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小輝
語言學習離不開大量地道的語料輸入,按照美國語言教育家克拉申(Krashen 1982)的觀點,語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接觸大量可理解語言素材后獲得的。各版本的高中英語新編教材都是以主題語境設置單元話題,通過多模態的語篇呈現語言和文化知識。在主題意義這一核心要素的引領下,群文閱讀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群文閱讀是師生首先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其次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于澤元、王雁玲,等 2013)。新譯林版高中《英語》模塊緊緊圍繞主題語境,依托話題豐富、文體多樣的語篇,引領學生通過一系列英語學習活動,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師要結合學情,進一步整合篇章,以群文閱讀的形式,為學生帶來全新的閱讀盛宴。
要想更好地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開展群文閱讀,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生的升學需求。高考英語試卷“得閱讀者得天下”,在高中生的英語學習中,尤其是在高三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高考體例入手,利用群文閱讀幫助學生對高考相關閱讀篇章進行整合。例如,課前教師發放在前幾年高考中出現的說明文閱讀材料,讓學生對幾篇文章進行初步的快速閱讀,從而引導他們分析這些文章的類型與題材(見表1)。在學生閱讀篇章并初步了解題材后,教師引導他們分析這些說明文說明了哪些內容,范疇是什么。

表1
通過該形式,學生能夠發現,雖然每一篇文章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集中在社會科學、科普及自然科學三個范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從文本轉移到考試問題上,通過關鍵詞引導學生領悟、提煉高考說明文的題目特點,使其轉變思路,從傳統的專注文本找答案,變成針對問題細分析。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學生能夠清晰地發現,試題中說明文的考查點主要體現在what、why、how三個方面。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此類說明文前預設這幾個問題,能使學生的文本閱讀更有針對性。
通過群文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將平時的英語學習與高考掛鉤,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解讀,從而找到閱讀的玄機,使自己對考試更有信心。
群文閱讀文本的組合方式可根據文本議題確定,如教師在選擇素材時,可以“主題”為線索、以“作者”為線索、以“體裁”為線索、以“表達方式”為線索等(林才回 2015)。通過議題整合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有一個很大的挑戰,即學生很容易因幾篇文章的內容和議題是相似的而喪失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一些小技巧。
首先,教師選擇的議題可以是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例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為了使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一些相關的閱讀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了三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記敘文,講述了一個物種滅絕的故事,而物種滅絕的原因在于人們對環境的破壞。第二篇文章是議論文,主要是通過物種滅絕分析基因的多樣性。第三篇文章講述對滅絕物種的克隆實驗。三篇文章的議題都是“旅行鴿”,內容也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聯系。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改變傳統逐篇閱讀的模式,改為并列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整理出三篇文章切入點的不同,以及內容上的不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具體閱讀內容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使學生對三篇文章的答題內容有初步了解,然后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及思維導圖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見表2)。

