
從圖像可以看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華東地區遙遙領先,達到了12.74,而且從歷年發展情況來看,華東地區也是領先的;但從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來看,華北地區達到了14.52,比華東地區高,并沒有如預期出現可支配收入高然后消費支出就高的情況,這其中有以下幾個原因:
1)以上海為首的華東地區,集各種資源為一身,城市化程度高,很早就對農村地區進行了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最早實行一些相關政策的出發地,從平均消費水平來看,華東地區的消費是很高的,造成了當地農民喜歡儲蓄進而減少了消費。2)華北地區相較于華東地區,包含的省份數量是不一樣的,且北京掌握全國的經濟主力,因為虹吸效益使周邊省份發展不起來,造成了北京人才聚集,而華東地區經濟實力較平均,消費模式也是多種多樣,不像華北地區僅局限于北京進行消費。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可支配收入還是從消費支出來看,各區存在很大的差距,發展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和華中。這種發展格局也映襯了,目前我國經濟主要發達地區對于鄉村振興是有了一定的發展效果的,但實現全國共同富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發達地區借助省份的經濟優勢,能很好地發展其農村的經濟,但經濟落后地區想發展其農村經濟就相對較難。
2018—2020年各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數據如圖7、圖8所示。

圖7 2018—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圖

圖8 2018—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圖
從各省各年份的數據來看,北京、上海、浙江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都位于前三,從側面也反映了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現狀。消費是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只有刺激消費才能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格局是發達地區的農村很發達,落后地區的農村相比還是很落后,不過從各年單獨來看,每個省份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都是在上升的。但2019—2020年的農村居民消費支出中,上海、天津等地的消費是下降的,可能的原因是作為較發達地區,受疫情的影響較大,所以產生了細微的波動。以上圖表說明鄉村振興戰略已經滲透到了全國各個省份,因為基礎經濟是不一樣的,所以發展水平也參差不齊。
農村地區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散點圖如圖9所示。

圖9 2018—2020年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散點圖
通過散點圖的建立,可以清晰和直觀地看到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關系,從目前的圖像表現來看,兩者之間是有相關性的。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費的支出也會增加,趨勢圖呈從左向上的趨勢。說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會帶動消費的支出,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通過以上的分析研究,知道農村地區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呈正相關的關系,但通過對區域和省份的分析,各區域和各省份之間的差距明顯,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從上述圖表中可以發現,發達地區發達,落后地區還是落后,其主要原因是鄉村振興戰略無明顯的差異性,其主要依靠該省份自身的經濟優勢進行發展,這對于落后地區來說是不公平的。在鄉村振興中,首先應該因地制宜,以該區特色產業牽頭進行發展;其次是政策性資源的選擇性,對于發達地區應該減少政策性資源的投入,把更多的資源投入于欠發達地區,這樣才能使不同地區發展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9-10]。
農村地區發展離不開金融,金融也能刺激消費和儲蓄,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合作,針對農村地區研發相對應的金融產品,形成農村新消費的觀念,樹立良好的金融知識。
農村作為第一產業的聚集地,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已經成為弱質產業,急需拓寬農業的邊界,留住農村人口在鄉就業,在鄉創業,農戶在家就可以賺錢,提高他們的平均工資,以此來推動農村地區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