表2
學生通過分析三篇文章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發現:The theme of the three articles is about the extinction process of the travelling pigeon,and the main content is the travelling pigeon.But the content of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abou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igeons from more to less,and it is described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The second chapter also describes the death of the travelling pigeon,but 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 analysis,to understand why the travelling pigeon can not improve its breeding speed and adapt to the new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mass killing.In the third article,we describe the extinction process of the travelling pigeon.
通過該形式能夠使學生從文章表達的異同兩個角度對文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提高他們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文章求同存異的理念。
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對學生的導讀引導,使他們清楚地了解在群文閱讀過程中讀什么,并探究、思考、拓展、遷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有效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剖析,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使他們在感知與探究中豐富語言知識,完善語言結構。
例如,在進行“culture”話題的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從而使其每一次閱讀都能有不同的感受。教師選擇的三篇閱讀文章都與我國的文物相關,有記敘文、新聞兩種。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他們閱讀三篇文章,并進行第一步思考:We als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and protection of world-famous cultural sites,the status quo and prote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awareness and measures of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and guide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value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to the nation and the urgency of its protection.
通過第一步,能夠使學生對三篇文章的整體背景進行初步認識,了解現階段對國內外文物保護的不同措施,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在學生完成第一步后,教師引導他們進行第二步學習: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of Chinese lost cultural relics and its rol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memorial day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Chinese cultural relics overseas.
在學生閱讀后,教師積極引導他們針對二次閱讀發表自己的感悟,從而使其能夠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并為這些中國瑰寶流失海外感到惋惜。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能夠在不斷的閱讀中得到對文本的不同詮釋,對文本的閱讀也從傳統的簡單翻譯轉為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閱讀的過程,從而完成對意義的深度閱讀。
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作為生活在歷史文化名城的中學生,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身邊的文物?通過這樣的形式,不會將學生局限在課堂中,而是讓他們聯系現實生活。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背景了解、問題聚焦、探究思考及分享表達等多維度活動,掃除了閱讀障礙,從而對文本的理解層層遞進。這樣在學生未來的學習過程中,同樣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的群文閱讀提升自己。
對于學生的群文閱讀而言,不僅僅是課內與課外的融合,教師還可以通過教材中的文章引導他們進行群文閱讀。這時的群文閱讀不僅是單元閱讀的正文,而且包括教材課后練習中的文章。通過群文閱讀的形式,能夠讓學生將主題閱讀內容串聯起來,通過群文閱讀將同類話題知識進行框架的構建。
比如,新編牛津高中《英語》第一冊Unit 1 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語篇是一篇反映母愛的文本,改編自美國作家凱瑟琳·福布斯(Kathryn Forbes)的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補充文本是一篇追思父愛的記敘文,主題跟進式作業為美國作家伊迪斯·內斯比特(Edith Nesbit)的小說The Railway Children節選文本的讀后續寫。
教師引導學生從批判性閱讀的視角對文章標題Mama and Her Bank Account質疑。故事中,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為了讓家人安心,媽媽在精打細算之余用她的智慧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學生通過閱讀文本獲取信息、總結大意、加工梳理、整合內化,進而遷移創新,以A White Lie等為文章重新命題。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篇文本的異同,從兩篇文本的文體入手,逐個剖析故事的人物、背景、情節、主題,獲得結構化知識,對文章內容進行有效的概括。另外,指導學生學習借助文本的詞匯和句式形象地傳遞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在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主題跟進式讀后續寫體現了所選擇文本的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特點,通過同類語篇結構模式的建構和檢驗增強學生閱讀故事類記敘文的能力和信心。
對于英語學科教學,依托教材的文本能夠更好地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理解清楚教材內容的字面意思,又要引導他們將知識以系統的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從而促進其心理水平及認知水平的穩步提升,有效解讀主題中的育人元素,細化主題中的育人內容,使其能夠將所學英語知識串聯起來。這樣學生的英語學習就不再局限于文本中的單詞和語法,而是能夠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從語言的角度剖析文本,使英語課程的育人性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群文閱讀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還有利于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首先,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將多篇閱讀內容進行統籌的解讀,從而辯證地看待每一篇文章的主題,了解文章的不同題材。其次,學生在群文閱讀過程中,需從某一角度對文章進行剖析,因此促進了其思維發展。在群文閱讀后,學生會對文章內容與形式的共性進行思考,教師也能夠更好地幫助其梳理思維,從而促進其高階思維的發展。通過以讀促寫、讀寫相融的形式,將學生對多篇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書寫出來,提高他們思維加工的深度。在進行新編牛津高中《英語》第一冊Unit 1 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的教學時,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一首藏頭詩Mum Loves You,然后補充英文版《游子吟》(Song of the Parting Son),并將龍應臺的英文版散文詩《目送》(Seeing Beloved One off)作為課后主題跟進式閱讀文本。
通過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并有策略地提取細節信息,審視個人與父母之間的關系,激發輸出動機,體現創新思維。學生詩歌作品展示如下(未改動):
Oh!dear birthday mother,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oday on this earth,
you had birth.
Mom I love you so much,
and difficult to find such a caring mother.
You take my good care,
otherwise I must have been where.
Ever and always helping out,
of life clearing every doubt.
Oh!mother dear,
with you I share everything as from you I donot have any fear.
Have a great day,
that’s what I want to say.
I respect you for what you are,
and with your encouragement in life I will go very far.
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加強學生比較學習中外詩歌的意識,提升其思維能力,如:Are there 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such po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通過主題跟進式課后作業,引導學生觀察與比較不同視角下的母愛,啟發他們重新審視個人與父母的關系。
對于表達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放手,引導他們自行撰寫文章;對于自身表達能力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列出提綱(見表3),引導其結合提綱及群文閱讀內容進行撰寫。

表3
教師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突破讀寫障礙,以讀促寫,讀寫相融,從而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學生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將已有知識與群文閱讀內容聯系,逐步培養應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及閱讀能力,并循序漸進地提高閱讀和寫作素養。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應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從立足教材,拓展延伸,幫助學生吃透文本;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助力師生“共讀共研”;注重深度、廣度結合,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達成學以致用的目標;著眼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形成多元評價機制等五個方面發力,開展有效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著力點,牢牢把握群文閱讀教學特點,研究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